典型蔬果气调保鲜贮藏品质调控关键技术
气调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1821年德国生物学家Berard发现水果蔬菜在低氧水平时能减少代谢作用开始,但直到进入20世纪后人们才真正开始气调的深入研究。气调保鲜贮藏适用范围广且具有优良的效果:抑制呼吸作用,保持果蔬优良风味和芳香气味;抑制水分蒸发,保持果蔬新鲜度;抑制病原菌的滋生繁殖,降低果实腐烂率;延缓后熟和衰老过程,使果蔬有较长的货架期。
我国的气调保鲜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结合国情进行技术开发。经过反复实践,精化了技术设备,优化了调气工艺,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江南大学的张慜教授团队对典型蔬果气调保鲜贮藏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4类:1)开展了典型蔬果硅窗实时气调包装保鲜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如,李铁华(2009)研究了硅窗气调保鲜贮藏茶树菇的化学及生理变化,茶树菇在10%O2、10%CO2、80%N2和10%O2、15%CO2、75%N2的气体体积分数下,分别用有硅窗和没有硅窗的聚丙烯盒包装,在(3±1)℃下贮藏20 d,对贮藏期间盒内的气体组成、茶树菇的呼吸强度、VC含量、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电导率及蛋白质含量定期检测。陆东和(2009)研究了海芦笋硅窗气调包装保鲜工艺、机理和模型,采用真空预冷结合硅窗气调包装保鲜技术延长海芦笋的贮藏保鲜期,并构建相关数学模型,旨在为海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开展了典型蔬果MAP非实时气调包装保鲜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如,安建申(2005)研究了不同厚度薄膜气调包装对水蜜桃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气调包装显著保持果实可滴定酸水平,抑制总糖含量的降低,贮藏温度是影响水蜜桃MAP贮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建申(2005)研究了6-苄氨基嘌呤对气调包装芦笋贮藏的影响,结果表明6-苄氨基嘌呤可明显抑制芦笋贮藏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延缓呼吸高峰的到来,对VC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上升以及丙二醛浓度积累均具有抑制作用;6-苄氨基嘌呤处理结合气调包装贮藏可有效保持其绿色,对减少芦笋采后损失和保持品质,具有较好的作用。肖功年(2003)研究两类(袋式和盒式)气调处理方法模拟超市环境对两种易腐烂果蔬草莓和平菇贮藏质量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草莓和平菇的气调包装(MAP)条件和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品质变化机理,以及两种材料在MAP条件下呼吸特性的变化,建立两者的呼吸调控模型。另外,还研究了MAP结合涂膜或化学物质处理对草莓和平菇采后质量和生理生化的影响。3)开展了典型蔬果加压惰性气体气调保鲜预处理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如,吴志霜(2011)将鲜切苹果用高压(25 MPa)氩气和氮气处理1 h,以未处理和高压(25 MPa)空气处理的鲜切苹果为对照,研究了在14 d的冷藏期间高压氩气和氮气处理对鲜切苹果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Linda Virginie Raymond(2012)研究了加压惰性气体和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青椒保鲜的影响。孟祥勇(2013)以鲜切青椒和黄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加压惰性气体及其联合处理对鲜切蔬菜生理、品质和微生物影响的作用规律,建立贮藏条件和品质特性之间的数学模型。Camel Lagnika(2013)采用加压惰性气体(氩气和氪气)、超声波、MAP和浸泡(柠檬酸和过氧化氢)等新型保鲜技术对双孢蘑菇进行单独或联合处理,研究这些处理方法在冷藏过程中对双孢蘑菇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4)开展了典型蔬果超低氧气调保鲜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陈守江(2010)以酥梨和巨峰葡萄为试验原料,系统地研究了贮藏前期的密闭包装所形成的超低氧和高C02微环境、1-MCP真空渗透处理及其两者的结合对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李文香(2007)为解决减压贮藏条件下真空压力与绿芦笋失水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绿芦笋在不同真空压力下代谢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绿芦笋的3阶段减压贮藏工艺,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该工艺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绿芦笋采后采用2~4℃,相对湿度85%~95%,真空压力(绝对压力)入库前3 d控制在10~20 kPa,其后7 d控制在20~30 kPa,以后保持在35~50 kPa的3阶段减压贮藏工艺,综合保鲜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常规减压贮藏。
气调保鲜技术的关键在于调节气体,温度和相对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条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气调保鲜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发展,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大学图书馆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