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初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研究概述*

2015-04-06 19:03:58刘金王丽威岳喜庆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牛初乳微胶囊变性

刘金,王丽威,岳喜庆

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理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初乳是雌性哺乳动物产后2~3 d内所分泌乳汁的统称。一般乳牛分娩7 d内的乳汁都称为牛初乳。牛初乳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它富含的免疫因子、生长因子等生理功能性物质和多种营养成分,远远高于常乳[1]。初乳中脂肪、游离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含量都很高,特别是蛋白质中的乳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含量在1.5% ~2%,而常乳含量仅为0.1%,这2种乳球蛋白与动物的免疫性有关,并具有抗原作用[2],且含有丰富的中性和酸性的多聚糖,能够抗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此菌为细菌性腹泻主要原因,故能有效防止腹泻等[3]。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类具有抗体活性、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会产生免疫球蛋白,与抗原起免疫反应,阻断病原体对人体危害,使其失去致病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初乳Ig可分为5类:IgG、IgA、IgM、IgD、IgE。牛初乳中Ig总含量约为50~150 mg/mL,是常乳的50~150倍,其中 IgG约占80% ~90%、IgM约占7%、IgA约占5%[4],而IgG又分为几个子类,IgG1和IgG2为主要免疫球蛋白,所有单体免疫球蛋白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子结构,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都有不变及可变区域,两者由二硫键连接形成Y型[5],二硫键的位置和数量决定其种类,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即抗原结合片段(Fab),Fab片段具有不同的氨基酸,而分子另一端则为Fc片段,具有恒定的氨基酸序列,作为与其他不同类型细胞结合的受体[6]。

1 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

1.1 温度对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牛初乳灭菌多采用热处理,而温度对IgG影响显著,温度升高会改变其结构。McMartin[7]等将牛初乳原料60℃条件下加热120 min,在RVA(快速黏度分析仪)中测试,其免疫球蛋白的粘度和含量均未发生变化。岳喜庆[8]等采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牛初乳IgG在低于65℃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65℃加热30 min时IgG活性残存率约为73%,85℃加热3 min时IgG基本完全失活。刘伟[9]采用同样方法测得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测得复原牛初乳IgG在65,70,75,80,85,90 ℃的 D 值分别为 188.68,34.36,6.18,3.07,1.80,0.95 min,在65 ~90 ℃内的 Z 值为11.20℃。

Mainer[10]得低温巴氏杀菌 LTLT(63 ℃,30 min)热处理几乎不影响其活性,高温短时杀菌HTST(72℃,15 s)热处理并未影响其结构,同样使用琼脂糖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变性率仅为1%。张和平[11]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变性率,得出同样结论,LTLT、HTST对其影响极小,但不可以采用UHT(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贾建会[12]等报道指出,IgG对热的耐受程度与IgG的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耐受程度越差,纯度越低,耐受程度越好。虽然研究报道关于巴氏杀菌致变性率结果不一,这可能与使用的测定方法及牛初乳有关,但巴氏杀菌是目前最佳热处理方法。

此外,也可以尝试进行冷杀菌处理,Pereira[13]等使用ELISA法测定牛初乳IgG在连续紫外灯照射下的残存率,结果为此法能明显减少李斯特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数量,但对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作用不明显,且对IgG造成损失约为50%。蔡育升[14]等研究结果显示,使用60Co为放射源辐照,当辐照剂量为6 kGy时,大部分微生物被杀死,使牛初乳粉符合要求,通过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结果显示能保持IgG质量分数。

1.2 pH值对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大量文献显示,免疫球蛋白一般在过酸过碱条件下均不稳定。牛初乳IgG在 pH值约为4.0~10.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为4.0~7.0环境下,低温巴氏杀菌对其活性影响较小,采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结果显示0.1%牛初乳粉溶液经低温巴氏杀菌后IgG的活性残存率在80%以上[8,15],在溶液pH值低于4时,随pH值的降低变性率显著上升,当pH值为0.5时,IgG在20 min时已完全变性失活[16]。赵玉娟[17]得到同样的结论,pH 为 2.0,3.0时,在37℃水浴中保温2 h后,采用吸收差法测得变性率分别为80%、68%,当pH值下降为1.0和0.8时,免疫球蛋白的变性率可达到99%以上;当pH >9.0时,随着pH值的升高,免疫球蛋白稳定性急剧下降,当pH为11,水浴保温2 h和4 h免疫球蛋白的变性率分别上升到39%、61%。这是由于过酸过碱的环境容易改变IgG结构,使其稳定性下降。

1.3 蛋白酶对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人体消化系统中,IgG的稳定性主要受胃酸及胰蛋白酶的影响[15]。张和平[18]等对免疫乳IgG进行体外消化测定时发现,在pH值为2.0(成年人胃液pH值)时,易受胃蛋白酶作用且很快失活,在pH值为4.0(婴幼儿胃液pH值)时,对胃蛋白酶具有很高程度的抗性,在pH值为7.0时,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仍可保持较高程度的免疫活性。因此,IgG在婴幼儿体内活性损失较小。刘伟[15]、郑海英[19]研究表明,IgG在酸性条件下易受胃蛋白酶的影响,影响其分子结构的完整性,不影响其抗原结合活性;胰蛋白酶对其影响较小,但影响其抗原结合能力,这是由于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位点不同,胰蛋白酶对IgG的降解作用是不可逆的。

此外,何梅龄[20]等研究中发现,IgG经低温巴氏灭菌处理后,胰蛋白酶对其消化能力影响很小,但经90℃高温3 min处理后,胰蛋白酶对其水解率影响很大,这是由于巴氏杀菌温度不足以改变其结构,而温度升高使IgG的胰蛋白酶作用位点显露出来,所以IgG不能经过高温灭菌,这与张和平[11]研究结果一致。

1.4 超高压对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任杰[21]等人检测经过不同超高压处理后样品(产犊后48 h内的牛初乳)中IgG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与0.1 MPa条件为参照,在压力500 MPa、温度35℃、时间20 min条件下,其活性提高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超高压改变了其结构,使其更容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活性增强。张和平[22]认为,高压条件下变性还与其所处的溶液介质有关,将IgG处于PBS缓冲液中,室温下在不同高压条件处理20 min,其在400 MPa下发生变性,当处于10%脱脂乳中,压力升高500 MPa时才开始发生变性,而在蔗糖浓度达到50%的溶液中,压力达700 MPa仍未变性,这可能由于高浓度蔗糖的存在增加了IgG分子内部的疏水作用,使其三级结构更加稳定。

1.5 其他预处理方式对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邓淑琴[23]等人以新鲜牛初乳为原料,测定预处理贮藏方法及解冻方法对牛初乳中IgG提取率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原料直接放入-20℃冷冻贮藏1个月内,其提取率为80%,脱脂牛初乳、乳清冷冻保存的提取率均略低于直接冷冻保存,故选择直接放入-20℃下冷冻,且成本较低。在后续解冻过程,综合IgG活性和解冻速度两大因素,60℃热水水浴解冻为最佳,这与大量有关于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的报道结果相一致。

2 改善免疫球蛋白稳定性方法

2.1 食品添加剂法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加工生产过程,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雷昌贵[24]等结果表明,NaH2PO4等酸性盐使其稳定性降低,山梨酸钾及Na2HPO4等碱性盐对IgG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乳酸钙、增稠剂和甜味剂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hen[25]认为,糖、氨基酸、糖醇对 IgG 活性有稳定作用,在PBS缓冲溶液中IgG的D值、Z值都明显低于在浓度为20%的保护剂溶液中,但是在加工过程添加剂浓度超过20%不现实。张和平[22]在研究高压条件对IgG活性影响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蔗糖浓度越高,其在高压条件下越稳定。徐丽[26]对在热杀菌前添加保护剂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添加20%蔗糖、5%葡萄糖、10%山梨醇糖均可使经巴氏杀菌后的IgG活性保持在85%以上。虽然蔗糖有助于IgG有助于保持其稳定性,但是从营养学角度讲,产品含糖量不宜过高,可多选择功能性低聚糖、糖醇等。

此外,张建辉[27]等以甘氨酸、蔗糖、甘露醇作为热保护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5℃,5 min热处理条件下,添加的质量分数比例分别为甘氨酸3%、蔗糖3%、甘露醇4%,结果较为理想,对IgG稳定性保护作用为甘氨酸>甘露醇>蔗糖。

2.2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就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液体甚至是气体的微小物质进行包埋,封存在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囊内,而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28]。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微胶囊化主要方法有乳化缩聚法,复乳溶媒蒸发/萃取法,喷雾干燥法,复凝聚法等[29]。在郑海英[19]研究中,与复凝聚法相比,乳化缩聚法包埋率较高,此法制备IgG微胶囊的最佳工艺的用量分别为明胶43%,IgG 3.4%,乳化剂1.25%,包埋率可达75%,贮存稳定性良好。将微胶囊化的牛乳IgG添加到原料乳中制备酸奶,能够增强IgG在加工过程中的抗热、抗酸能力,并减少通过胃肠道时受损率。

徐丽[26]以聚丙烯酸树脂为壁材将免疫球蛋白微胶囊化,最佳工艺为:蔗糖酯0.2%,明胶0.75%,聚苯丙烯酸树脂1.0%,电泳图谱分析体外模拟胃液实验,结果显示在60 min时残存率为80%,120 min时还有部分完整的IgG分子,且IgG活性损失速率减缓。

在微胶囊生产过程多加入有机溶剂,近年来多倾向使用安全无毒的材料,王璐怡[30]等以大豆油为油溶性介质,阿拉伯胶(GA)和麦芽糊精(MD)为壁材,采用乳化喷雾法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油水体积比3∶4,壁材添加量5%(GA与MD质量比1∶2)、进风温度140℃,此包埋率为81.24%,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致密性,基本保持了IgG原有的结构及营养价值。

3 展望

牛初乳的营养价值是常乳所不能比拟的,其含有的免疫球蛋白的生理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目前对影响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因素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其稳定性的机理及其结构变化研究甚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国内基本采用琼脂免疫扩散法来检测IgG含量,其耗时长、误差大,不适合大批量样品操作,而胶体金法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效率高[31],但是不稳定,国外部分检测IgG含量的方法倾向于ELISA方法,此方法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故今后可研究此2种方法来测定IgG含量。另外微胶囊技术发展推动了牛初乳产业发展,但对其稳定性提高方法还有待探讨,应增强生产的可行性,实现规模化,无论在食品添加剂保护法还是在微胶囊法,都应从营养学角度出发,最大程度上保持其活性,进行有效利用,且在满足人身体所需的同时,应多采用天然材料,促进牛初乳工业发展。

[1] 宫春波,张永翠.牛初乳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J]. 中国乳业,2003(4):27-29.

[2] 王忠萍,李鲁龙,李德才.牛初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J]. 中国乳品工业,2000,28(5):38-40.

[3] Lane J A,Marino K,Naughton J,et al.Anti-infective bovine colostrum oligosaccharides:Campylobacter jejuni as 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2,157(2):182-188.

[4] 席静.牛初乳功能特性研究综述[J].检验检疫科学,2005(15):135.

[5] Mix E,Goertsches R,Zett U K.Immunoglobulins-Basic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Neurology,2006,253(5):V9–V17.

[6] Walter L H,Peter K T.Perspectives on Immunoglobulins in Colostrum and Milk[J].Nutrients,2011,3(4):442-474.

[7] McMartin S,Godden S,Metzger L,et al.Heat treatment of bovine colostrum.I: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viscosity and immunoglo-bulin G level[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6,89(6):2 110-2 118.

[8] 岳喜庆,刘爽.牛初乳免疫球蛋白体外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1,36(7):51-54.

[9] 刘伟,罗永康,沈小琴,等.牛初乳粉中免疫球蛋白热稳定性及热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3):6-9.

[10] Mainer G,Sanchez L,Ena J M,et al.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for heat denaturation of bovine milk IgG,IgA and IgM[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7,62(5):1 034-1 038.

[11] 张和平,郭军,李立民,等.免疫乳中IgG热变性动力学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2001,29(4):4-8.

[12] 贾建会,吕晓莲.免疫球蛋白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J]. 食品科学,2000,21(12):175-177.

[13] Pereira R V,Bicalho M L,Machado,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ultraviolet light on bacterial contaminants inoculated into whole milk and colostrum,and on colostrum immunoglobulin G[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4,97(5):2866-2875.

[14] 蔡育升,梁素丹,江珊.牛初乳辐照灭菌效果及辐照对免疫球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09,37(8):13-14.

[15] 刘伟.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稳定性的研究及改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23-25.

[16] 李建磊.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及其保护剂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28-32.

[17] 赵玉娟.免疫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加工处理稳定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25-26.

[18] 张和平,殷文政,王和平,等.免疫乳及其制品研究(续)[J]. 中国乳品工业,1997,25(6):16-25.

[19] 郑海英.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13-42.

[20] 何梅龄,郑玉才,金素钰,等.牛初乳免疫球蛋白体外胰蛋白酶消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31(5):761-765.

[21] 任杰,胡志和,吴子健,等.超高压处理对牛初乳中IgG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20(34):280-283.

[22] 张和平,德力格尔桑,郭军,等.高压下牛乳IgG的变性及稳定化作用[J]. 食品科学,1998,19(4):10-12.

[23] 邓淑琴,郭顺堂.牛初乳加工预处理方式对免疫球蛋白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7,(10):127-130.

[24] 雷昌贵,孟宇竹,蔡华真,等.食品添加剂对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3):137-142.

[25] CHEN C C,TU Y Y,CHANG H M.Thermal stability of bovine milk Immunoglobulin G(IgG)and the effect of added thermal protectants on the stability[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0,65(2):188-193.

[26] 徐丽.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提取与活性保持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2005:27-32.

[27] 张建辉,芦晶,罗永康,等.牛初乳活性免疫球蛋白(IgG)复合热变性保护剂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6,34(3):5-8.l

[28] 孙兰萍,许晖,张斌.食品成分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发展趋势展望[J].农产品加工,2008,(5):12-17.

[29] 赵圣明,郑明珠,刘景圣.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微胶囊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10,38(9):35-37.

[30] 王璐怡,李云飞,刘临洁,等.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释放性能[J].食品科学,2013,34(11):152-156.

[31] 刘春龙,李忠秋.免疫胶体金法和免疫单扩散法检测牛初乳中IgG含量的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458-461.

猜你喜欢
牛初乳微胶囊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 02:24:54
征兵“惊艳”
环球时报(2019-04-03)2019-04-03 04:15:14
各大企业抢占牛初乳风口 市场急需细分
当变性女遇见变性男 一种奇妙的感觉产生了
聚砜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的制备
中国塑料(2015年9期)2015-10-14 01:12:21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西藏科技(2015年10期)2015-09-26 12:10:16
一种用于橡胶材料自修复的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4期)2015-07-29 09:17:20
微胶囊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发展
中国塑料(2014年3期)2014-10-27 08:26:48
百里香精油的微胶囊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食品科学(2013年6期)2013-03-11 18:20:11
牛初乳:“免疫之王”缘何从高峰跌至谷底
健康必读(2012年10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