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玲,赵 云(.济南市水利局,山东 济南 50099;.长清区水务局,山东 长清 50300)
济南市南部山区泉水补给与水土保持措施
郭连玲1,赵云2
(1.济南市水利局,山东 济南 250099;2.长清区水务局,山东 长清 250300)
【摘要】济南南部山区是泉水的主要补给区。南部山区水土保持对泉城地下水补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水土保持与泉水补给的关系以及泉水补给区水土保持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泉水补给的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泉水补给;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南部山区是济南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泉水补给区,搞好南部山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对涵养水源、保障泉水常年持续喷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济南南部山区是泰山山脉的余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泉域补给区范围东部以东坞断层为阻水边界,西部以马山断层为界,南部以长城岭为界,北部隐伏区以300m以上的灰岩或火成岩与灰岩的接触带为界,泉域面积1486.44km2,直接补给区面积432.152km2。
近年来,济南市水土保持工作以南部山区为重点,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采取从上到下,坡沟兼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防治,治理小流域77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0hm2,其中营造水保林140hm2,经济林90hm2,生态修复80hm2,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200处,对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保持泉水喷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较大面积尚未有效治理,需要进一步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1加大植物措施力度,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对南部山区的宜林荒山进行治理,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树种采用乡土树,如侧柏、刺槐等,采取自然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封山育林,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林草植被面积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地表水的截流入渗和地下水的补给量,涵养水源。如今,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30%,据测算,每年可增加补给地下水量6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其经济、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3.2建设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南部山区有1/2的地区为岩溶地貌,为水源强渗漏区,在这些地区建设塘坝、水池、水窖、谷坊等工程,层层截流,可充分拦蓄雨洪径流,延长地表径流下渗时间,增加地表水的利用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这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延长泉水的喷涌时间,增大泉水喷涌量,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3.3合理规划,注重特色
结合南部山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做好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当前,兼顾长远,坚持不懈地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注重突出小流域特色,注重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实施方案编制与当地群众“一事一议”相结合,与老百姓欢迎的工程相结合;修建拦蓄工程与节水灌溉发展粮食生产相结合;退耕还林还果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发展流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3.4加强执法管护力度,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近几年济南市南部山区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人为水土流失时常发生。多数建设项目沿河靠沟,河道、库塘成了弃土、弃渣、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场所,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并且污染了水源。为此,把南部山区的建设管理纳入法制管理,依法行政,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是关键。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控制硬化率指标。统筹兼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3.5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水保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应结合南部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此,济南市将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开支,分级负责、分级负担。在利用好政府资金的同时,制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四荒”拍卖、租赁承包、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把荒山荒坡集中到治理大户手中,治理大户通过人力、物力的投入,把贫脊的土地变为优势资源,许多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经济和生态园区,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3.6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对水土流失危害的认识,力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得到领导重视,企业主拥护,形成一个有利于南部山区发展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泉先保源,南部山区1486.44km2范围内是市区泉群地下水的补给区,是众泉之源。加强南部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植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是济南泉群喷涌的重要保障,也是济南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对济南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迟明春)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159(2015)-05-0030-01
作者简介:郭连玲(1972—),女,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