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占尚 马振明
(佳县水利局 陕西 佳县 719200)
佳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为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总面积2028km2,境内地形复杂,梁峁起伏,沟道纵横。全县划为三个类型区,即生沙区,面积617km2;黄河丘陵沟壑区,面积1060km2;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面积180km。全县共有8镇12个乡653个行政村28万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95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占年降雨量的62%。全县主要河流有佳芦河、盐沟河、车会河等8条大河流,共同特征是常流量小,洪峰高历时短,流量季节性变化较大,年内水位变幅明显,水色浑浊含沙量高。县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林业、牧业等,人均收入1100元。
佳县是黄河中游54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属陕西省水土流失极强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变幅在1万t/km2~3万t/km2之间,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26万t/km2,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502万t,占榆林地区入黄河沙的8.8%。
佳县水土流失的成因,一是因为恶劣的自然、气候和地质环境;二是人为的破坏,包括历史形成的广种薄收,无科学的耕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等。水土流失主要特点是: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基岩受水、风、冻融和重力等多种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侵蚀物质的质、数和位置的变化,搬用和堆积形成各式各样的自然状态。其中水力侵蚀危害最为严重,尤以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细沟状面蚀和浅沟、切沟、冲沟、山洪等侵蚀为最,一经暴雨出现,全部泥沙输入黄河。
建国以来,佳县以淤地坝建设为龙头,使得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全县淤地坝建设项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六十年代未和七十年代形成了群众性的打坝高潮,特别是七十年代,水力冲填筑坝的先进施工方法推广后,大大加快了淤地坝建设进展。八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初,新建了治沟骨干坝工程,沟道内坝址上游基本得到控制,近几年开始以流域坝系治理为主。截止2013年,全县建设淤地坝4526座,其中骨干坝18座,大型坝380座,中型坝2524座,小型坝1064座,设施面积49858亩,有效面积40280亩,全县总计治理面积113398亩。这些淤地坝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于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群众欢迎。
佳县4500座淤地坝大部分建于农业学大寨的20世纪七十年代。从各个区域各级沟道的布设来看,总体遵循的是:大沟配置大坝,支沟配置中坝,小沟配置小坝。由于当时是群众性的建坝,沟道内基本是荒无一生,在布置密度上比较稀,各单坝控制面积较大。从建坝的次序看,当时建坝是从上游开始治理,一直往下布局,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建一座控制性的大坝。淤地坝建成后上游有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下游大部分有四季常流的泉水,给当地群众生活灌溉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近六十年的运行,大部分淤地坝库容已淤满,淤地面积基本种植收益,投入生产,但是由于过去建坝时大部分未经勘测设计,加之当时技术条件和管理因素制约,使得大部分淤地坝未经业务部门设计,多数坝未配套放水建筑物,只是淤积后开设个临时性溢洪道,淤积初期,还可运行,集体保护责任基本完善。后来由于体制改革,使得大部分淤地坝承包到户,就形成了有人种植收益,无人管理养护的局面,日久天长,使得多数淤地坝沦为病险坝,有的坝体冲垮,有的溢洪道冲垮降低,形成沟道位移等。
目前淤地坝的病险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型以上,都是早期建设,技术指标或结构尺寸不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防洪标准低,泄洪能力差,加之主要建筑物出现程度不等的严重损毁,垮坝洪水影响范围内有村庄、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较大。同时,近年来,淤地坝国家投入资金较少,群众无力承担,维修管护不到位,日积月累,导致全县病险坝数量较多,除险加固任务重。
根据佳县各地淤地坝的沟道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和淤地坝工程现状,分析淤地坝特征和规律,按照拦泥、淤地、发展农业经济的总体要求,确定淤地坝除险加固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提高水资源为目标,以病险建设为重点,巩固现有淤地坝建设成果,完善病险淤地坝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淤地坝的防洪、拦泥蓄水、淤地等效益,为当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创造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
本次规划维修加固大小淤地坝787座,其中大型坝67座,中型坝663座,小型坝57座。除险加固的原则为,按照危害第一、病险第二的原则,对群众生命财产威胁大的,首先进行维修;除险加固中,以大中型坝为主,配套小型坝,上下淤兼顾,干支沟结合,提高防洪能力,保证坝体安全。做到拦、蓄、排、种、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种植和拦泥功能,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顺利进行。
787座淤地坝除险加固总投资2.27亿元,计划分三年实施完成。除险加固完工后,可新增淤地面积8301亩,保护坝地35781亩,拦泥4282.7万m3。根据全县三个区的特征,风沙区秃尾河直流布局大型坝3座,中型坝67座,丘陵区佳芦河支流布局大型坝40座,中型坝219座,小型坝10座,丘陵区直入黄河支流布局大型坝24座,中型坝375座,小型坝47座,布局以大中小相结合,优先安排急需加固的病险淤地坝。
依据设计洪水、泥沙产量、淤地坝病险情况及作用,对各病险坝进行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科学除险。根据佳县不同类型区的水文、气候、泥沙特点,针对现有病险坝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县病险坝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确定病险坝除险加固的具体措施。对水毁坝体采取填筑、夯实、加固的方式,进行除险加固;对配套不完善的病险坝,通过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淤地坝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对已经淤满的坝体,通过加高等方式,促使其继续发挥作用;对排水不畅或无排水的淤地坝,要综合考虑,通过增加溢洪道等方式,提高其运行能力。总之,要通过除险加固,提高淤地坝的防洪、拦沙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使病险坝的拦、蓄、种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下面以龙王庙沟淤地坝除险加固进行举例说明。
龙王庙沟淤地坝位于佳县县城南部55km的康家港乡,坝高20m,坝顶高程894.0m(假定高程120.0m),坝顶长 109m,坝顶宽5m,坝基宽99m,迎水坡坡比1∶2.4,背水坡坡比1∶2.3。截止2006年底水库淤积泥沙33万m3。存在病险问题为:一是该库无排沙设施,上游来沙全部拦截,使得水库淤积严重。二是大坝无防护、排水措施,背水坡出现渗水、流泥现象。三是大坝无放水洞、溢洪道毁坏。四是大坝无安全监测设施。
龙王庙沟淤地病险问题具有代表性,反应了佳县所有淤地坝的病险问题。针对淤地坝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存在问题,确定本次除险加固工程的内容如下:
(1)大坝加固培厚,使其满足渗流及抗滑安全性。
根据大坝坝顶高程计算结果,坝顶加高至898.70m高程。改造坝顶道路,设计标准为四级道路,路面采用20cm厚的泥结石路面,下部铺设20cm厚的碎石垫层路基,上游侧设M7.5浆砌石路沿,下游侧设M7.5浆砌石坝顶排水沟。对迎水坡进行整修改造处理。填土培厚清除表层0.5m左右的松动浮土,对上游坝坡采用0.3m厚浆砌石内嵌干砌石护坡,下部铺设0.2m厚的砂砾料垫层。对背水坡采用种植植物防护,下游坝坡及两侧岸坡设置纵向排水沟。坝坡、岸坡、马道排水沟均采用浆砌石结构,并设置浆砌石矩形排水沟。下游坝坡脚设置排水棱体。
(2)新建放水设施。
新建放水建筑物由放水卧管、输水涵管及输水明渠的组成。卧管采用台阶式取水方式,其断面最小尺寸宽×高为1.0m×0.6m,卧管共设14级,每级高差0.5m,采用C20钢筋砼结构。各级放水孔孔口尺寸均为φ0.3m的圆孔。卧管采用预制圆台体封盖。为便于卧管放水孔操作运行,卧管顶部至右岸坝肩回填一条宽1.5m的运行管理便道。涵管全长60m,设计坡比为0.02。卧管底部接φ1m预制钢筋混凝土涵管,涵管按明流设计。为防止沿卧管发生集中渗流,卧管在坝轴线上游部分设置两道截水环,截水环间距10m。涵管末端接混凝土消力池,消力池宽3m,长3m,高度为2.5m。消力池后接输水明渠,渠道下游段设退水渠。渠道与用水沟渠衔接。
(3)溢洪道加固设计
溢洪道按5级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考虑原溢洪槽未衬砌,淤积、分化严重,除险加固设计将在原溢洪道位置新建正向开敞式溢洪道。溢洪道由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及尾渠段等部分组成,总长度100.728m。加固改造溢洪道泄槽采用梯形断面,底宽4m,侧墙坡比为1∶0.5,纵向采用两级坡。第一级坡坡比i=0.2,总长13.56m;一二级陡坡之间设渐变段,渐变段转角为15.26°,控制半径为30m,长度为7.53m;第二级坡坡比i=0.5,总长20.4m;二级陡坡末端接挖深式消力池;泄槽段采用M7.5浆砌石和C20钢筋砼结构,即内壁为0.15m厚C20钢筋砼结构,外侧为0.3m厚浆砌石结构。
(4)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大坝水库上下游水位情况,本次除险加固设计中,设置2组水尺。同时为了及时监测坝体及坝基的渗流量情况,在大坝下游侧设置量水堰。
佳县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后,经济效益显著,坝地种植面积可稳定在35781亩,每年可净收入1013万元。拦蓄泥沙4282万t,根据上游减少的下泄泥沙量替代下游河道的清淤和加堤费用计算,则拦泥效益可达1.84亿元,因此,应集聚各方资金,尽快启动予以实施。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