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40例

2015-04-06 01:11:09王银平张宗权
中医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阳陵泉风池针法

王银平,张宗权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40例

王银平1,张宗权2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观察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给予赤凤迎源针法(风池、四神聪、率谷、完骨、双侧太阳、列缺、合谷、阳陵泉加减)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

偏头痛/针刺疗法;赤凤迎源针法;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偏头痛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病程缠绵,多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2]。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经把偏头痛与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并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西医对此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常易复发。2012年3月—2014年5月,笔者采用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偏头痛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平均(45.88±18.88)岁;病程平均(7.72±7.31) a。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平均(44.95±19.89)岁;病程平均(7.17±7.22) a。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3]自拟偏头痛诊断标准。①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②~④项;②头痛发作持续4~72 h(未处理或处理失败);③需具备以下2项头痛特征:a.单侧;b.搏动性质;c.严重程度为中或重度(干扰或妨碍日常生活)d.步行上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使头痛加重;④头痛时至少并发下列1项症状:a.恶心和(或)呕吐;b.畏光和畏声。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发现;③能理解量表内容并全力配合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癫痫、脑血管意外、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头面部神经痛所引起的头痛;②全身性疾病及眼科疾病引起的头痛。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赤凤迎源[4]针法,取穴:主穴取患侧风池、四神聪、率谷、完骨、双侧太阳、列缺、合谷、阳陵泉。加减:肝阳上亢型,加太冲、丘墟;痰浊上扰型,加中脘、丰隆;瘀血阻滞型,加血海、膈俞;气血亏虚型,加气海、足三里;肝肾亏虚型,加肝俞、肾俞。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 mm,长度为25 mm和直径为0.30~0.35 mm,长度为40 mm的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刺入风池、完骨、列缺、合谷、阳陵泉,先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再退针至腧穴浅层,待针下得气,针体自摇,插针至腧穴中层,边提插,边捻转,然后用右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由针根部用拇指肚及食指第1节桡侧由下而上沿针柄呈螺旋式搓摩,两指一搓一放,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反复施术约30 s,余穴选用0.30~0.35 mm×25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刺入15~20 mm,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

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手法,取穴同治疗组。操作方法: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 d 1次。

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表达疼痛的方法,可以迅速获得疼痛程度的数量值。通常采用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直线上的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达疼痛的相对强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强度的分值。计分方法为:≤2 cm计1分;>2 cm,但≤4 cm计2分;>4 cm,但≤6 cm计3分;>6 cm,但≤8 cm计4分;>8 cm,但≤10 cm计5分。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药行业标准》有关头痛病的疗效标准[6]及《常见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疗效指数=[(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 疗前总积分和]×100%。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疗效指数≥90%。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有复发, 但发作次数及症状较以前减轻, 疗效指数≥70%,<90%。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疗效指数≥30%,<70%。无效:头痛和伴随症状无明显减轻, 疗效指数达30%以下。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26,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9 病案举例

患者,女,30岁,2013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右侧偏头痛0.5 a。刻下症见:右侧头痛难忍,伴有失眠、情绪低落、烦躁不安,饮食差,二便尚可,舌淡黯,苔白腻,脉弦。患者今年因工作压力太大,出现情绪烦躁,失眠易怒,4月中旬自觉右侧头部间歇性疼痛,即去医院查头颅CT示: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偏头痛,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片等镇痛药物口服(具体剂量不详),服用后症状减轻,停止药物则症状反复发作,之后疼痛加重。遂来本科求治,西医诊断:神经性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证属血瘀气滞,治宜理气活血通络。穴取风池、四神聪、率谷、完骨、太阳、列缺、合谷、阳陵泉、血海、膈俞。风池、完骨、列缺、合谷、阳陵泉、血海、膈俞穴用赤凤迎源针法,余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5次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3次后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失眠好转,但稍紧张、生气就会引起头痛发作,遵上法继续治疗6次后,头痛症状基本消除,随访6个月未复发。

10 小 结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 为临床常见原发性头痛, 属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病因病机复杂,但不外外感和内伤2大类,多因风、寒、湿、痰、瘀以及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受损,致使气机不畅、瘀血阻络而引发头痛,正如《证治准绳》曰:“病头痛者,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精髓而痛者也。”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赤凤迎源针法首见于明代著名针灸医家徐凤所著《金针赋》书中,属“飞经走气”四法之一。该针法是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有如赤凤展翅飞旋之状,故又名“凤凰展翅”,因本法操作刺激量较大,具有较好的行气、守气功能,加强针刺感应。临床上可用于各种气滞、疼痛类病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使用本手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首先要通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明确证型,精选穴位处方,其中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又名热府,为手、足少阳、阳维脉和阳跷脉之会穴,《玉龙歌》曰:“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针灸大成》记载:“其主洒淅寒热,目眩苦,偏正头痛……”风池处清阳之高位,行于少阳之侧,擅长和解疏通,利少阳经气,调整头部气血。配合使用列缺穴,《医宗金鉴》中载:“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列缺又为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且通任脉,与风池相配,阴阳相济,共祛头患。阳陵泉是足少阳经合穴,足少阳胆经循行头之侧,“主骨所生病者,头痛……”善治本经病偏头痛。太阳为经外奇穴,主治偏正头痛。《针灸集成》云:“太阳,主偏头风。”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治疗头面部疾病的要穴,《千金要方》云:“合谷、五处主头风热。”四神聪在《太平圣惠方》记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针入三分。”率谷、完骨均为局部取穴,宣散病灶气血。以上穴位远近配合,共奏疏经通络、调气行血、止痛之功。

赤凤迎源针法,是由徐疾泻法与飞法等单式手法组合而成的复式补泻手法,在操作时要向各个方向进行环周的摇动,使针尖在天人地三部上下左右,在不同平面飞旋,刺激量较大,具有较好的行气功效,能加速气至病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本法操作中必须配合医者的守神,不能拘泥于形式的手法使用,而是要用心体会针下气血运行的变化,达到心针合一,能真切感受到行针过程中机体邪实正虚的变化,从而掌握刺激的量度,使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赤凤迎源针法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在降低偏头痛患者VAS评分方面,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

现代医学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7]。临床研究[8]发现:赤凤迎源针法能更好地改善脑血流,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缓解偏头痛。实验研究[9]亦表明:针刺可以使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血管收缩,微循环血量增加,改善局部的缺血缺氧痉挛状态。

综上所述,运用赤凤迎源针法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临床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无成瘾性,且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作为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11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2011,17(2):67.

[2]李金博,田琳,宋飞飞,等.血管神经性头痛从肝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49.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5.

[4]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2.

[5]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2011,17(2):7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7]何建成,浦斌红.浅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机理及滴鼻治疗[J].甘肃中医, 2001.14(1):9.

[8]郑盛惠,吴玉娟,焦建凯.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45-48.

[9]马莎,倪丽伟,陈祥芳.针刺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8,28(8):610-611.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10-0054-04 ·针灸经络·

R245.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0.26

2015-05-11;

2015-06-18

猜你喜欢
阳陵泉风池针法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2021年6期)2021-04-17 20:28:04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世界中医药(2018年9期)2018-09-10 23:18:55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墨风池诗词选
中国诗歌(2015年4期)2015-07-07 00:44:09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