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学报》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会议综述

2015-04-05 17:01:15本刊编辑部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审稿人编委

《深空探测学报》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会议综述

2015年1月24日,《深空探测学报》(下简称《深》)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召开。编委会首席顾问栾恩杰院士,顾问张履谦院士、杜善义院士,编委会主任、期刊主编、国家探月工程总师吴伟仁研究员,以及特邀嘉宾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刘继忠主任、唐玉华部长,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张晓敏副总经理等专家到会。《深空探测学报》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树兴教授,常务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崔平远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会议。到会的编委(以姓氏拼音为序)还有董光亮、范春萍、洪晓瑜、黄翔宇、李俊峰、倪茂林、裴照宇、王彪、王赤、王大轶、魏志军、徐青、徐瑞、于登云、周文辉,林益明和张伟两位编委的代表。宇航学院党委书记于倩、乔栋副教授、高艾博士等也出席了会议。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致辞,代表学校表达了对期刊工作的重视、办好期刊的决心及未来将继续给予期刊的人财物支持。栾恩杰院士就当前国际深空探测领域发展状况、未来趋势、我国相关情况及《深》刊相关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刘继忠主任和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张晓敏副总经理发表讲话,表达了对《深》创刊的祝贺及未来将给予的配合和支持;范春萍编审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办公室和《深》编辑部向与会顾问、编委、嘉宾和领导汇报了期刊创刊申办以来的相关工作。

首席顾问栾恩杰院士首先阐释了学术期刊申请办刊许可的艰难及期刊本身的价值,表达了能够批准创办《深》显示出深空探测事业的重要以及国家对该项事业的重视。栾院士说,国际深空探测领域步伐很快,美国已经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及冥王星都探测过了,也已不再把月球作为探测目标,而是去探测更深广的空间,号称到达了太阳系边缘;俄罗斯计划详细地对太阳系的行星进行探测,日本已经从小行星上取回了尘土,连与我们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已经到达了火星。可以说,形势是严峻的。我们虽为人类航天前沿国家,但是与国际同行比,从相对进展速度上,我们落伍了,需要尽快赶上。

关于办刊,栾院士希望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要有坚韧的精神,积极团结一批铁杆撰稿人,还要发现一些年轻的深空爱好者;要思考一些前沿问题,使《深》成为有思考性、争论性的期刊。栾院士表示,我们的期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我们成员中大部分是搞工程的,而国家正在实施的深空探测工程会有许多科技上的突破和进展,国际上深空探测工程的蓬勃发展也使许多新的领域和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给科研提供了机会,也可成为期刊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栾院士说:希望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各界,特别是编委会各位专家的全力支持下,能够把刊办好。

顾问张履谦院士表示,他之所以非常支持《深》,是因为认为我们国家的深空探测事业必须搞上去,而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学术平台,他希望这个学报能办成一个权威的、理想的学术期刊。顾问杜善义院士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办刊?办一本什么样的刊?怎么办?并特别就办成一本什么样的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办成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能够带动国家深空探测科学技术和工程发展的学术期刊。

嘉宾代表和顾问发言之后,编辑部主任范春萍编审汇报了办刊许可的申报过程及2014年创刊年的工作,包括申报程序的履行、办刊条件的争取、办刊人员的招聘,办刊宗旨、发展目标和内容定位的确立,业务流程的设计、数字化办公平台的开发、行业资源的联络,2014年期刊出版数据统计、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以及目前的困难和希望得到的支持等。

根据第一卷前三期数据统计:期均发文12篇,篇均字数过万;基本为基金论文,且基本为国家级基金,篇均多于一个基金;论文多数来源于实际项目,项目层次高;跨机构合作明显,一些为跨国合作;综述文章占比达31%,综述文章层次较高;研究对象分布方面,月球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我国深空研究的现状及战略布局的侧重,以后其他对象会逐渐加强……;引文方面,引他引自比97:3,外文引文比例大,反映了研究者的国际视野,也看得出国内研究较弱;目前稿件来源主要靠组稿,期刊创刊前几年主要靠组稿是常态,特别需要编委会大力支持;研究内容属性分布方面,规律、原理、方法、过程,分布大体合理。

了解到期刊创刊年的基本情况后,与会专家就编辑部工作及下一步的办刊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于登云表示,面对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国际同行的进展,作为航天人、中国深空探测事业一分子,确实感到一种责任和压力;认为作为我们国家目前为止唯一的深空探测学术期刊,《深》的创刊非常有意义、有必要,它作为一面旗帜,表达的是我们国家对于深空探测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于登云表示,一定会尽己所能,调动资源、参与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期刊发展。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倪茂林,也表达了对创办《深》意义的充分肯定,以及自己会积极参与期刊工作,助力期刊发展的态度。

《航天器工程》期刊副主编赵宏校代表林益明编委参会,根据自己的办刊经验,为《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一是要有准确的定位,并坚持这个定位,做出特色;二是文章要有理念和思想,主题要好;三是文章框架要好,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四是重视期刊的发行、重视读者,并介绍了《航天器工程》的发行经验;五是组稿方面,重视领军人物的稿件。

王彪编委建议进一步明确期刊的内容定位,建议不只是发研究论文,认为也可以有一些面向天文爱好者的进展报道,以扩大读者对象,并建议增加彩页;建议重视电子刊的发行;建议在不丢掉学术宗旨的前提下,扩大内容的覆盖面,以争取到更大的读者群。王大秩编委给出两点建议:一是制定一个短期计划,短期内应充分发挥编委会、主办单位的行业优势,以突出特色、形成独特的受众群体为目标,长远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展开拓宽;二是认为学术期刊的审稿人队伍非常重要,建议花力气花代价凝聚一批高水平的审稿人。

洪晓瑜编委表示,鉴于我国的深空探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状况,建议增加一个战略论坛栏目,以形成有关深空探测观点和战略的集聚,形成对实践的启发和推动作用。董光亮编委认为,办好一个学术期刊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深》这样的专业学术期刊,对行业发展的依赖较强,而我国深空探测事业本身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做很多扎实的工作才能把行业内的重要成果集聚起来。建议与其他相关学/协会联合承办学术年会,以扩大期刊知名度。另外,认为目前几期刊物中深空探测工程性成果的占比过大,建议增加反映深空探测科学成果的内容。认为对科学成果的反映及分析,可以增加刊物的内涵和内容的纵深,有利于提升期刊的价值也有利于专家队伍的扩大。

王赤编委认为,期刊应该在提高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对于中文版期刊,可以增加英文简介的长度,以此来扩大期刊内容对英文阅读者的传播,并认为应该加强对动态内容的报道。指出办好一本刊,关键在于办刊人,建议主办单位扩大期刊人员编制,重视期刊编辑队伍的建设。

徐青编委表示,刚刚创刊的《深》知名度需要慢慢打开,进入各种核心期刊的行列需要一个过程,但《深》对于深空探测行业很宝贵,在行业内,它应该受到更高的认可。提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与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深空探测技术专委会的关系、与国内深空探测领域前沿学术团队的关系、与编委会的关系,认为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支撑期刊的发展很重要。建议编委会成员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期刊的发展,应该成为期刊的作者和重要审稿人;建议在创刊初期稿源紧张的情况下,审稿人珍惜稿源,对不太成熟却有潜力的稿件,提出更详细、具体的修改意见,以利于更好地培育作者队伍,发挥有限稿源的作用。

会议最后,编委会主任、主编吴伟仁总师做了总结。吴伟仁回顾了探月工程、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及作为《深》前身的内部刊物《深空探测研究》的历史;回顾了《深》申报正式出版物的过程;谈了对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的感激及对《深》的期望。提出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定位,要办出特色,就是本刊只发表月球及以远深空探测工程上和科学上的研究和进展;二是目标,经过努力提高刊物的水平、扩大刊物的影响,逐渐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三是责任,要求编委会成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期刊的发展,要真正成为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人;四是要求编辑部,尽快建立专家库、建立起审稿人队伍,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发行规模。

吴伟仁表示:《深》的申报、创刊非常不容易,是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对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期刊办成精品。

(本刊编辑部供稿)

2095-7777(2015)01-0094-03

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1.014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审稿人编委
《中国免疫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名单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简介
兵工学报(2023年1期)2023-03-03 02:55:40
《军事护理》2021年度优秀编委、审稿人
军事护理(2023年1期)2023-01-19 01:41:04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
本刊编委简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本刊评出2018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