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媛媛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
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学术思想数据解析*
任媛媛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
目的:对周志杰主任临床“和法”医案中的用穴趋势、核心穴位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方法:将周志杰主任诊治的“和法”病历采用Epidata.3.1数据管理软件录入数据库,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对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数据解析,提升了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和”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科学的发展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中,中国哲学“和”思想痕迹很深,也有着较多的相关论述[1-4]。中国人历来看重一个“和”字。“和”就是要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处事的“中和”,周老师认为“和”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和”。人与自然需要和,人体生命更需要和。老师诊治疾病始终强调“整体”与“中和”,他的这种中和思想贯穿于疾病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是对采集的188份有关应用“和法”的病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挖掘,以期较全面的验证性总结、分析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的应用经验。
1 和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 周老师认为“和”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中医把常人称为“阴阳和平之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不论日常生活还是治病均主张顺应自然才能“内外调和,邪不能害”。人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和”:阴阳交通以和为美;五行生克制化合乎节度;营卫气血以和为贵;经脉气血以通为和。人体要达到阴阳和,气血和,脏腑和,只有和合才能有人的生生之机。老师认为人体脏、腑、五体、九窍相互配合,构成了人体功能系统的基本架构,其中腑、体、窍的功能分别受五脏的影响,而五脏功能的正常,不仅与各自脏器功能有关,还要依赖于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故周老师指出人体生命活动只有达到了最佳状态才能称之为“和合”。
2 失和是人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病理上,周老师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的失和是疾病的根本原因。人体生理状态下要保持阴阳调和,而一旦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破坏了这种阴阳调和,人体就进入了一种失衡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病理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就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调经论 》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仅从气血关系上来说,气与血密不可分,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而血为气之母。气不得血,则气无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俾使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人康健。故无论气病还是血病,最终都会形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神失其常,产生各种疾病。故周老师指出: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是复杂多样的,但无论疾病病变机制如何错综复杂,从总体上讲总离不开“失和”这一共同基础。本研究显示,188份病历中和法所治中医疾病共21种。其中中医疾病频度前10位为:不寐42次(12.5%),中风38次(11.3%),痹症36次(10.7%),眩晕33次(9.8%),胃痛31次(9.2%)、面瘫28次(8.3%)、耳鸣23次(6.8%)、呃逆15次(4.5%)、郁证14次(4.1%)、月经不调10次(3.0%)。所治的西医疾病共32种,其中频度前9位为: 睡眠功能障碍60次(17.8%),高血压51次(15.1%)、颈椎病46次(13.7%),面神经麻痹28次(8.3%),脑梗塞25次(7.4%),慢性胃炎22次(6.5%),神经性耳鸣15次(4.5%),脑出血13次(3.9%),消化性溃疡12次(3.6%),说明失和所致疾病多种多样,和法治疗涵盖病种多,范围广。
本研究显示188份病历中和法所治的中医证候共23种。其中中医证候频度前10位为:脾胃不和38次(11.3%)、气郁36次(10.7%)、气滞32次(9.5%)、肝脾不和32次(9.5%)、血瘀31次(9.2%)、心肾不交26次(7.7%)、脾胃虚弱21次(6.3%)、肝胃不和20次(5.9%)、心脾两虚18次(5.4%)、痰浊18次(5.4%),可以看出积法所治证候多虚实夹杂。
3 中和既是治疗手段,更是防治疾病的至高境界和目标 周老师强调“使其和”是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及基本原则。老师这一观点是基于 “失和”是疾病本质的认识。老师认为既然失和是人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治病求和”就成为了中医治疗的最高法度。就是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调整人体阴阳、五行的太过、不及,以使恢复机体的“和合”状态,应用“中和”的手段恢复机体“和合”的状态成为了治疗疾病的最终目标,即《内经》所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具体操作应用中,既要调整阴阳,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又要强调调和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运行有序,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法”针对不同疾病,运用不同治法能够对表里、上下、气血、三焦、脏腑等多病位进行调理,又能对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病性进行调和,故而“和法”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具体实施,是对人体多靶点综合调整的范例。本研究显示188份病历中和法类别共16种,其中频度前10位为:和中53(15.8%),和气血50(14.9%),和肝脾47(13.9%),和阴阳37(11.1%),和胃肠33(9.8%),和心肾28(8.3%),和心脾27(8.1%),和脾肾20(6.0%),和表里12(3.6%),和营卫10(2.9%)。由此显示了周老应用和法包含调和肝、胃、脾、气、血、阴阳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周老对和法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法是以和为主、以缓济急、以巧取胜的治疗策略。周老认为脏腑之间、上下之间、气血之间、阴阳之间,凡是有正气不足,邪气侵袭,邪正交错,虚实杂见之证,均可运用和法平调诸疾。和法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老师大量运用广义和法治疗疾病,是因为他认为:疾病的本质即为不和,运用和法正是基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老师将中国哲学“和为贵”的思想、实践于医疗实践之中,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深受“和”观念的影响,“和”已成为老师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核心准则。
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代表着目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目前“和法”的临床运用在日益拓展,“和法”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5],因此本研究将数据挖掘技术与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紧密结合,提升了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这一探索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继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秦静静,陈丽云.中医“和”思维与“和”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9-131.
[2] 王 江,周永学,谢永波,等.广义和法析议[J].河北中医,2013,35(2):211-212.
[3] 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等. 中医学“和合”思想渊源探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 93-95.
[4] 田永衍,王庆其,凌 鹏,等. 张仲景之后医家对“和”法的发展[J]. 中医杂志,2013,54(19):1632-1630.
[5] 李笑宇,王志红.中医“和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 2497-2500.
(收稿2015-07-29;修回2015-09-02)
*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LC95)
和法 中医师 @周志杰
R229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