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倩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而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择业趋向则是其“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的关键一步。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不尽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明显不对接,大学生择业观扭曲等原因,致使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诸多行业人才难求的怪现象。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加强对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深入认识和了解怎样选择职业、选择怎样的职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显得尤为迫切。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对青年选择职业时的影响因素及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有着精辟的理解和阐释,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指导当代我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择业、创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主要体现在其《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下简称《择业考虑》)一文中,主要包括择业态度需理性、选择职业需慎重、择业理想应高尚三个部分。
首先,树立理性的择业态度是处于人生选择十字路口并即将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的首要责任。马克思在《择业考虑》一文开篇就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神授予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2]455。而人对自己的选择是有责任的,失去了理性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2]455。所以,对择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权衡,必然是青年在走向社会生活这一人生关键时期的首要责任。
其次,树立理性的择业观是青年在择业过程中找到真正使自己受到鼓舞的职业,从而避免因一时的热情或幻想而陷入妄自菲薄或怨天尤人的关键。针对人们择业时往往不认真考虑自己内心对所选择职业的认同程度,即没找到职业使自己内心真正受到鼓舞的来源本身,就凭借职业外在的光鲜而做出选择的畸形择业方式,马克思认为,职业外在的光鲜使人产生的虚荣心和某种使自身受到鼓舞的幻想,会使“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2]456。我们应该选择“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2]456,即找到使我们真正受到鼓舞的来源。
再次,衡量职业的全部分量是理性择业的重要环节。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时只是从远处观察职业,而“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2]456,这种“远处的观察”容易受到感情的欺骗和幻想的蒙蔽,所以是靠不住的。这就要求青年在择业时应通过冷静的分析从而认清将要选择职业的全部份量,即了解职业外在的光鲜和内在的一切困难。正如马克思指出:“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2]457
马克思认为,并不是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就可以选择,还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社会关系、体质、能力等方面与职业的契合度。青年选择的职业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如果体质上的极限远不能达到精神上对职业本身的追求和向往,那我们的生活将陷入动荡,则绝不可能干出卓越的成就,因为“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壮丽的事业”[2]457。而且一旦被自己钟爱的职业否定了,这种痛苦可能使人陷入妄自菲薄。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同时,也要适当估量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2]457。所以,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时应该从自身实际状况和职业本身两方面出发,在综合分析和冷静思考后慎重地做出选择。
在《择业考虑》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459也就是说,青年择业要以为人类谋幸福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崇高的理想目标,是“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2]459,而不是仅仅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甚至成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深刻地道出了青年在择业过程中需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的择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前者只有作用于后者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马克思在此也告诫广大青年,如果我们选择的职业仅仅为自身或少数人谋利益,那么得到的至多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和有限的乐趣和幸福,而“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460。
马克思呼吁广大青年选择为人类或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职业,并没有对青年个人价值存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否定。相反,他在肯定树立高尚择业理想重要性的同时,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类价值并不是敌对的、冲突的,而“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460。也就是说,青年只有将人生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才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当下我国,特指广大青年首先要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进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树立成就自我“人生梦”的择业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利于理性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择业形势,也是实现自身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关键所在。根据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基本内容,当代我国大学生择业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确立怎样选择职业的基本原则,是青年科学择业的基础。基于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从择业理想目标等原则出发来正确择业。
2.1.1 择业理想目标应避免“物欲”化
大学生择业理想目标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选择职业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而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3]。受客观社会现象及物质利益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看重的是物质利益,追求高工资、高福利、低付出的强烈愿望,往往转化为一种严重的功利化倾向。而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并找出鼓舞自己的真正源泉,也就是要从内心深处对所选择的职业感到认同,选择此职业是为了某种理想和事业,而不是为了干什么或得到什么。也就是:“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怎样认清这些呢?”[2]455可见,当代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树立符合自身价值追求和事业所需的择业理想目标,避免择业理想目标被“物欲”所控制;其次,择业理想目标要立足于自身事业的发展,不应该一味地去追逐眼前的利益;再次,选择的职业应该是令自己向往和鼓舞的,能够使自己成为一名对此职业的孜孜追求者,而绝不作被物欲所驾驭的奴隶般的工具。
2.1.2 减少非理性因素对择业的干预
当代大学生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多渠道、海量化的择业信息,往往使大学生不知所措。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影响青年职业选择的因素是众多的,包括虚荣心、幻想、父母、社会关系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最容易被那些在别人看来荣耀无比的职业所吸引,所以使“自己在别人眼里荣耀”的虚荣心,成为鼓舞青年选择某种职业的源动力。在这种虚荣心的驱动下,青年往往脱离了自己真实的期待,并且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此时追求成为脱离实际的某种幻想,欲念战胜了他的理智。幻想不止来源于虚荣心,“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他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2]455。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理性地对待外在的、内在的对自己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要时刻立足于自身、立足于现实考虑问题,避免非理性因素诱导产生消极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职业选择。
2.1.3 择业的前提是要全面认识职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客观准确完整地认识事物,就应该“置身事外”进行全面考察、历史考察。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不能够冷静、真实地评估自己即将选择职业的全部,在看到职业外部光辉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内在本质的规定性,而职业的外显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内在本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青年首先应该对所选职业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要对入职后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预见性,如果面对可预见的困难毫不退缩,在冷静思考后仍然充满热情,那则可以选择此职业。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择业前更要主动争取实习工作,努力克服来自书本知识和大众媒体信息对某职业评价的片面性,力争通过实践对所要选择的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1.4 客观地评估自我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告诉我们,大学生选择职业前对职业本身有充分的认识是必要的,但绝不是自己认为合适就一定适合选择,就一定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因为个人和职业本身就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职业在某种意义上,也要对入职者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个人的身体状况、能力等。就是说大学生在选择了深受自己喜爱的职业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职业本身对自身的“检测和评估”,也就是在“选择”和“被选择”的互动中达到职业的“应然”和自身“实然”的平衡。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既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也要毫不避讳地总结和分析自身无论在体质还是在能力等各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在客观评估自我的前提下进行择业。
大学生懂得了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代表选择职业这个过程的完结,选择怎样的职业应该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目前,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从事什么职业,在职业的选择中盲目从众、追热潮、互相攀比、不看职业只看工资待遇等趋势明显,“选择怎样的职业”值得大学生思考。
2.2.1 职业应符合自身的价值追求
如同青年因向往救死扶伤而选择了医生职业一样,选择怎样的职业,实质上是在选择某种价值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是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4]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学生往往不懂得自己在什么样的职业中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比如“公务员热”“大型国企热”“事业单位热”等现象,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职位往往是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二是注重物质和环境的享受而丢弃了自我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发展需求。比如部分大学生不愿意面对自己专业或兴趣爱好范围内职业的艰苦条件,进而丢弃专业,放弃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三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就业观误区。价值追求是通过努力奋斗和积极进取来实现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想从事管理岗位,不屑从基层做起,甚至看不起中小企业和边远地区,认为在中小企业或边远地区工作是自我价值的“贬值”等。那么大学生应怎样处理职业与价值追求的关系呢?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我们选择的职业应该是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即“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即完美境地的职业”[2]458。他认为尊严是一种最能使人及其活动变得高尚并受人尊敬的东西,而大学生只有选择一种符合自己价值追求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才能够真正体现自己的尊严。有尊严的职业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自己价值追求的领域内进行最具热情的、最富成效的、最具创新性的工作,而且这样的职业最能够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一是要坚持自我合理的价值追求,乐于从基层做起,不要眼高手低,遵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二是要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勇敢地面对从事符合自己价值追求职业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要树立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属于“新手上路”,缺乏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都要求大学生要做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准备。三是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际之间必然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时刻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敢于放下“高材生架子”,主动向老职工请教学习,在工作实践中磨练自己。
2.2.2 职业选择应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自身的价值追求是必要的,但必须处理好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需求之间的关系,防止陷入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而忽视社会价值需求的误区。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片面地追求那种能够满足自我物质欲望或地位需要的“自我价值”,而不是从对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崇高理想的角度去选择职业。还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想脱离艰苦的边远地区,甚至当大学生村官都被认为是“凤凰变土鸡”,在职业要求上更是追求“金银财宝,两电一草”(“金”是金融,“银”是银行,“财”是财政,“宝”是保险,“两电”,是邮电和电力,“一草”是烟草)[5]等高收入阶层。而人才极为缺乏的西部地区却一人难求,民营中小企业更是“翘首以待”。这些足以体现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以自我为中心而无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那么,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呢?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该以为人类谋幸福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他激情地向青年们昭示了自己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他所开创的无产阶级事业的蓬勃发展证实了自己的预言。的确,他为千百万人谋得了福利,他也受到千千万万人们的尊崇和敬仰。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价值追求,要遵循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要树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理念,这样“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2]460。马克思在阐释自己远大理想的同时,也给青年选择怎样的职业指出应该遵循的指针,那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勇于摒弃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的“自我价值”,树立真正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长足发展的自我价值,而且要有奉献社会、为国家效力、为更多的人民谋幸福的追求,要将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根植于国家、社会、他人需要基础之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综上所述,正确的择业观是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择业形势迷茫中的指南针,是选择科学的人生发展道路和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指挥棒。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告诉广大青年大学生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对择业理想目标、非理性影响因素及对职业和自身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从而真正明白应该怎样选择职业;二是选择的职业不仅应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而且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以此为原则才能懂得选择怎样的职业,才能选择真正符合自身价值追求的职业。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5(6):31-34.
[4]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86-92.
[5]刘尊法.试析大学生择业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