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成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8000)
魏 薇 (内蒙古通辽市开发区农牧业局) 宁方园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兽医局)
奶牛的酮病(ketosis) , 也称为乳牛酮血症(ketonemia),最早于1894年由Landel所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ac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母牛热(cow fever)、慢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兽医界的普遍关注。奶牛酮病在代谢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脂肪肝、酸中毒以及体蛋白消耗和食欲减退或废绝。该病能引起糖和脂肪、蛋白质、水、盐代谢的紊乱。
奶牛酮病病因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且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乳牛高产 正常生理情况下,第4~6周的分娩奶牛在泌乳量上出现峰值,但奶牛的食欲和食物摄入量在产犊后8~10周恢复正常。产犊母牛的食欲在10周内都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已无法满足泌乳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母牛仍然高泌乳量,必将导致这种失衡的加剧。通过研究得知,母牛进食碳水化合物的量和泌乳排出乳糖的量,得出结论是奶牛每天最适合产奶量22kg左右;如果每天产奶量高于这个量,则大部分血糖将被乳腺吸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势必引发酮病,因此高产奶牛有较高的酮病发病率。
1.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应不足 饲料供应不足、品种单一、日粮营养不平衡;或者精料与粗饲料比例过高,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这些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
1.3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处于较高水平,致使母牛产前体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食欲的恢复,导致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能量摄入小于排出,继而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这种酮病被称为消耗性酮病。
2.1 丙酸代谢与酮病发生的关系 从生化角度,酮症的发生与丙酸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刍动物体内的血糖是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单糖,但这部分糖元不能满足能量代谢的需要,约50%的糖是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而来。丙酸主要是在瘤胃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当某些原因致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前胃消化功能下降时,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或精料太多,粗纤维不足,造成丙酸生成不足,引起肝脏 利用丙酸生糖效果不好,容易引起酮病的发生。
2.2 糖缺乏时,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使酮体的生成量增多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时,丙酸生成量也减少,大量的脂肪组织被分解提供能量。甘油和脂肪酸作为脂肪分解的产物,前者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浓度,而后者因为缺少合成脂肪必备的磷酸和甘油而不能重新合成脂肪。因为长时间处于低血糖浓度,所以大量脂肪组织被分解,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并加速肝内脂肪酸β-氧化作用,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形成大量酮体。
2.3 激素调节与酮体生成的关系 激素调节在酮体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这3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下,糖异生作用增加,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同时还可以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其中生酮氨基酸又可以转化为酮体,这些刺激因素都可使酮体生成增多。
奶牛常在产犊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一些较为异常而敏感的酮病症状,患牛口腔或鼻内呼出的气或者乳汁、尿液等散发出一种轻微的、带有芳香而甜腻的醋酮味、食欲也较正常减退、粪便上覆有粘液,这种情况前期不明显。随后病情逐渐加重,症状逐渐明显。临床上分为消化型、神经型、生产瘫痪型和乳热型,但相互之间区别的界限并不明显。
3.1 消化型 患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迅速消瘦,泌乳量减少。采食量减退,尤其精料,偶尔吃少量羊草。出现前胃臌胀,后变空虚,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等现象。重症者全身出汗,甚至从身上滴下汗液,但尿量少并呈淡黄色,产奶量经治愈后也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奶牛酮病主要以消化型为主。
3.2 神经型 病牛除了表现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外,常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顶人、撞墙、空嚼、流涎、磨牙空口咀嚼、横冲直撞和眼球突出并凶视。个别病例,全身紧张四肢相互交叉或叉开至站立不稳,哞叫不安,震颤、视力下降,在圈内乱转,举尾乱跑。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的1~2d后转入抑制期,反应迟钝,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处于昏迷状体,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反应性下降。
3.3 生产瘫痪型 常常卧地不起,脊椎骨呈“S”状弯曲,头部常置于肘部,还会伴随出现酮病的一些主要症状,如食欲减退或拒食,前胃迟缓等消化症候及对刺激过敏,肌肉颤搐、横冲直撞,感觉过敏及倒下不能站立或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者,可疑为本病;按生产瘫痪症状治疗无效者,疑为本病。
3.4 乳热型 先兴奋后抑制,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后肢轻度瘫痪,头颈常弯曲而低于胸廓,反射迟钝,进而后躯麻痹,昏迷。乳房肿胀、浅表静脉怒张,泌乳量下降,乳、尿、汗及呼出气均有气味。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及特有的酮体烂苹果气味作出初步诊断。但要具体确定疾病,还要对尿液和乳汁中酮体的含量做定性测定和血糖浓度做定量分析。
首先应根据发病的原因调整饲料的配方,增加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及优质饲草的量。同时在日常生产中减少挤奶的次数及配合一定药物治疗两者结合能取得良好效果。酮病的治疗原则是解毒保肝、健胃强心、补糖补钙,提高酮体利用、提高血糖浓度、减少脂肪动员。
5.1 葡萄糖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0~1000ml,2~3次/d,这样的治疗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或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500~ 1000ml,10%葡萄糖酸钙20ml×35支,1次/d,连用3d。
5.2 激素疗法 激素疗法适用于体质教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U肌肉注射,效果是确实的,而且方便易行。因为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既能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
5.3 镇静安神 对神经型病畜可应用水合氯醛口服治疗,首次剂量为30g,加水口服,继之再给予7g,2次/d,连用7d,即可降低兴奋性,又可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并通过瘤胃发酵而提高丙酸的产生。为了缓解神经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300~500ml静脉注射,连用3~5d,其作用是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减少兴奋性,使之安静、缓解病情。
5.4 解除酸中毒 患有酮病的牛体内常出现酸中毒的情况,可一次性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液500ml。此外,每天灌服人工盐200~250g;静脉注射由10%氯化钠200ml,5%氯化钙200~300ml,10%安那咖10ml组成的促反刍液,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或10%氯化钠注射液200~400ml,维生素B120ml,一次肌肉注射。这些都可以增加前胃消化机能,增进食欲。
对高度集约化饲养的牛群,要严格防止怀孕母牛过肥,尤其干奶期多发胎次的奶牛,应酌情减少精料,生产前要调理好消化机能,如产前3~4周逐步增加能量供给,直至产犊和泌乳高峰期,以便使母牛产犊后能很好适应产奶量加料,在增加饲料摄入过程中,不要轻易更换配方,即使微小的变化也会影响其适口性和食欲。随着精料在饲料中比例的增加,也应该注意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过16%~18%为宜。总之,产前加强饲养管理、调整日粮的搭配;分娩后加强对酮病的监测,提高奶牛对干物质的摄入量,防止奶量上升过快,只要注意到这些就可以有效防止酮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