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云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畜牧兽医服务站 226100)
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相当多的规模猪场缺乏科学饲养技术、科学管理、防疫观念差等情况。常出现消毒意识淡薄、免疫知识缺乏。猪发热就用退热药物,猪腹泻就止泻,不从根本分析猪只的病原,往往延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而导致更大的损失。现就规模猪场饲养管理中易出现的误区分析如下:
(1)生猪规模养殖场,尤其是新建规模养猪场,由于前期投资大,认为未发生疫病不进行消毒,还可减少投入成本。适得其反,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介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也应进行定期消毒,防患于未然。(2)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粪便、污水或其它污物,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彻底清扫是有效消毒的前提。要重视清扫,要彻底清扫之后再消毒。(3)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可能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因此,要合理规范使用消毒药物,定期进行彻底消毒,有效阻断病源的发生。
有些猪场老板由于不懂免疫学知识,使用疫苗凭感觉,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认为疫苗使用得越多越好,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二是使用疫苗前后使用抗菌药物及其他具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抗病毒化学药物、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三是消毒不严,疫苗成了传播疫病;四是注射疫苗的方法存在问题,没有按要求注射,想当然地认为疫苗注射到猪皮下就有效;五是对需要冷藏、冷冻的疫苗没有严格执行储藏条件,或者疫苗反复冻融使用,或稀释的疫苗使用时间过长,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因此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免疫程序,注意疫苗合理运输与保管,严格按照不同疫苗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以便达到免疫的最佳效果,减少疫病的发生。
一些规模猪场,治疗猪病没有全局观念,当本场只有几头猪发病时,就只对该发病猪治疗,结果患病猪治愈,过几天又有另外几头猪发病,继续治疗发病猪,于是,过几天又增加新的发病猪,这样,循环往复,最后全群发病,增加药费损失尤其是生产性能的损失。因此,当猪场里有猪发病时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然后采取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内的全群药物控制措施。这样虽然增加了表观的治疗费用,实际上防患于未然,大大节省后续的治疗药费又节省人力物力,还减轻了因疾病而产生的精神负担。
4.1 驱虫上的误区 (1)重视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其实母猪是一个猪场寄生虫的带虫者和传播源,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就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2)驱虫药的用量上总认为一次大剂量比小剂量长时间添加要好。目前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往往小剂量长时间添加比一次大剂量添加效果要好;(3)认为伊维菌素是目前最好的驱虫药,伊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不足之处是对绦虫、吸虫、原生动物无效,对线虫,尤其是节肢动物产生的驱除作用缓慢。有些虫种,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出现明显疗效。
4.2 注意的问题 寄生虫的危害不仅仅是严重影响生长猪的生长速度,还可以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甚至死亡,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传播血液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还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仅是蛔虫的感染,鞭虫、结节虫、球虫的感染率在上升,体表寄生虫如疥螨对母猪的危害也不可小视。因此,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必须考虑如下因素:(1)对猪体内外寄生虫都要有驱虫效果;(2)对寄生虫的各发育阶段都要有杀灭作用;(3)要能克服寄生虫对目前用量较大较普遍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产生的耐药性;(4)稳定性好、分散性好、适口性好。
目前由于猪场疾病复杂,猪场管理者急切想要猪病 恢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针见效”的药物不一定是好药。比如市场上的粉针先锋,5g小包装,其中3g是青霉素,2g是安乃近。用这种药治疗猪发热性疾病,确实可以一针见效。短暂退热,热退后,猪自然会吃。但可能会头一两天有效,两天后,就不见效了,继续使用出现“低温症”。其原因,一是安乃近不可以连续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粒细胞减少、贫血、胃溃疡、抵抗力低下;二是用这种复方治疗某些猪病,起作用的可能不是青霉素,而是退热药安乃近,这样一方面导致药物的浪费,另一方面耽搁了疾病的有效治疗;三是这种复方只用青霉素不用安乃近还不行,导致退热药滥用。实际上,发热、腹泻是机体在疾病压力下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机体动员防御力量对抗病原入侵的一种方式。在体温不太高,不严重危害生理过程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使用降体温的药物。在明确诊断,分析病因,针对病原体选用敏感抗菌药物的基础上使用既能增强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食欲、缓和降体温的药物—牛磺酸类产品等,可以起到迅速缓解病情,标本兼治的作用。
对于咳嗽,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病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的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蓝耳病(PRRS)等;有细菌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有寄生虫性的如肺丝虫、蛔虫等;还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单纯使用止咳药物,用药后即不见咳嗽,但不久就会又出现咳嗽症状,同时黏膜发绀,四肢末梢发紫,呼吸困难。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这些分泌物随着支气管黏膜纤毛不断向气管、喉头方向摆动,到喉头部位时,喉头黏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动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产物和细菌、病毒、尘埃颗粒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咳嗽对机体是有利的。对待咳嗽正确的治疗态度应该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环境条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时并进,单纯止咳实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