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看时代的发展※

2015-04-04 19:43李昌蔚李珊婷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余大学生生活

王 熙 李昌蔚 李珊婷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大学生活是课堂和课余的结合,课堂教育由学校主导,课余习得由学生把握。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育在不断完善,课余习得也在不断充实。当代大学生须将课堂的知识储备和课余的习得经验转化为社会竞争的优势,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源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收获知识、享受生活、展现才华。

1 大学教育的环境

大学教育的环境,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才有利于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才有助于学生成人、成才。

1.1 二十世纪晚期的教育环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形成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领导和推动下,被‘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10年的‘内乱’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面向广大萃萃学子重新敞开。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 160万人参加了这场公平竞争的高考。”[1]

“1978年春天,沐浴着时代的春风,数10万恢复高考后‘跃入龙门’的新录取的大学生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充满自豪感地走进了大学校园。面对这些高素质的大学新生,大学教师们也激动万分,感慨万千。中原某著名大学一位老先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十分动情地对学生们说:对于你们这些经过考试被录取的学生,我愿意倾尽心血搞好教学。”[1]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他们自进入大学就得到社会的关注,受到国家的重视。时逢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科教兴国的教育政策。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实施‘211工程’。争取有若干所高等学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2]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3]由此,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国家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下,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批优秀的青年顺利地接受了国家优质的大学教育,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1.2 二十一世纪早期的教育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从国家层面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个人层面,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学扩招的开展,更多的青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提升了他们的学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大学的扩招,学生进来了,而有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套没有同等跟上,这就会造成学校的教育和生活质量不高,更有甚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局部下滑。

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以前大学生参阅文献大都只能通过阅读书本获得,而今天网络的便利让你足不出户就能知晓世界各地的信息。优质的网络课程也让你能在家里就能收获到世界知名大学的教学课程。这不但拓展了学生了视野,更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但网络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忽略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信息时代是高科技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年轻的大学生身处文化大发展的社会,需要明确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迎接社会竞争。

2 今昔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资料得到了不断的满足,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也反应出时代的印迹。

课余生活是大学生走出课堂,自己把握的生活内容。课余生活不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又有各不相同的内容。面临二十一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在朝夕之中发生着不小的变化。至此,本文以二十世纪晚期和二十一世纪早期来进行对比,借以勾勒出大学生课余生活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痕迹。

2.1 二十世纪晚期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自二十世纪晚期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是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学生有相当高的要求。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扶持,直接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诞生。这二十年来的大学生怀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怀着建设伟大祖国的雄心壮志走进了大学的校园。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他们也在用各种方式来享受着自己的课余生活。

刚恢复高考,好多学子都满怀梦想,他们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走进了期盼已久的大学校园。他们希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技能,为自己储备更多的知识,以备在祖国的经济建设中大展宏图。他们的课余时间除了正常的休息和娱乐外,基本上都在学习和进行研究。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某地总人数为205人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项调查统计:利用课余打扑克、下棋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40.5%;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有104人,占总人数的50.7%;看录像、侃大山(聊天)、逛大街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33.2%;写信、看小说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57.6%;发展一技之长的有90人,占总人数的43.9%;争取更多时间学习的有52人,占总人数的25.4%。”[4]从这个数据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写信、看小说为主,其次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

上世纪晚期,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蓬勃开展,人们的思想基本统一到发展国家经济和丰富物质资料上。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刻苦学习,还得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力量。当时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以阅读和锻炼为主,在寒、暑假会到农村或工厂去进行社会实践。他们有的是学校团委或者学生会统一组织,有的则是自发开展。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伍皓,今年暑假选择了回家乡四川为农民办政治夜校。他与农民同吃同住,以实地调查材料,先后讲了《现行农村政策及其社会主义性质的分析》《怎样看待中国的穷》等课,课课满堂。”[5]

除了到农村或工厂实践,还有的学生在学校利用课余进行科研创作,硕果累累。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掀起的‘写作热’令人瞩目,已有80多名学生累计著书、译书40多种。硕士生罗锐韧在大学本科期间就与指导老师合著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司法》等6部学术著作,最近他又独自完成了15万字的《新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一书。该校历史系学生李让,以地名体编写了50多万字的《中国历史小词典》。这些大学生提出的口号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践。’”[5]

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民情的责任,他们憧憬着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伟大的祖国。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自信地展示出自我。

2.2 二十一世纪早期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腾飞、社会转型、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文化大熔炉时代,物质资料的相对丰富、精神生活的相对满足,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前大学生的特点。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不阅读了,不到农村或工厂实践了,不搞创作了。这些上世纪晚期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现在的大学生也有,但是比起以前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更多的内容。

据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大学生课余生活用于自习、上网、参加社会活动、做兼职等,形式多样。统计表明,有63.64%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用于上网娱乐和学习,其次是上自习和社团活动,而其他方面如社会实践、运动锻炼则参与的较少。”[6]如前所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写信、看小说为主,体育活动也是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而现在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以上网为主,运动锻炼较少。这两个时间段对比明显,变化很大。以前没有网络,朋友、亲戚之间联络除了少数发电报外,大多还是以书信来往为主。而新世纪的十几年以来,时代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人们之间联络的方式更多了,有座机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现代化交流途径,书信逐渐淡出。以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相对贫乏,体育运动成为他们娱乐和个人身体锻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而现在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网上娱乐、休闲是他们最为喜欢的方式。

大学生恋爱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和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学生恋爱是保守、秘密的,因为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约束,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很低。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正常的恋爱举动在以前会被戴上“不文明的恋爱”帽子,轻者被处分,重者开出学籍。而现在的大学不再阻止学生自由恋爱,在校大学生还可以结婚,所以他们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心上人、轰轰烈烈地恋爱,恋爱成为他们课余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3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时代发展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和电子产业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人人都有手机,通讯和网络时时刻刻都在他们的身边,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这使大学生课余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学习越来越便捷。但电脑的普及和上网时间的增多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大学生逃课在寝室玩游戏、看电影。他们喜欢玩日本游戏,喜欢看美国大片,崇尚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很少,虽然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国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群体信仰缺失较为严重,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

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具有更为张扬的个性、独立的思维、拥有如自由恋爱、自由言论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是社会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进步,同时反应出当今社会拥有更好的包容性。

通过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比对,可以看出上一代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更强,而现在的大学生综合能力更强,思维更为活跃,创新、创造能力更强,特别是有着更强的社会竞争意识。以前大学生的工作是分配的,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吃的也是国家分配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从进校就想着自己的工作,想着怎样去适应社会的竞争,他们有的还在课余时间在网上开店做生意、通过网络寻找工作、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等等。他们更早地社会化,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带来进步和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必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大学生课余生活从简单的写信、看小说、聊天、阅读、参加体育活动转变,呈现出电子化、网络化、个性化、功利化、娱乐化、多样化等新特点,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新生代,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其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也必然影响到当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时代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在高校深入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余生活对于培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已不容忽视。课余生活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优势、锻炼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展现自身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舞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讯工具与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创新课余活动的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

[1]薛庆超.邓小平恢复高考[J].党史天地,2005(7):12.

[2]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11.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5(1).

[4]孙首臣.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与转化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4(3):71.

[5]李京华,王军.首都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新变化[J].瞭望周刊,1991(46):24.

[6]饶勇,邹小华.在课余生活中促进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54.

猜你喜欢
课余大学生生活
丰富的课余生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