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红,严凤花,杨永霞,米静,何天有(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针法灸法·
何天有教授双手行针法浅谈
姚旭红,严凤花,杨永霞,米静,何天有(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针刺疗法;名医经验;行针;刺法
导师何天有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丰富,对针刺手法研究颇深。在具体的针灸临床操作中尤其善用双手行针法,临床观察发现,此法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效果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相应长度的毫针,常规消毒后,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行相应补泻手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可持续行针一定时间,以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
2.1 双手提插行针法
2.1.1 双手提插补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
2.1.2 双手提插泻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先深后浅,轻提重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
2.1.3 双手提插补泻兼施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需行补法的穴位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需行泻法的穴位先深后浅,轻提重插,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如单人不方便操作,可两名医师配合,并结合提插的幅度和频率,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2 双手捻转行针法
2.2.1 双手捻转补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
2.2.2 双手捻转泻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
2.2.3 双手捻转补泻兼施法
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需行补法的穴位要求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需行泻法的穴位要求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持续行针一定时间,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如单人不方便操作,可两名医师配合,并结合捻转的角度、力度和频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1 本经的腧穴
选本经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胆经湿热所致的少阳头痛可取足少阳经的率谷与风池;急性胃痛可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与梁丘;失眠可取手少阴经的神门与阴郄;眼病可取足少阳经的风池与光明;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可取足阳明经的颊车与内庭;肺热所致疔疮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与曲池;痛经可取足太阴经的地机与三阴交;坐骨神经痛可取足少阳经的环跳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督脉病症可取大椎与命门。
3.2 同名经的腧穴
选手足同名经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阳明头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与足阳明经的内庭;太阳头痛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与足太阳经的天柱;少阳头痛可取手少阳经的中渚与足少阳经的风池;眼疾可取手少阳经的丝竹空与足少阳经的光明;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可取手少阴经的神门与足少阴经的太溪;风痰阻络所致中风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与足阳明经的丰隆;耳聋、耳鸣可取手少阳经的外关与足少阳经的阳陵泉。
3.3 表里经的腧穴
选表里经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风热犯肺所致感冒咳嗽可取手太阴经的尺泽与手阳明经的曲池;胃痛可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与足太阴经的三阴交;肝病可取足厥阴经的太冲与足少阳经的阳陵泉;着痹可取足太阴经的阴陵泉与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上肢痹症可选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手少阴经的极泉与手少阳经的肩髃;不寐选足少阴经的照海与足太阳经的申脉。
3.4 相对部位的腧穴
选躯体两侧相对部位的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头痛选双侧太阳、风池、头维、率谷;颈痹选两侧相对颈夹脊;腰痛选两侧相对的背俞穴及夹脊穴;胃痛取双侧足三里、梁丘。
3.5 前后部位的腧穴
选胸腹部及腰背部的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相应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腰痛前取天枢,后取肾俞。
3.6 适合透刺的腧穴
选适合透刺的两个有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在双穴同时施以补泻手法,适用于腧穴所在部位或经脉的病症。如痴呆可选前神聪与后神聪、左神聪与右神聪;面瘫可选地仓、颊车;耳聋耳鸣可选耳门、听会向听宫方向透刺。
3.7 特殊配穴
如肝阳上亢证取太溪与太冲;膝关节疼痛选内膝眼和犊鼻;痔疮取长强与承山;痛经取关元与三阴交;头项强痛取大椎配昆仑;胸腹满闷取内关与公孙;子宫脱垂取百会配气海;胃脘痛取内关配足三里;咽痛取鱼际配太溪;瘀血阻络取血海与膈俞;肾虚腰痛取肾俞与太溪;热痹取大椎与曲池;心肾不交所致不寐可取百会与涌泉。
患者,男,23岁,学生,2014年4月5日就诊,口角向右侧歪斜1星期。患者于2014年3月27日受凉后出现头痛,左眼流泪,未予以重视,28日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漱口漏水,鼓腮漏气,观察左侧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就诊时左侧额纹变浅,左侧眼睑闭合力弱,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左侧口角漏水,无耳后疼痛,无偏侧肢体麻木症状,未见耳后疱疹,无耳鸣,无头晕头痛等症状。为求中医针灸治疗,遂就诊于我院针灸中心门诊。查体示左侧额纹变浅,左眼睑闭合力弱,皱额、蹙眉、耸鼻、示齿完成尚可;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口角下垂。舌前2/3味觉未减退。乳突部无压痛,无外耳道疼痛,无疱疹。舌红,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为面瘫(外感风寒证)。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针刺治疗取阳白、迎香、地仓(双)、颊车、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得气后,在阳白与迎香、地仓与颊车、外关与合谷、三阴交与太冲行双手捻转补泻兼施法;血海与足三里行双手捻转补法,行针30 s,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施同样的行针手法。5 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 d。用此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左侧额纹略变深,左侧眼睑可完全闭合,口角略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略浅,无鼓腮漏气。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疾病痊愈。
按 该患者为感受风寒,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明经均上行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治以祛风散寒通络。阳白与迎香、地仓与颊车为局部取穴,施双手行针可疏通面部经络;外关与合谷双手行针加强了祛风散寒之功;血海与足三里行双手行针可气血并补;三阴交与太冲双手行针可足三阴三经同调。
行针手法是毫针针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针刺效应不可缺少的环节[1]。双手行针法在传统单手行针的基础上,双手同施补泻手法,可增强针刺感应,加强整体的调节作用,从而增强了临床治疗效果。
针刺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双手行针法可以通过对所刺腧穴的刺激,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的功能[2],使机体产生或兴奋或抑制的双向应答,从而调整机体阴阳或偏盛或偏衰的状态,达到恢复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的目的[3]。双手行针法还可促使能量转化,使机体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双手行针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形成一个生物电磁场,产生较强的生物电流,调整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4],便于医者更好地以己之神调患者之神。从而加强整体调节作用。双手行针法实为双穴的协同效应,也即增效作用。如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取气海与血海施双手行针,既可补气生血,又可活血通络;眩晕取太冲配内关同时行针,既宽胸理气、和胃化痰,又可增强平肝潜阳之功;下肢痹症取筋之会阳陵泉配髓之会悬钟可同行气血,强筋壮骨;脾胃虚弱取脾俞配胃俞可健脾和胃;肝肾亏虚取肝俞配肾俞补益肝肾。针刺可以通过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针刺的这一作用可以通过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实现。临床观察发现,双穴同时行针所产生的针感要强于单穴,双手行针可使极强的针感扩散、传导,以疏通两穴乃至整条经脉,使治疗效果远远强于单穴行针。针灸可以通过补虚泻实的方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根据腧穴特性,双手同时行针,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能够刺激针刺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有研究[5]报道,不同术式针刺的生理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躯体神经刺激诱发冲动的电位图形可随针法的变换而改变。如多汗可泻合谷、补复溜;肝郁所致月经不调通过泻太冲,补三阴交可疏肝调经;痢疾可取天枢、上巨虚双手同施泻法,以通调肠腹之气而止痢。《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针灸的根本目的是调和阴阳,它是针灸最本质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又是通过经络、穴位配伍和针灸方法实现的。表里经腧穴施双手行针法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如不寐可补照海,泻申脉,双手同时行针,调节阴阳蹻脉以安神助眠;内外关同时行针可沟通表里,舒经通络治疗上肢痹证;尿频、尿急可取太溪配昆仑,沟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固摄肾气。
[1] 孙立明,李平.行针基本手法分类及本质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3):43-44.
[2] 李忠正,郭义,郭永明.浅谈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5-6.
[3] 张丽丽,刘荔娟,李瑛,等.略论针灸双向调节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997-998.
[4] 罗盼生.针刺体穴双手行针治疗顽固性呃逆[J].交通医学,1998, 12(3):112.
[5] 杜梦玄.针灸作用机理与信息增强规律[J].天津中医,2002,19(4): 3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1.0077
2014-08-30
1005-0957(2015)01-0077-03
姚旭红(1987 - ),女,2012级硕士生
何天有(1953 - ),男,教授,主任医师,E-mail:hty@gszy. 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