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抑郁症32例

2015-04-04 05:27许卫国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7期

许卫国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安阳 455004)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又称抑郁障碍。目前多数采用药物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较多副反应。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五心穴”配合“五脏俞”隔姜灸治疗抑郁症32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抑郁症患者均为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9岁,平均(36±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1年,平均(3.6±1.2)年。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及专科医院的专科医师确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且具备下列情况中的3项以上。①心情压抑、郁闷、沮丧持续2个月以上;②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失望;③早醒性失眠,自觉疲乏无力;④自我评价过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有自杀观念;⑤自觉病情严重,但主动求治。

患者严重程度标准[2]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轻度抑郁HAMD评分为20~26分;中度抑郁HAMD评分为27~34分。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五心穴”,即水沟、劳宫(双)、涌泉(双)。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用吉尔碘常规消毒后,选取0.30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水沟穴采用雀啄泻法,令患者眼睛湿润为度;劳宫、涌泉采用小幅度快速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每次行针约1 min,每10 min行针1次,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留针30~50 min。

2.2 隔姜灸治疗

针刺治疗结束后,采用隔姜灸治疗。取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 cm、直径为2~3 cm的姜片,在中心用针穿刺数孔,将姜片置于所取穴位上。将艾绒搓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穴施灸 6~9壮,以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针刺治疗及隔姜灸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3]

痊愈:治疗后患者HAMD分数减为20分以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治疗后患者HAMD分数减少2个等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有效:治疗后患者HAMD分数减少1个等级,部分症状改善。

无效:治疗后患者HAMD分数变化未超过1个等级,症状基本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公司职员,2011年6月7日就诊。焦虑、心情压抑低落、对周围所有事物无兴趣、失眠伴身体乏力不适6个月,加重3星期。患者6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家庭琐事出现心情压抑,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不集中,对一切事情无欲望。经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给予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治疗 3个月,效果不明显,并出现一系列副反应,遂自行停药。3星期前出现焦虑、易激惹、头晕耳鸣、心慌胸闷等症状。各种辅助检查均正常。于今日至我科治疗。按上述方法给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治疗2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又巩固性治疗1个疗程,告愈。

4 讨论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失调所致。人体的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即“五脏主五志”,但总由心所统,脑神所主,即“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调神是疏肝的基础,脑神通过调节五脏功能而调节情志[4]。《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明确指出了神与情志的关系。所以调神在郁证的治疗中极为重要[4]。“五心穴”为开窍之峻穴,醒神之要穴,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入络脑;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心包乃心之外卫,心藏神;涌泉属足少阴肾经穴位,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针刺“五心穴”可充分发挥清心开窍醒神的作用。艾灸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祛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选用五脏俞隔姜灸能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的作用,使五脏气机调和,脏腑功能趋于正常。内脏各有所属,而强化意志调节能力,达到“实五脏而解抑郁”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通过兴奋下丘脑 5-羟色胺系统分泌催乳素释放因子,该因子进入垂体门脉循环促进催乳素分泌增加,起到抗抑郁作用[5]。针刺还可强化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促进皮质醇值下降,从而改善抑郁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五心穴”配合“五脏俞”隔姜灸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无任何毒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 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220-223.

[3]陈银娣,周天辛,张少平.百忧解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7,10(2):98.

[4]杜元灏,李桂平.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理论基础[J].中国针灸,2005,25(2):146.

[5]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等.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