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官针》刺“痹”针法研究

2015-04-04 02:50:13张慧林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刺法痹证一针

张慧林 ,赵 妍 ,贾 颖

(1.山西省长子县人民医院,山西长子 046600; 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关节、肌肉、韧带、血管、脏器等多种组织器官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对其症候、分类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论述。《灵枢·官针》篇详细论述了九针的不同适应症,其中“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表明治疗痹证应以毫针为主。同时论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多种针刺法。在针对痹证的针刺法方面,有“九刺”中的毛刺、分刺和焠刺;“十二刺”中的偶刺、报刺、恢刺、齐刺、短刺、傍针刺;“五刺”中的半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每种刺法都根据痹病的部位、发病时间以及寒热性质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方向和手法。

1 毛刺、半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浮痹”指皮肤表层的痹病,其病在皮毛,针刺时针不进入皮层,只刺入表皮,轻刺激或轻叩击患处表皮,以不出血为度。如《素问·刺要论》所说:“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因其邪在浅表的皮毛部,用浮浅的刺法来治疗,故称“毛刺”。这是论述部位表浅病变的针刺原则。“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即刺入很浅,并很快拔针,不伤肌肉,如拔毛状。其论述的是浅刺的针刺手法。可以说毛刺是治则,半刺是治法。现代所用的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滚筒针的治疗便是二者的发展。浅刺法现代临床运用相当广泛,除用治于皮肤表层的痹病(皮肤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多种其他慢性病,如头痛、近视、胃肠疾病、痛经、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等。

2 分刺、合谷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此条虽未明确论述治疗肌痹,但可与合谷刺的针法互参,可以看出分刺论述的是肌痹的病变和针刺部位。“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太素·五刺》注:“刺身,左右分肉之间,如鸡足之迹,以合分肉间之气,故曰合谷刺也。”该刺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患病局部向左、右两侧外方斜刺,直接针在肌肉部分,好像鸡爪的形状;另一种是将一根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针刺痕迹形同鸡爪。笔者临床中两种都有应用,需留针时用第一种,不留针用第二种。合谷刺是针对肌痹的针刺手法,其针刺深度在肌肉,较浮痹深。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肌肉病变,如肌肉劳损和损伤、风湿性多肌痛、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等。

3 恢刺、关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其刺法是在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因多取关节附近肌腱的穴位直刺之,故称关刺。关刺的刺法是直接针在四肢关节周围筋肉的附着部,但应防止出血。其针刺深度应与肌痹相似。

关于筋痹,《素问·痹论》曰:“其(痹)有五者,何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筋痹的主要症状为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多发生于春季。恢刺和关刺是治疗筋痹的针刺法,临床上二者均可用于治疗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如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等。

4 短刺、输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针法是缓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其针法是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骼。输是内外输通的意思,故称输刺。所以短刺和输刺为治骨痹的针刺法,其针刺深度较肌痹、筋痹更深。

关于骨痹的论述,《素问·痹论》曰:“其(痹)有五者何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究其主要症状为身体沉重,酸痛重着,遇寒加重等,多发于冬季。短刺和输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关节病变,如增生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软骨炎等病症。

5 焠刺、齐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类经》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以上谓之九变。”《灵枢·寿夭刚柔》曰:“刺寒痹者内热。”此为寒者热之之法,其针法是将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随即迅速出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类经》注:“齐者,三针齐用也。故又曰三刺。以一针直入其中,二针夹入其旁,治寒痹稍深之法也。”[1]其刺法是在患处中央刺一针,两旁刺入二针。焠刺与齐刺皆为治疗寒痹的针刺法,但二者有所区别,焠刺用于治疗寒邪较重、部位较深、经久不愈的寒痹;齐刺则适用于病位相对较浅、寒邪较轻、发病时间较短的寒痹。二者的针刺深度应视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变化,可深刺也可浅刺。

《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灵枢·寿夭刚柔》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可以看出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痛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可有局部麻木不仁。焠刺与齐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痛、膝痛、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同时还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病症。

6 偶刺、报刺、傍针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类经》注:“偶,两也。前后各一,故曰偶刺。直,当也。以手直心若背,谓前心后心,当其痛所,各用一针治之。然须斜针以刺其旁,恐中心则死也。”此针刺法是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类经》注:“报刺,重刺也。痛无常处,则或上或下,随病所在,即直内其针,留而勿拔,乃以左手按之,再得痛处,乃出前针而复刺之也。”[1]报刺刺法是找到疼处,即直刺一针,并留针不拔,而以左手循按局部,找到另一个疼处后,先将前针拔出,再在第二个疼处针刺。报刺法所治之痛类似于行痹。报刺法广泛应用于有压痛点或没有固定疼痛部位的疾患,如游走性疼痛、肩周炎、关节炎、胃痛、牙痛等。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类经》注:“傍针刺者,一正一旁也。正者刺其经,旁者刺其络,故可以刺久居之留痹。”[1]留痹为邪气停留于内,气血阻塞不通而形成的一种痹证,也即顽固性痹证。傍针刺法是指先直刺一针,再从旁边斜刺一针。傍针刺法比较类似于齐刺法。临床上多用于病位局限、压痛明显、缠绵难愈的痹证。

7 结语

《灵枢·官针》论述了浮痹、肌痹、筋痹、骨痹、寒痹、心痹、行痹、留痹等八种痹证的针刺法。每种刺法都根据痹病的不同部位、发病时间以及寒热性质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方向和手法。以达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即“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其实,在临床中无论采用何种针具和针刺法,我们都应该认真遵循这些要求,使“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1]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刺法痹证一针
Crocheting for a cause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 一针奇效,治疗儿童早期麦粒肿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0
吴一针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官仓老鼠大如斗
南方周末(2015-04-23)2015-04-23 04:01:08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