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楠 万 璐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21)
田惠民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段海楠万璐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21)
目的:总结田惠民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方法:跟随老师临床学习,观察并整理经验资料。结论:其治疗小儿厌食除健脾益气外,特别注重运脾、理气、消积。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近年来小儿厌食发病率较高,厌食症对小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均有影响。长期厌食可使小儿不能完全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佝偻病及反复感染,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身体健康[1]。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较大优势,应用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田老师是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儿科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细心体会、系统归纳其临床用药治疗经验、用药特点、受益颇深。现将田老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作简要介绍。
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小儿厌食病名,但有关本病的论述曾有“恶食”、“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记载[2]。厌食系小儿脾系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症。因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调、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时、或喂养不当、杂食乱投均易损伤脾胃。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所述“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因此临床上多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而形成本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暑湿困脾、情志失调、肝失调达、乘脾犯胃均可形成本病。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指出厌食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以脾胃不和为主。若脾胃失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为脾运胃纳功能失常。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小儿厌食症现代医学称为消化功能紊乱。主要为小儿喂养方法不当、食物搭配不合理、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的改变等所致。喂养方法不当表现为目前独生子女多,家长过于娇惯,滋生孩子任性,有意追逐喂食,形成不良饮食习惯而致厌食。食物搭配不合理表现为偏食、挑食而致主副食中的肉、鱼、蛋、奶等高蛋白食物摄入过量,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摄入过少,而致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摄取不足,进而导致味觉差、消化功能紊乱、贫血等而出现厌食;另外甜食摄入过多,则小儿血液中含糖量高没有饥饿感,而致厌食。病理因素表现为小儿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反复腹泻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如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均可导致小儿出现恶心、消化功能紊乱、厌食。小儿因饮食不洁而致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导致厌食及其它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对感染 HP的厌食患儿进行抗 HP 治疗后,80%以上的患儿厌食症状消失,证明 HP 感染是引起小儿厌食原因之一。另外长期便秘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也可引起小儿厌食。心理因素表现为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性厌食。如小儿对环境的不适应,家长强迫及诱导进食导致小儿对进食产生反感而致厌食。更有甚者家长因进食恐吓、错误教育,而致小儿精神刺激对饮食毫无兴趣,甚至恐惧导致厌食。消化功能紊乱加重厌食,缺乏相应微量元素。缺钙后可见骨骼生长发育缓慢,严重可致畸形、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缺锌后可见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缺铁后可见含铁酶活性降低、导致供氧不足及能量代谢紊乱,出现免疫力下降;血红蛋白下降导致贫血、注意力不集中等。厌食亦可加重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微量元素进一步缺乏。三种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可致症状逐渐加重[3]。田惠民老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认为除喂养不当,失于调养外,脾胃失和、气郁食积是小儿厌食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幼科发挥》所云:“胃者主受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4]。小儿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知自调,易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功能失衡引发厌食。
辨证论治注重运脾、理气、消积田惠民老师治疗厌食症遵循“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指出运脾必兼和胃,消积必兼理气。多以谷麦金蝉散加减。其组成为:炒谷麦芽、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虫、煨三棱、煨莪术、蝉衣、川芎、香附、砂仁、甘草。方中炒谷麦芽性甘、平,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鸡内金性甘、平,消积滞、健脾胃;焦山楂性酸、甘、微温,行气、消食、化积;焦神曲性甘、辛、温,消食和胃;炒五谷虫性甘、寒,健脾消积、清热除疳;煨三棱性苦、辛,归肝、脾经,消积止痛、行气破血;煨莪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消积止痛;蝉衣性甘、寒,归肺、肝经,疏风散热、止痉;川芎性辛、温,行气活血、祛风止痛;香附性辛、平、微苦,疏肝理气;砂仁性辛、温,化湿、温中、行气。炒谷麦芽、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虫配伍增强健脾消积之功效;煨三棱、煨莪术配伍理气消积健脾;川芎、香附、砂仁合用理气和胃。全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积之功效。临床上根据症状可分为饮食积滞、肝胃不和、脾虚湿滞、虫积脾虚四种证型,治疗可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若为饮食积滞症见厌食、腹胀、口中异味,舌厚苔白腻,治疗在此方基础上加陈皮、茯苓、清半夏、连翘、莱菔子健脾助运消积。若为肝胃不和症见厌食、腹胀痛、易怒、口干,舌淡暗苔白,治疗在此方基础上加柴胡、白芍、川楝子、佛手、石斛疏肝理气、养血益阴柔肝。若为脾虚湿滞症见厌食、腹胀、口渴不欲饮、神倦嗜睡、口黏腻、舌淡红苔白腻,治疗在此方基础上加炒苍术、炒白术、藿香、佩兰、厚朴、生薏苡仁醒脾助运、化湿消积。若为虫积脾虚症见厌食、腹痛、夜间磨牙,舌淡苔白,治疗在此方基础上加苦楝皮、使君子肉、生槟榔、莱菔子、川楝子杀虫健脾助运、理气消积止痛。以上证型若伴有乏力、大便溏薄可加太子参、炒山药、陈皮、诃子健脾和胃、固肠止泻;若伴有手心热、汗出明显则加胡黄连、丹皮、浮小麦、糯稻根清虚热、敛汗。小儿先天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有升有降气机调和。所谓运脾即调和脾胃、扶助运化。因此田老师从运脾理气入手,使脾胃升降调达,受纳运化正常,则厌食可愈。
典型病例张某,女,4岁,2014年10月21日初诊。患儿以间断性纳食差2年为主诉就诊。患儿平素纳食差、易食积、腹胀、乏力、无明显挑食,小便调、大便溏薄、1d1~2次。曾服用凝结芽孢杆菌、双歧四联杆菌等益生菌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欲中医调理。查体咽(-)、心肺腹(-)、舌淡苔白腻、脉细弱。田老师辨证后认为此患儿为脾胃失和,治疗以运脾和胃、理气消积为主,方选谷麦金蝉散加减,处方:炒谷麦芽、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虫、炒白术各10g,蝉衣8g,川芎、香附各4g,砂仁2g,煨三棱、煨莪术、甘草各4g。服用6剂后无明显腹胀,纳食好转,仍乏力、大便溏薄。查体咽(-)、心肺腹(-)、舌淡苔白、脉细。继用上方加黄芪、太子参、炒山药各10g,诃子5g,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用上方去诃子,加蜜适量做膏方,1个月后痊愈。
按:患儿“纳呆、乏力、大便溏薄”为脾虚之象,治疗忌用呆补,应补而不滞,健脾和胃、理气消积。炒谷麦芽、炒白术、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虫、煨三棱、煨莪术健脾理气消积;川芎、香附、砂仁理气和胃、此方药调肝兼及和胃、补益佐以助运。中医论治厌食重在整体论治,《幼科发挥脾脏兼证》曰:“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是指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且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则机体需要营养物质较多,而其消化与吸收功能不够稳定、未臻完善。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旺盛,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满足生长之需,饮食略增,即引起运化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失司。“脾常不足”是指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儿生长过程中生理、病理的主要体现。中焦脾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化生水谷精微,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调节脾胃受纳、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协调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故运脾、理气、消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如江育仁教授所说:“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贵在运也”[5]。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增加活动量,恶食、厌食即可痊愈,防止复发。
[1]杜晨光,丁培杰,曹颖,等.运脾消食方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8(15):146.
[2]张李婧,孙丽平.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4(5):308.
[3]杨立春,高德红,孙宏伟,等.中西医治小儿厌食症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1):299.
[4]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23.
[5]姚芳琴,王海霞,闻丽,等.小儿厌食症验案2则[J].山西中医,2013,6(29):62.
(收稿2015-03-20;修回2015-04-30)
R272.6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66
主题词 厌食 /中医药疗法儿童@谷麦金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