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与白蜡地名

2015-04-03 06:20谢红生
贵阳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白蜡蜡染

谢红生

蜡染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流传至今。蜡染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属于织染工艺,《礼记》等文献均有记载。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蜡染工艺是用蜡刀点蘸熔蜡描绘花卉或其他图案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涂有蜡汁的织物在浸染时,搓揉导致蜡的不规则龟裂,使颜色在布面呈现特殊的裂纹,着色后去蜡,布面上的蓝底白花、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极富感染力。蜡染作为中华文明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已经从生活用品发展到艺术品,是独具感染力的工艺品,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独特的蜡染艺术门类。

贵州作为蜡染的发源地,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传承并擅长蜡染技艺。由于蜡染独具民族特色,加上色调清新淡雅,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朴素大方、赏心悦目,是记载人类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人们很少知道贵州省的省会贵阳也是蜡染艺术的发源地。在云岩区有一口井叫白蜡井,始建于清中期。白蜡井位于宅吉小区百蜡井路第20栋楼房旁边,3股手指粗细的清泉从龙嘴型出水口中流入一旁的蓄水池,井侧竖有2010年贵阳市文化局对古井进行修缮的记事碑。井旁边的道路叫白蜡井路,自吉祥路贵阳实验第二小学幼儿园旁起至金仓路,全长约100米,1998年因临近白蜡井命名。在南明区小碧乡,也有一座白蜡山。白腊井、白蜡井路、白蜡山的名称,均源于所在地特产的白蜡树和白蜡虫。宅吉小区的这口井因为当时周围都是白蜡树得名白蜡井,白蜡井路名自然因井名而得名;南明区的白蜡山,同样因为曾经满山都是白蜡树而名。

白蜡树是木犀科白蜡属植物的统称,又称梣,因白蜡虫喜在此树上生活,得名白蜡树。白蜡树材质坚韧、耐水湿,适宜制做家具、农具、胶合板等;枝条可编筐;树皮称“秦皮”,中医用作清热药。用白蜡树木为材料的白蜡杆通体洁白、坚而不硬、柔而不折,有较强的自然拉力,在干燥的地方不劈裂,在潮湿的地方不变形,有较强的弹性和韧性,是古代做长兵器的材料,也是现代加工武术器材及各种工具的理想天然原材料。明末女将秦良玉所部号称白杆军,其士兵使用的白蜡杆长矛,既是武器也是行军登山的工具。

贵阳的速生白蜡树,土名气死毛白杨,是本地白蜡树的优化树种,不仅具有本地白蜡树的优点,而且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落叶晚、绿化效果好,适宜在城市种植。

在白蜡树上寄生的白蜡虫俗称蜡虫,白蜡虫的分泌物叫白蜡。白蜡过去是制作蜡烛、尤其是制作蜡染必不可少的原料。由于白蜡是虫体的分泌物,所以也称虫白蜡,以别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蜡。因为虫白蜡先于化学合成蜡,所以化学合成的蜡也是虫字旁。

白蜡虫是中国特有物种,中国是开发利用蜡最早的国家,制蜡、用蜡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工专门放养白蜡虫,白蜡虫分泌蜡在白蜡树枝干上,然后经过采蜡、熬煮,冷却后成为头蜡,接着装袋、漂洗、挤压,冷却后收取二蜡。

虫蜡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用途。虫白蜡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众多产品及医疗、饲料中。

白蜡和蜡烛、蜡染是中国特产。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黄蜡称为蜂蜡,白蜡叫虫白蜡。公元三世纪,诸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已经有“白蜡”一词。明确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的著作,以13世纪宋、元时期周密所著《癸辛杂识》为最早。到了明代,中国已经普遍养殖蜡虫,川黔滇乃至湖广、江浙为主要区域,制蜡及相关手工业日益繁荣。明代记载虫白蜡的著作众多,有汪机的《本草录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

中国的白蜡虫养殖技术很早就传往国外,先东渡日本,然后辗转传往欧洲。欧洲人最先知道中国有白蜡虫的,是在华耶稣会会士金尼阁。《中国农书》记载,金尼阁在1651年述及中国东南各省取“白蜡”的事情。18世纪中叶,欧洲知道了中国饲养白蜡虫及制蜡的情况。1853年,罗克哈特从上海将白蜡的样品连同白蜡虫送到英国研究。自此,欧洲人才知道白蜡由昆虫所产,消除了是树木所产的“植物蜡”的观念。利希陀芬在旅行的书信中记录了于1872年在四川学到的取白蜡方法。因为白蜡来自中国,所以叫“中国蜡”。西方国家逐渐知道“中国蜡”后,“中国蜡”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项中国特产。

白蜡虫产业集中分布在4个区域:云南昭通地区和贵州省安顺以西一带,即云贵高原山地地带;四川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谷地地带;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广元、旺苍和陕西省的宁强、镇巴、南郑、西乡等川陕山地地带;贵州黔东台坡地与平坝地区,贵阳及以东的湄潭、思南、麻江等区域广为分布。

由于贵州是蜡虫的主产区,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蜡染业及蜡染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蜡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艺术再现,反映了苗族等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绚丽多彩的蜡染图案还是记述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史诗。

贵阳白蜡井因为水质甘冽,周边住户常来取水饮用或洗菜、洗衣。20世纪80年代,白蜡井所在地修建宅吉小区后,因水井位于路边无人照管,一度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为了保护和继续使用这口井,白蜡井被用水泥圈起犹如水泥蘑菇,因此被周围居民叫做“蘑菇井”。2011年11月25日,市政府立碑,明确白蜡井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白蜡井保护区又被列入贵阳市新型社区公益性项目,投入资金650万元,从新改造后的白蜡古井及周围老院落环境的人文景观大为改善,白蜡井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如今,贵阳与蜡染相关的只剩下白蜡地名了。与蜡染相关的地名,同样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传承。遗憾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定地名和立碑时,竟错将“蜡”字写成“腊”,更有甚者,2013年曾有市民反映,宅吉小区住宅门牌上是“百腊井路”,而路牌上显示的却是“白腊井路”,这都是不了解白蜡历史所致,一字之差,门不对路,不仅是工作的疏忽,也是文化的缺失和历史的忘却,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不尊重。

(作者系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白蜡蜡染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白蜡杆
白蜡嫁接水曲柳育苗技术初探
悬浮钟表
白蜡吉丁的防治方法
玩蜡·染布·兴趣·动力
终朝采蓝 不盈一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