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雨露催新芽

2015-04-03 06:18吴道欢
贵阳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全班同学一节课第二课堂

吴道欢

1983年10月,基于对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应着适龄入学儿童,素质教育开始刮起春风,吹拂着“80后”一代的学子生涯。

如今的“80后”,纷纷迈入社会成家立业,“80后”初期的我们更是步入而立之年。人到中年,自然少不了对青春与儿时的追忆。有人说,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回眸曾经的校园,那愉悦喧嚣的操场、书声琅琅的教室,让我们在这里获得了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开启了人生的学习模式。每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素质能力的培养,不光在课堂上与书本里,穷其一生不断进步才是其价值的体现。庆幸的是,“80后”的我们能与素质教育一起萌芽一起成长。

小学时代,对素质教育最初的印象来自于“第二课堂”。根据兴趣将学生分班,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各个班的同学选择去不同的班级上课,课程内容五花八门,却不再是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技能、劳作、手工、实验等有趣的课程在校园里蓬勃开展,敏捷的男同学大多选择学做飞机模型、自制望远镜等课程,而细腻的女同学则喜欢编织缝纫、养花种豆等课程。从小学二年级直到六年级,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丰富多彩,多到我难以全部记清,却对那种期待的心情记忆犹新:巴不得所有的课都是第二课堂,周二的下午比周五下午放学还让人兴奋。

当初并不了解,这些兴趣的培养和素质有何关系?而今天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不假。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生活才能多姿而精彩。

跨入中学后,学习任务与小学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看着李雷与韩梅梅在英语书本里那么轻松愉快,而我们却整天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唠叨着,反差很大感慨良多。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鼓励同学们写周记,并在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开设“好文欣赏课”,字数不限,题材不限,自由创作,每周选取优秀的文章,由同学自己朗诵,全班赏析并讨论,这大大激发了全班同学对文字创作的热情。而我感受最深的,是这种形式有效缓解了我们学习的压力,让我们畅所欲言,放松心情,也从侧面培养了写作的习惯与鉴赏能力。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好文欣赏公开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老师、教导主任以及其他学校观摩的老师,朗诵了我写的关于中国足球输给韩国队的感想,引得阵阵掌声的旧事。当初的这门课程,激励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尊崇与热爱,也从心里对中学语文老师激发我们能力的方式由衷敬佩。

“80后”的一代人,赶上了素质教育的初期阶段,它在我们身上的探索与实践注定不会那么成熟。然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的“80后”也已挑起了社会重担,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我们无权责怪素质教育在我们身上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毕竟我们是和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80后”的我们,出生在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环境里,也出生在改革开放大步前进的浪潮里;独生子女政策更是让我们成为掌上明珠,而缺失了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许多传统的礼数、劳动的技能,许多不屈的精神、坚韧的意志都没有在我们儿时被有效灌输与汲取。然而,一个兴趣的点燃、一种追求的萌发、一分眼界的开拓、一位师者的教诲,都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受益良多。

当素质教育从一苗小树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之时,当莘莘学子在素质教育的培育下祖国实现人才井喷时,我们“80后”就是第一代探路者!想想,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

猜你喜欢
全班同学一节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你试试看
01—02合刊
吓哭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我们的相册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