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喆,张 莹,倪 伟(.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00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上海 006)
吴银根从阳虚寒盛辨治哮喘验案举隅
余喆1,张莹1,倪伟2
(1.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204;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上海200126)
吴银根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在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病及慢性咳嗽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吴银根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哮喘患者大多禀赋不足,肾阳亏虚,阴寒内生,或外感寒邪,伤人阳气,而哮喘日久,反复发作者多有面色晦暗,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认为阳虚寒盛贯穿于哮证发病的各个阶段,因而在临证中多从阳虚寒盛病机入手辨治哮喘,屡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
邱某,女,42岁,2005年5月11日初诊。反复发作性喘息12年。多于经前发作,时有经行腹痛。1周前月经来潮,喘息又作。夜间突然胸闷,气促,程度尚轻,服氨茶碱及喷万托林缓解。苔薄白,脉弦。肺功能、胸片正常,IgE115KU/L,ECP、EOS正常。辨为寒饮伏肺,冲任不调。治以温肺平喘,调理冲任。药用熟附片10g,麻黄10g,细辛6g,王不留行30g,凌霄花30g,茺蔚子30g,桂枝15g,炒白芍30g,厚朴10g,杏仁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法半夏15g,制南星15g。服14剂,日1剂,水煎服。2005年5月25日二诊,喘已平,腰酸,疲乏,苔薄白,脉细缓。药用王不留行30g,凌霄花30g,茺蔚子30g,桂枝15g,炒白芍30g,熟附片10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法半夏15g,制南星15g,杜仲15g,枸杞15g。服14剂,日1剂,水煎服。2005年6月7日三诊,本月初月经来而哮喘未作,疲乏及腰酸已不显。药用王不留行30g,凌霄花30g,茺蔚子30g,桂枝15g,炒白芍30g,熟地30g,当归10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菟丝子30g,补骨脂30g,法半夏15g,制南星15g。14剂,日1剂,水煎服。又继续治疗1年余,其间有1次轻微发作,但已不在经期。
按:患者时有经行腹痛,苔白,脉弦,当属寒饮内伏、寒滞经脉、冲任不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温肺平喘,王不留行、凌霄花、茺蔚子活血化瘀、调理冲任,使经行畅通,气血调顺。二诊时因喘已平,故去麻黄、厚朴、杏仁,加补益肝肾之品。三诊时,月经来而哮喘未作,已如常人,故纯以补肝肾、调冲任而收全功。
夏某,男,68岁,2005年12月7日初诊。9月感冒,流涕,咳嗽,口服头孢克罗1周病情减轻。10月1日咳嗽加剧,声哑,静滴头孢呋辛3天后稍缓解。2周前突发喘促,至今仍有痰鸣音,胸部阻塞感。苔薄白稍腻,脉沉细。检查EOS828×106/L,IgE2083KU/L,ECP12.9μg/ L。辨为阳虚寒盛,痰气交阻。治以温阳祛寒,化痰平喘。药用熟附片15g,麻黄10g,细辛6g,桃仁10g,黄芩10g,虎耳草30g,白果仁30g,泽漆15g,蜈蚣3g,全蝎3g,生半夏15g,生南星15g,甘草10g。服14剂,日1剂,水煎服。2005年12月21日二诊,病情好转,仍有轻度胸闷,鼻涕、喷嚏,上方去生南星、生半夏加制南星15g,法半夏15g,苍耳子15g,蝉衣6g。服14剂,日1剂,水煎服。2006年1月5日三诊,喘平,无胸闷,苔薄,脉细缓。药用桑寄生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法半夏15g,陈皮6g,党参30g,黄芪20g,熟地30g,当归10g,僵蚕10g,苍耳子15g,蝉衣6g,白术9g,防风6g,黄荆子15g,甘草10g。14剂,日1剂,水煎服。
按:患者年老体虚,操劳过度,加之反复使用抗菌素,伤人阳气,阳虚寒盛,痰气交阻而发病,正如叶桂所云:“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肺腧,内入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临证指南·哮》)哮喘发作期,寒痰壅塞于胸中,肺气不能肃降,故以散其寒邪、化其伏饮、下其壅逆为要务。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祛寒、宣肺平喘。伍以蜈蚣、全蝎祛风通络解痉,生半夏、生南星祛痰化饮,虎耳草、白果仁、泽漆止咳平喘,桃仁活血,黄芩兼制麻黄、附子、细辛、生半夏、生南星之辛燥太过。取效后纯以补肾纳气、护卫固表为主,缓缓图之。
值得指出的是,历代本草都记载生半夏、生南星有毒,医家多畏惧而不敢用。吴教授认为,顽固性咳嗽若见形体偏胖、痰多色白、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属痰湿内盛者,即为生半夏、生南星的适应证,即《内经》“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之意,病情缓解后,改用法半夏、制南星。
李某,女,33岁,2009年4月11日初诊。反复咳嗽6个月余。平素易鼻痒喷嚏,多以感冒治之。1周前因感冒后咳嗽,当地医院查胸部X线示两肺纹增多,诊断为支气管炎,予阿莫仙、复方甘草合剂治疗效不显。咳嗽呈阵发性,夜间为甚,对油烟、香水等异味过敏,咯痰量少,畏寒肢冷,大便略溏,苔薄略腻,脉细缓。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血常规检查中性、白细胞正常,EOS增高。辨为脾肾阳虚,寒饮伏肺。治以温补脾肾,温肺化饮。药用干姜6g,茯苓12g,白术9g,胡颓叶15g,法半夏15g,紫菀15g,款冬花15g,细辛5g,肉桂9g,熟附片30g,茯苓15g,白术15g,麻黄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2006年4月18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咯痰量少,时有喷嚏、鼻痒,苔薄,脉细。上方加苍耳子12g,辛夷9g。14剂,日1剂,水煎服。2006年5月2日三诊,偶咳无痰,畏寒肢冷改善,大便如常,舌质淡苔薄,脉缓。药用干姜6g,茯苓12g,白术9g,法半夏15g,细辛5g,肉桂9g,熟附片30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黄芪20g,甘草10g。14剂,日1剂,水煎服。
按:白昼为阳,入夜属阴,患者素体本虚寒,阳不入其阴,故入夜加重。其次,便溏,得衣被不缓解之畏寒,手、足冷过肘、膝之肢冷,均为阳虚之明证,故用四逆汤、理中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二诊时加苍耳子、辛夷以祛风通窍。三诊时因几无咳嗽,故去胡颓叶、紫菀、款冬花、麻黄,加党参、黄芪以补益脾肺。
王某,女,53岁,2013年8月17日初诊。呼吸困难反复发作9年,加重2年,复发1周。幼时即有哮喘,近2年春夏交接时频频发作,稍遇风受寒即发。口服药物无明显疗效,必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激素方可减轻,缓解约3~5天又发作。气急胸闷,偶有发热,口渴、小便赤,舌红苔厚腻,脉数而细。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未及湿啰音。辨为寒哮,兼有郁热。治以温阳平喘,兼清郁热。药用桂枝9g,麻黄12g,白芍12g,干姜6g,细辛3g,法半夏15g,五味子6g,甘草6g,熟附子30g,生石膏15g,葶苈子15g,紫菀12g,款冬花12g。7剂,日1剂,水煎服。2013年8月24日二诊,胸闷气急均减轻,各症亦明显好转。上方去葶苈子15g、石膏15g,加党参15g、黄芪30g、防风9g、山药15g、肉苁蓉15g、补骨脂15g。14剂,日1剂,水煎服。后哮喘发作已明显减少,一般吹风受凉已能耐受。
按:患者发热、口渴、尿赤、脉数,大多从热论治,而予清热平喘之法,舌苔可变薄一时,哮喘却不能有效缓解。然虽有热象,但脉细无力,舌苔厚腻而并非黄厚,稍遇风寒即发,可知寒乃病本,热为标象,其本质为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一诊径直投温阳重剂,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取效,方中麻黄配附子以温阳宣通、肺肾同治,细辛合附子为治阳虚寒痰咳喘之要药。二诊仍施以温阳益气法,最终阻断其反复发作。
[收稿日期]2015-07-10
[通讯作者]倪 伟
[基金项目]浦东新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PDZYXK-3-2014002)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1-1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