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卿 李沐森 薛会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张慧卿 李沐森 薛会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鸡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本病常发生于火鸡,易感禽类还有孔雀、珍珠鸡、鹧鸪以及家禽等。本文详述了2014年7月10日磐石市某珍禽养殖场遇到的一例花尾榛鸡感染组织滴虫病例。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治疗
对送诊病鸡的养殖户问诊得知,该鸡场共饲养花尾榛鸡雏65只,采用地面平养方式,且与孔雀、雉鸡等混群饲养。7月10日发病时已经2个月龄,就诊时已发病8只,死亡4只。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缩头,羽毛松乱,冠色暗红。随病情发展,患病鸡精神沉郁,单个呆立在角落处,站立时双翼下垂,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行走如踩高跷步态。常见粪便带血或完全血便,病程长的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病死鸡见有些面部皮肤呈紫蓝色或黑色。
送检病例特征性病变出现在盲肠和肝脏。剖检时见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增粗,触摸肠内有固体的内容物,形似香肠,肠壁增厚、硬实、失去伸缩性。剪开肠管,肠腔内充满大量硬实、干燥、酪样凝固物质和凝血块,横切面上可见呈同心层状结构的干酪样凝固物,其中心为暗红色的凝血块,外围是淡黄色干酪化的坏死物和渗出物。盲肠黏膜失去光泽,黏膜表面被覆着干酪样坏死物,见有针尖大的出血点,有的部位出现针鼻大的溃疡灶。有的病例浆膜也发生炎症,造成盲肠与腹壁发生粘连肝脏肿大、被膜下有出血点,同时有直径 3~5 mm 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凹陷,边缘稍隆起,呈淡黄色或淡绿色的溃疡病灶。有些病例的肝脏中见大量散在的小坏死灶,使肝脏外观呈斑驳状。另一些病例则见肝脏只有少数大片的坏死灶,是由小坏死灶互相融合所致。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1)无菌采取病鸡与死鸡的心血、肺、肝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不见细菌。
(2)采取刚扑杀病鸡的靠盲肠壁的内容物,放入适量 40℃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后静置片刻,待粪渣沉淀后吸取中、上层液体作悬滴标本,置显微镜下可见到大小8~17µm,运动的虫体,呈钟摆、翻滚、前冲样运动,肠型虫体,虫体头部颜色较深,高倍镜下见粗大摆动的鞭毛一根,长6~11µm。同时,在显微镜旁放置一个用于加热的小灯泡,可在显微镜下发现做钟摆运动的虫体。
肝脏坏死灶抹片H.E.染色时呈嗜伊红性,虫体着色较淡,圆形或卵圆形,外面有一层透明膜,以单个、成群或连片的形式存在于变性和坏死的组织中,虫体大小5~20µm,虽有动基体,但没有鞭毛。
(3)取病死鸡肝、盲肠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油镜下观察。
可见肝淤血、轻度脂肪变性,肝脏切片可见病变向肝实质深层发展使得肝小叶结构不清楚。外围区域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崩解,肝中有大最嗜伊红性组织滴虫体和嗜异性细胞;且淋巴细胞增多形成大量淋巴细胞增生灶,并出现许多小坏死灶,坏死灶由坏死的肝细胞、增生的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组成。坏死区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扩张淤血。
盲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肌层、浆膜层可见充血、出血、水肿;盲肠肠腺上皮和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积聚,出现成簇的组织滴虫或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嗜细胞、嗜异性细胞和大量的虫体密集。
4.1 针对病原体治疗
甲硝哒唑(灭滴灵):按0.025%加入饲料中,混匀后饲喂,或将本品配成1.25%的悬浮液,对拒食病榛鸡用一胶头滴管人工灌服,每只lml每次,每日3次。连服3-5天。
二甲苯咪唑:按0.06~0.08%加入饲料中混匀后,连喂不超过7d。
痢特灵:按0.04%加入饲料中混匀后连喂7~10d,或每千克体重10mg口服,每天一次,连用3d。
甲硝异丙咪:按0.025%加入饲料中,连续饲喂7d。
4.2 针对机体治疗
全群用电解多维饮水,连饮3~5d。加强卫生消毒:榛鸡入舍前,必须清除禽舍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对鸡舍进行清扫消毒,粪便、垫料堆积焚烧,无害化处理,饲槽及饮水器清洗消毒。饲养场内,禁止同时养其他禽类,以防止寄生在其体内大量的组织滴虫感染榛鸡。
5.1 感染途径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的感染途径有2 种:一是吃到土壤中的带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虫卵,二是吃到吞食了带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虫卵的蚯蚓后而感染该病。
5.2 预防措施
5.2.1 不同阶段和不同品种禽类分群饲养
组织滴虫病以2~4月龄的育成鸡发病较高,成鸡多带虫而无症状。不同品种的病鸡和带虫鸡可随粪便排出组织滴虫,也可排出带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虫卵。所以要将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禽类分群饲养。
5.2.2 加强饲养管理
组织滴虫病的带虫现象很普遍,但饲料营养过低、比例失调与改变、接种疫苗、饲养密度过大、禽舍潮湿等应激因素都可成为本病发生的直接诱因。因此,应给予全价饲料,使榛鸡获得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花尾棒鸡对外界的声响非常敏感,因此要加强管理,饲养环境要安静,远离居民点,防止畜禽惊扰,有利于饲养和驯化。
5.2.3 定期驱虫
由于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异刺线虫卵进行,所以定期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选用盐酸左旋咪唑(驱虫净)25mg/kg,或用丙硫苯咪唑 5~20 mg/kg,拌料一次喂服,驱虫效果良好。
5.2.4 其它措施
对养殖场(舍)进行清扫消毒,病死禽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粪便的清理并将清理出来的粪便堆积发酵。做好鸡群定时驱虫的防治工作,防止该病的再次发生。
[1] 吕广学,鲍增范,姚凤军.驯养榛鸡组织滴虫病流行情况的报告[J].特产研究,1991,(4):18.
[2] 郑仁玖,张兴录,杨伯然.榛鸡组织滴虫病的诊疗报告[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0,(1):56-57.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登记号:吉农院合字[2014]第S014号。
张慧卿(1991-),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1动物医学本科2班学生。
薛会明(1965-),男,满族,教授,硕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