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李永成教授脾胃学说之临床应用
陈 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李永成教授认为气机失和是脾胃疾病的常见病因,脾虚胃弱是发病的基础。临床多见寒热虚实夹杂,虚多于实,虚证可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气机不畅是脾胃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治疗本病当健脾和胃,平调寒热,兼顾虚实,以调理脾胃气机为主。采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常收奇效。
李永成是我国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妇科及其他内科杂病病证的诊治。笔者依据跟师应诊之体会,对李师在脾胃病治验做一整理,希冀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
1 凡治病当重视中焦“中焦已固,其结乃散” 注重脾胃为人体气机之枢纽,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脾胃疾病多由外邪内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它脏疾病累及,杂而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权,气机壅滞,变生他证。《临证指南医案》云:“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故称痞闷。”因此治当以健运脾胃功能、调理脾胃气机为重点,使脾胃升降气机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在疾病的调摄方面,强调顾护中焦脾胃,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辨证施治,活用经方 2.1 明辨病症,寒热平调 脾属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且胃为阳明,多热多实;脾为太阴,多虚多寒。当脾胃同病或脾胃任何一方发生病变时,往往互相影响[1]。且脾胃疾病常易反复发作,损伤中焦脾胃,致使脾胃虚弱而生寒,如《景岳全书》云:“又凡脾胃虚者,多兼寒证,何也? 盖脾胃属土,土虚者多因无火,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此则寒生于中也。”杂合多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化郁化火。临床多见面呈热象,纳尚可,返酸烧心,口苦、或燥或渴,口气臭浊,时伴口疮,大便臭秽、粘滞不爽,小便黄、短、涩,手足温,或恶热喜凉;而脉象呈阴脉特征,如细、弱、缓、沉;舌淡苔白;胃镜下胃黏膜多呈充血、出血、糜烂、色红。宗仲景之半夏泻心汤,临证施治化裁,以健脾和胃,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而复中焦脾胃升清降浊之职。
2.2 重视“郁滞”,擅用“通法” 重视各脏腑之气的运行特点,尤其是“脾升胃降”的运行规律。强调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功能、阴阳气血的调和均有赖于气机调畅。郁滞,为气机升降失调,出入失序所致,是脏腑功能处于布散无权的状态。且气机郁滞是诱发各种疾病发生的关键,若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则杂症变生[1]。
李老临证,宗仲景之“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谨守“脾胃乃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得畅,则脾胃健”。《医经余论》云:“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和胃宜降。” 在治疗上或补或泻,但求其气血通调。
李老临床常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认为其“泻心”之义在于疏利气机,并非补泻之泻,因而此方不仅临床应用于治疗心下痞之症,还可采用多种化裁之法。李老临证施治,结合本方配伍特点,或与他方合用,或加入相应药对,使本方功用加以延伸及丰富。如津液正常的输布有赖于气机的通调,认为津液停滞与“郁滞”密切相关,认为脾主运化,升清降浊,饮食劳倦,思虑伤脾,气机升降失常,水湿凝滞,精微不化则现腹胀、泄泻等症。故在临床上除健脾和胃之品,还适当加入理气化湿之品以加强利湿导滞之功。兼夹疏泄失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或肝血不足,肝失濡润,可致气郁络滞。常加柴胡、青皮、芍药之品以疏肝理气解郁。病久入络化瘀,常加桃红之物以理气活血,或益归芍及熟地之物以活血养血。
2.3 斟酌药量,活用经方 李老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亦认为“百病由生,内伤脾胃”,临床多互为因机,相互影响。各种病因杂而致脾胃功能紊乱,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中央土无以灌四傍,而致他脏病变,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认为“脾胃一病,机因相杂,常寒热虚实并见,临证常与半夏泻心汤证相近,治当健脾和胃,寒热平调,兼顾虚实,通调气血阴阳,以治其本”。
结合《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若心下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 及“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均出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少阳证误下后少阳邪热乘虚内犯,或表证误下后,邪气内陷,损伤脾胃之气,以致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均可使半夏泻心汤,半夏为君药,半夏者,生于夏半,阳气既生而未极,似少阳特性,有转枢之能,《本经》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胸胀,肠鸣,咳逆”,臣以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以降阳而升阴也,干姜之辛温开结散其寒,甘草、大枣、党参味甘温,以益气调血[2]。
李老临证用药配伍精当,且常常教导寒热之品用药更当谨慎,否则易生变证,热多寒少,则芩、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的用量要适当减少,相反则姜、夏、参、草的用量宜大,而芩、连用量应适当减少。李老所倡导的的诸多化裁,使半夏泻心汤上可宽胸理气,下可通腑降逆,而调和中气治疗多种脾胃系疾病。李老认为,本方化裁关键在于掌握中焦气机失和的主要病机,依据兼夹症的侧重不同进行化裁,即可知常达变,收佳效。
3 典型病例 例1 张某,男,52岁,工人,主诉:胃脘痞闷胀满2年。现病史:胃脘痞满胀痛,纳食过多或情绪不佳尤甚。痞满较剧时自行服用吗丁啉等药物,未进行系统化治疗。时有嗳气、呃逆,纳食量少,不知饥饿,大便稀软,易于上火,形体消瘦,舌尖红苔腻微黄,脉弦滑。生活史:饮酒史30余年,每日饮白酒3两左右。既往史:否认其他病史。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无华,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叩诊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音可,心律齐,82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处以半夏、党参、干姜、旋覆花、炒莱菔子、砂仁各10g,黄芩、黄连、炙甘草、柴胡各6g,白术9g,焦山楂、炒麦芽、枳壳各15g,赭石20g,陈皮12g。7剂,1d1剂,水煎分2次服。口服五丹胃福颗粒(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内制剂),1d3次,1次1袋。嘱:少饮酒,清淡饮食。临证据患者病症舌脉而随症加减,在患者复诊中但气滞之象较重,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木香6g,焦槟榔20g,鸡内金10g;口干牙痛,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本身体质易从热化,加喜饮酒浆,热邪挟湿,在原方的基础上,黄连用量调整为10g,干姜、砂仁用量调整为6g,去旋覆花、赭石、炒莱菔子,加瓜蒌皮12g,佩兰10g,栀子6g;胃脘痞满症状基本消失。已无口干牙痛,大便稀,乏力倦怠。考虑患者热象已减,此时脾胃虚弱为主要矛盾,故去瓜蒌皮、栀子,黄连用量调整为6g,党参用量调整为15g,加升麻6g,茯苓10g,山药20g。7剂,1d1剂,水煎分2次服。患者诸症已平,嘱患者停中药,坚持服用五丹胃福颗粒5个月,尽量戒酒,半年后复查胃镜。后进行随访,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痞满未发。
按 本病案中,患者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调,故而作痞。治疗上当以健脾益气,平调寒热,消胀除痞为大法。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提到的枳实消痞丸,重用枳实降气消痞为君药,半夏、干姜、黄连的配伍则受仲景泻心汤类的启发,以达到平调寒热的目的。同时,佐以人参、白术、茯苓,以健运脾胃。全方相伍,具有辛开苦降、消补兼施、温清并用的特点,与该患者的病机十分相符。因此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胃虚浊气上逆,噫气连连,则加用旋覆花、代赭石。根据笔者的经验,若湿邪内盛,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若水饮留胃,呕吐清水痰涎者,可加生姜以温胃化饮;脾阳不足,畏寒肢冷者,可加附子、肉桂、吴茱萸温阳散寒[3]。
例2 丁某,女,32岁,工人,主诉:便秘3年。现病史:患者产后即出现大便干结,2~3日一行,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头晕,心悸气短,健忘。末次月经时间是4月15日,月经周期30d,行经4d,经来小腹疼痛,痛势不剧,血量较产前减少,色淡,质稀,有时夹有血块。舌淡苔薄白,脉细。既往史:否认其他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无华,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叩诊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音可,心律齐,73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肝及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处以:生熟地黄、火麻仁各10g,当归12g,桃仁、升麻、白术、川芎、甘草各6g,炒白芍12g,山药20g,黄芪、肉苁蓉10g。7剂,1d1剂,水煎分2次服。嘱:多食用花生、大枣等补血之品。
在复诊中随病症舌脉加减药物,便秘情况有较大改善,1~2日一行,粪质不干。5月15日来月经,经量稍加,仍色淡,余证可。因患者处于行经期,故去活血化瘀之桃仁、川芎,加枸杞子15g。7剂,1d1剂,水煎分2次服;大便已恢复正常,1d1次,头晕心悸等症状消失。嘱:合理饮食,服归脾丸调理半月,以善后。
按 患者因产后失于调理,导致营血亏虚,肠道失荣,故而大便秘结。李东垣《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中云:“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矣。”该方恰对本症,故笔者进行了加减化裁。用生地黄、熟地滋阴养血;当归其性辛温,可养血活血,润肠通便;麻子仁本系润下之药,且有补虚之功,于肠道血燥津亏之机甚相符。笔者受东垣的影响,认为与肺脾之无形气病相比,肠胃之便结为有形之病,属血分,再兼以患者有血燥血涩之象,故合四物汤以养血活血,加桃仁活血化瘀,又可润肠通便。可使燥润血和而肠道得润,大便自通。又根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生血”的理论,选用健脾补气之品。另外,伍用升麻一味,其药有升提开散之力,与诸滋阴养血之药相合,有辛润之功,且与上述诸药相伍,其力下行。便秘之治疗虽当以下行为主,但如稍佐升提,则升降并行,以降为主,有相辅相成之妙,故取法于东垣,在上药之外,佐以升麻一味。其作用有二:一是胃不降则脾不升,有形之糟粕停滞,加重脾气郁滞,用其升清;二者脾胃虚弱既久,不能化生有形之气血,气血亏虚,用补养气血的药物多呆腻滞胃,用辛散之风药鼓动升之[3]。
李老所倡导的的诸多化裁,其本在于掌握中焦气机失和的主要病机,依据兼夹症的侧重不同进行化裁,即可知常达变,收佳效。
[1]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2-53.
[2] 李陪生,成肇仁.伤寒论[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3-195.
[3] 李永成,李慧臻,陈 婕.跟老中医学经典—脾胃论临床发挥[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51-62.
(收稿2014-08-10;修回2014-09-12)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李永成
R256.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