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中医院(404300)徐军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第三人民医院(610081)黎雪琴
楔状缺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率高达90%以上[1],好发于上、下颌尖牙、双尖牙。临床一般采用充填修复治疗,但是以往充填治疗后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充填体的脱落;二是充填术后敏感。笔者采用光固化玻璃离子和光固化树脂结合临床改良充填技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经过1~3年的随访观察,较好地解决了常规充填修复所遇到的上述两个问题,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资料 本组资料100例患者的298颗楔状缺损患牙,男52例,女48例,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尖牙142颗,双尖牙102颗,磨牙54颗。所选患牙均无龋坏、无充填体、无牙髓病变。
1.2 材料 主要材料采用美国皓齿排龈线、日本GC Fuji II LC光固化玻璃离子、德国 DMG光固化氢氧化钙、美国3M Adper Eesyone第七代免酸蚀粘结剂、美国3M Z350通用型纳米级复合树脂。
①相应患牙唇侧粘膜采用表面浸润麻醉剂(麻醉膏最好),局部麻醉。②牙体预备(包括腐质的去除以及固位形的预备)。③排龈(对于缺损位于龈上边缘的楔状缺损可以省略此步骤)。④对于缺损较深,深达牙本质层,有过敏症状的患牙,采用光固化氢氧化钙垫底。⑤光固化树脂分层充填缺损,取出排龈线。⑥采用黄标金刚砂车针磨除充填体龈方可能的悬突,充填体表面成形,可以配合探针颌向勾探,检查有无悬突。⑦采用树脂抛光套装抛光充填体表面。
以上病例经过1~3年的随访观察,楔状缺损充填体完好,边缘密合,无继发龋,患牙无过敏症状、无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症状,X线片显示根尖周无异常,牙周无异常。相比较以往常规光固化树脂充填治疗联合采用夹层技术、固位形牙体预备技术、排龈技术、分层充填技术修复牙体楔状缺损,解决了修复体脱落和充填术后敏感问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解决充填治疗过程中由于粘结面积的不足、粘接界面的污染产生的微渗漏、树脂聚合收缩特性导致的充填体脱落问题,笔者采用了以下临床操作技术:①固位形牙体预备技术,在缺损洞缘的冠方做一个短斜面,以及在缺损洞缘内侧用金刚砂球钻做一个连续的小倒凹以增加粘结面积和固位力;②排龈技术,对于缺损边缘位于龈缘以及龈下的楔状缺损采用排龈线排龈[2],可以有效解决龈沟液的渗出,防止污染粘结界面产生的微渗漏。有条件还可以使用橡皮障隔离技术;③分层充填技术,首先斜向充填缺损的冠方,依次斜向充填缺损的中部,最后充填缺损的龈方,并分层光固化,以最大程度减小树脂光固化过程中的聚合收缩率,减小微渗漏。
玻璃离子和牙齿硬组织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牙髓刺激小,与牙釉质牙本质有很好的粘结性,可与牙齿发生化学性结合,因此边缘密合好,且玻璃离子还在牙本质和光固化树脂之间形成一非传导层,起到保护牙髓的作用,其表面酸蚀后也可形成微孔,提高与树脂的密合度和粘结度。光固化玻璃离子含有氟化物, 高氟释放量可预防继发龋坏。光固化玻璃离子与光固化树脂夹层技术是结合了二者的优点。
对于一些牙本质敏感症状明显的患牙,尤其是楔状缺损到达牙本质深层的病例,采用自酸蚀在敏感控制方面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采用了以上临床改良技术修复牙体楔状缺损,有效地解决了充填体脱落和充填术后敏感的问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患牙楔状缺损的部位、深浅以及患者的主诉症状等,选择适宜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方法,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