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合升降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8例疗效观察

2015-04-03 11:56:56蒋建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流感病毒



麻杏石甘合升降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8例疗效观察

蒋建胜

(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 江苏 溧阳, 213300)

关键词:麻杏石甘合升降散; 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

病毒性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等致病,约占小儿肺炎50%左右。临床以痰热闭肺证和风热犯肺证为多见[1]。作者应用麻杏石甘合升降散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西医病毒性肺炎诊断标准: ① 一般症状:起病急骤的发热、烦躁、喘憋等症状。早期体温多在39 ℃以上,大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发热; ② 呼吸系统的症状及体征:咳嗽及咽喉部痰声,呼吸增快,严重者三凹征明显、鼻翼煽动、口周或指甲青紫。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变粗或稍减低;后期可有细湿罗音或捻发音;病灶融合扩大者,可听到管状呼吸音,叩诊呈浊音; ③ X线检查: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下野及中内带较多。小斑片病灶可部分融合成大片状浸润影,甚至可类似节段或大叶性肺炎的形态; ④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减少、正常或稍增高,但不高于12×109/L; ⑤ C反应蛋白:正常或稍降低(<10 mg/L); ⑥ 病原学检查:测定鼻咽部分泌物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可为阳性。

中医肺炎喘嗽诊断依据: ① 起病较急,有发热、气促、咳嗽、鼻煽、痰鸣等症,或轻度发绀; ② 病情严重者,喘促不安,烦躁,面色灰白,发绀,或高热持续不退; ③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④ 血常规: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⑤ 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片状模糊阴影,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16例,年龄0.5~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

1.2 治疗方法

2组治疗均选用盐酸安溴索静滴,喘憋明显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选用麻杏石甘合升降散加减:麻黄6 g,杏仁6 g,生石膏30 g,蝉衣6 g,僵蚕10 g,瓜蒌皮10 g,瓜蒌仁10 g,莱服子10 g,连翘10 g,炙甘草6 g。水煎100 mL,分3次服。<2岁服1/2剂,>2岁1剂/d。对照组选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生产,国药准字Z20026249) 5~10 mg/(kg·d),加入5 %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滴治疗,1次/d。

1.3 疗效标准

按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罗音消失。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好转: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治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1±0.5) d、(4.3±0.8) d和(4.6±1.3)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0.9) d、(5.9±1.2) d和(6.8±1.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科常见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4-6]。由于风温邪毒由表入里,肺热郁闭,热与痰结,壅阻肺络,以致肺气闭郁,宣肃失司,升降失宜而发为热(发热)、痰(痰鸣)、喘(喘咳)。针对其病机特点,应予辛凉宣透、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攻下逐瘀(痰)治疗,方选麻杏石甘合升降散加减。

麻杏石甘汤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药组成,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炽盛的肺炎喘嗽。麻黄为君,宣肺开表以使里热得以外达,是 “火郁发之”之义,兼散表邪。麻黄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清泄肺胃,兼透热生津。此君臣相合,温寒相制,共成辛凉宣泄之功。杏仁降气,佐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

升降散见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为治疗瘟疫的首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其组方精当,被临床广泛应用,为近代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7-8]所推崇。它寒温并用、升降兼使、表里双解、透泄并举。全方共奏辛凉宣肺、升清降浊、调畅气机、解毒逐秽、活血化瘀之功,疗效显著。由于小儿脏腑薄弱,不耐攻伐,依据内经邪而不伤正的原则,方中以瓜蒌皮、瓜蒌仁、莱服子易姜黄、大黄。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亦表明,升降散水煎液抗流感病毒效果优于病毒唑,有助于小鼠肺病变的减轻和恢复,减轻小鼠肺炎症状[7-8]。升降散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为: ① 直接杀伤病毒; ② 阻止病毒吸附于机体细胞; ③ 增强机体免疫力[9-10]。本方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总有效率达96.6%,明显优于对照组86.6%。过去对小儿病毒性肺炎高热不退者,缺少更好的治疗方法。本组58例发热的患儿应用中药麻杏石甘合升降散加减,其临床症状改善及退热均收到满意效果,平均退热时间(2.1±0.5) d, 与西药对照组(2.7±0.9) d比较,差异显著。本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麻杏石甘合升降散加减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汪受传, 韩新民, 任现志, 等. 小儿病毒性肺炎480例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1): 14.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78.

[4]巩固, 谢凤连.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25): 36.

[5]代娟.中医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86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7): 893.

[6]汪受传, 陈争光, 徐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4): 304.

[7]邹文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226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2): 187.

[8]莫智菲, 黄小帆, 蔡丽红. 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进展[J].中国处方药, 2015, 13(1): 139.

[9]桂贞.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5(4): 64.

[10]刘培民. 升降散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5(1): 43.

收稿日期:2015-06-26

中图分类号:R 5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132-02

DOI:10.7619/jcmp.201524052

猜你喜欢
流感病毒
甲流病毒知识问答
大众科学(2023年4期)2023-07-13 09:25:35
丁型流感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滨蒿总黄酮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中美科学家发现猪流感病毒H1N1已传播给狗 重组成新病毒
猪业科学(2018年6期)2018-01-23 22:46:18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基于HRP直接标记的流感病毒H1N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犬副流感病毒分子克隆的构建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抗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多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