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实习记者 周新
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山药蛋,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农作物之一。“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曾在其散文《沽源》中描写了他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的经历。汪曾祺先生自称是吃过马铃薯的种类最多的人,他吃过的马铃薯达四十多种,有两斤重的“男爵”;有皮色深紫,味似蒸栗的“紫马铃薯”;还有可以当水果吃的,叫不上名字的小马铃薯。过去,人们只能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感受每天吃各种马铃薯的生活,现在也有机会过上汪曾祺先生所描绘的每天吃马铃薯的“神仙般的日子”了。
2015年1月6日,“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成为必然选择,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也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表示,今后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力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提升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让马铃薯逐渐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马铃薯作为主粮会有哪些优势呢?马铃薯亩产量很高,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能达到1000~1500公斤的产量,陕西省靖边县甚至创出了亩产5136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马铃薯生育期短,只用三个月就可以成熟,是灾后补种的最佳粮食作物;鲜马铃薯虽然不易保存,但是加工成淀粉、全粉后,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储藏15年之久;马铃薯适种区域广,在相对干旱、低温的西北地区,马铃薯也能生长;马铃薯营养价值高,它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甚至超过了等质量的苹果,同时它还含有促进肠道蠕动的膳食纤维。马铃薯有足够的能力担当“主粮”这一职能。
如此看来,马铃薯主粮化似乎是一条势在必行的、利国利民的阳光大道。但是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不久,网络上便出现了厦门翔安等地马铃薯滞销的报道。为此,记者采访了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王军辉教授,请他谈及对马铃薯主粮化发展趋势的看法。
针对马铃薯发挥对主粮的补充作用,王军辉教授说:“我们国家不缺粮食!”据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分析,今后我国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二是市场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总的来说,稻米、小麦和玉米作为三大主粮,并没有表现出短缺,甚至个别品种过剩。马铃薯的高产,只会让其他主粮剩余更多,“中国粮食不够吃的情况50年都不会发生”。
王军辉教授说,现在的三大主粮,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稻米。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餐时更多地是食用蔬菜、肉类和方便加工的稻米。小麦和玉米的用量已经大大减少了。所谓的马铃薯的主粮化,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既然我们国家不缺粮食,为什么粮食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呢?王军辉教授解释说,我国进口的粮食主要是作为油料的大豆。稻米、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仍然控制在红线以内。粮食进口量增加是因为社会发展后,粮食产品加工的原料需要得更多了,以前中国人只要吃饱就好了,现在不但需要用粮食喂牲畜,来获得人们需求量越来越大的肉制品、乳制品,还需要粮食作为原料加工成各种产品,如生产乙醇,从黑米中提取花青素等,导致工业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耕地面积不会增加,所以人们额外增加的需求只能由进口来实现,但并不是粮食不够吃了。
当被问及马铃薯主粮化能否成功时,王军辉教授坦然地说:“20年都没有完成的可能!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老百姓已经吃惯了稻米和小麦,再让所有人改变饮食习惯,以马铃薯作为主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有关部门非常看好马铃薯主粮化,但是马铃薯主粮化能否成功,不是由政府官员说了算的。”
有些地方政府把农民带领起来,组织大家一起种马铃薯,然后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是可以赚到钱的,因为国外都有现成的产业链模型。但是如果全国都在种马铃薯,想要赚钱就十分困难了。没有盈利能力,马铃薯的产业链很难建立起来。
虽然马铃薯主粮化在原则上不与其他主粮争水、争地,但是实际上还是会挤占科研人员和经费,甚至会挤占其他主粮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影响其他主粮的生存,这反而得不偿失。
自古“主粮”头衔的产生都是由农民总结利弊后,自己选择的结果,而农民的选择是顺应市场和自己的需求。硬生生地把一个“外来户”落户到主粮的队伍里,没有遵循市场的规律和中国国情,这显得有点“形而上学”。市场是十分敏感的,马铃薯主粮化的成败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