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尔雅》考述及辨正

2015-04-03 08:07:52屈王静
关键词:尔雅

屈王静,赵 琦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又一部按义类分篇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广雅之作,主要收录《尔雅》漏收的先秦古语和《尔雅》之后出现的通用词语。《小尔雅》之名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孝经类,今本《小尔雅》是南宋陈骙自《孔丛子》中辑录出来,多被学者视作伪书。在清代以前,据目录记载可考的仅有东晋李轨《小尔雅略解》以及宋代宋咸为《小尔雅》摭入《孔丛子》第十一章而为作的注。在清代由于考据学大盛,学者对于《小尔雅》的注释、辑佚逐渐增多。现代学者对于《小尔雅》的研究仅是单篇论文及语言学史、训诂学史等著作中的概括性介绍,对于《小尔雅》的真伪、作者及成书时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未有统一认识。笔者着重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进行探讨,对前人的考证工作做概述,并对其中个别观点加以辨正。

一、 辨《小尔雅》的源流演变

《小尔雅》篇幅虽小,却引发众多争论,主要原因在于其成书之后的源流演变多不能廓清。近几年来学者才对其源流有了较为公允的看法。

黄怀信在论及《小尔雅》的源流情况时有如是说法:“《小尔雅》著录在我国最早的目录著作《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本属单行,没有撰著者名氏。《汉志》本于刘歆《七略》,可见其书在刘歆编《七略》之时已有流传。东汉晚期人编订《孔丛子》,有将之作为第十一篇而编了进去,所以其书又有《孔丛子》本。到了宋代,由于原单行之书亡佚失传,于是宋人又从《小尔雅》中抽出,印出新的单行书,并仍依《孔丛子》之旧而题作孔鲋撰,这就是现存的《小尔雅》单行本。”[1](P53)

窦秀艳在《中国雅学史》中对于此问题有更为详尽的说明,她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小雅》即是《小尔雅》,汉魏六朝时《小尔雅》单行,唐时摭入《孔丛子》,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宋咸为《孔丛子》作注时,《小尔雅》即是其中一篇,遂一并作注。后单行本《小尔雅》亡佚不传,至陈骙撰《中兴馆阁书目》,从《孔丛子》中辑出,是为今本《小尔雅》,即宋咸为之作过注解的《小尔雅》,故在陈振孙私家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小尔雅》一卷,《汉志》有此书,亦不著名姓氏,《唐志》有李轨解一卷,今《馆阁书目》云孔鲋撰,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当时好事者抄出别行。”[2](P86)是以《宋史·艺文志》著录《小尔雅》为孔鲋撰。由于其单行本亡佚,后从《孔丛子》中辑出别行,其单行本也题作孔鲋撰。清人对《小尔雅》多有注疏之作问世,如:王煦《小尔雅疏》、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宋翔凤《小尔雅训纂》、葛其仁《小尔雅疏证》等,是今人研究《小尔雅》的较好版本。

故现今学术界在《小尔雅》的源流问题上大致的意见是统一的,可概括如下:古本《小尔雅》→《孔丛子》本《小尔雅》①→后古本《小尔雅》亡佚→今本《小尔雅》。②

按:1.东晋李轨《小尔雅略解》是《小尔雅》曾经单行的证据。

2.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六、卷十三分别引文《孔丛子》和《小尔雅》,亦可证明二书曾分别行于世。

3.《小尔雅>》当是在唐代方摭入《孔丛子》的。在唐代出现《孔丛子》与《小尔雅》二书相混言的现象。

二、前人征引《小尔雅》的情况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序》中对《小尔雅》的征引情况作过考证,概括为:“汉儒训诂多本《尔雅》,毛公传诗,郑仲师、马季长注礼,亦往往有与《小尔雅》合者。”[3](P2)由此可见《小尔雅》被征引之早,且有汉一代均有征引。

据考,除胡承珙列举的情况外,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晋杜预注《左传》,晋郭璞注《方言》、《尔雅》,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北魏郦道元注《水经》,隋唐间陆德明辑《经典释文》,唐李善注《文选》,司马贞《史记索隐》,玄应撰《一切经音义》,孔颖达、贾公彦作《五经正义》,宋邢昺疏《尔雅》等著作中均有对《小尔雅》的征引。

三、《小尔雅》的真伪、作者及成书时代的考述

至清代,学者对《小尔雅》的真伪提出质疑。

戴震《书小尔雅后》:“《小尔雅》一卷,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也……其解释字义,不胜枚数以为之驳正。故汉时大儒,不取以说经,独王肃、杜预及东晋枚赜奏上之,《古文尚书》、《孔传》颇涉乎此。”[4](卷六P293)其弟子段玉裁赞同戴说,其观点见于《与胡孝廉世琦书论小尔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说:“汉儒说经,皆不援及,迨杜预注《左传》,始稍见徵引,明是书汉末晚出,至晋始行,非汉志所称之旧。”[4](卷三)

戴震的另外一种观点:“或曰:‘《小尔雅》者,后人采王肃、杜预之说为之也。’”被臧镛采信并予以发挥,其后臧镛又引其高祖臧琳之说,确定为王肃伪造。其在《小尔雅徵文》中说:“余……考之有年,知郭璞之前,王肃是首引此书,余高祖玉林先生曰《孔丛子》为王肃伪作,而《小雅》在《孔丛》篇第十一。又自王肃以前,无有引《小雅》者,凡作伪之人,私撰一书,世之人未知之也,必作伪者先自引重,而后无识者从而群然和之,世遂莫有知其伪者矣。然则《小雅》之为王肃私撰,而《孔丛》书之由肃伪作,皆确然无疑也。”[2](卷三)

在清代有一种观点与以上两种说法截然不同,认为《小尔雅》即古小学遗书,而后采入《孔丛子》,此说以胡承珙、王煦、朱骏声等为代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皆有《小尔雅》的注释义疏之作传世。

胡承珙在其《小尔雅义证自序》中也说:“…此可见《孔丛子》多刺取古籍,而所取之《小尔雅》,犹系完书,未必多所窜乱也。”[3](P1)

自清以来,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小尔雅》一书,必谓是孔鲋所著,固无的凿之证据。即谓今之《小尔雅》确系《汉志》所称之旧本,亦嫌证据不充分。若谓如戴氏震所云:‘后人采王肃、杜预之说为之,’则确乎其非。《小尔雅》之训诂,与毛郑贾马相同者颇多,即曰掇拾群书而成,必不是采王肃杜预之说。至迟亦在许叔重之前,以《说文》所引之‘ ’字知之。《小尔雅》所作之人,虽不能确定,其则京在《尔雅》之后,许叔重《说文》之前也。”[5](P69)

(二)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汉书·艺文志》载有《小尔雅》一书,不著撰人。成书于魏晋时代的《孔丛子》,内有《小尔雅》一篇,题为孔鲋撰。清朝人考证的结果,认为《孔丛子》中的《小尔雅》是伪书。这种性质的伪书,只不过作者‘伪’,时代‘伪’而已,如果我们不把它看成是孔鲋的作品,把它放在魏晋之前的东汉末年来处理,它就不‘伪’了。”[6](P52)

(三)濮之珍在《中国语言学史》“《汉书·艺文志》记载《小尔雅》一卷,既没有作者名氏,即使是古代传下来的书,也很难确定这本书就是孔鲋所作。若是说王肃伪造,也不大可信,因为书中与《郑志》合者甚多……《小尔雅》也不是掇拾王肃、杜预之说而成书的,因为《说文》已引《小尔雅》‘ ,薄也’。总之关于《小尔雅》作者,还是清戴震等证的是后人纂辑而成,较为合理。”[7](P166)

(四)黄怀信在《新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则》之《〈小尔雅〉提要》 “《小尔雅》1卷,旧本或题孔鲋撰。考《汉书·艺文志》”《孝经》类“有《小尔雅》一篇,无撰人。《隋书·经籍志》及两《唐志》均有李轨解《小尔雅》1卷。其书唐末五代间已佚。今所传者,乃宋人自《孔丛子》抄出别行者,固有孔鲋之题。然作为《孔丛子》第十一篇之《小尔雅》,实即汉世相传之旧也。其书作于汉成帝间,作者据考当为孔安国曾孙、玄孙子立、子元父子。平莽间孔氏编《孔丛子》,以其同为孔家作品,而丛入其中……。”[1](P60)

刘鸿雁在《小尔雅综论》中论及《小尔雅》的成书时代及作者,从后人征引、个别词汇语法、大量新词的补充、与《方言》比较四个方面推断,《小尔雅》成书于西汉。再从方言词汇角度做出推论,认为《小尔雅》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的楚人。

窦秀艳在《中国雅学史》中:“至于《小尔雅》的作者到底是谁,今已无从考证。但从《小尔雅》所载内容上跨先秦下迄魏晋、《汉志》著录于《尔雅》之后,晋李轨曾为之注解、魏晋唐宋学者征引不断及隋唐史志著录等情况看,《小尔雅》大约产生于秦汉间,至少不晚于西汉中期,东汉以后,不断有人增益。”[8](P6)

四、对以上几种旧说的初步检讨

对于胡朴安先生所说“《小尔雅》一书,必谓是孔鲋所著,固无的凿之证据”,不能因为今本《小尔雅》采之于《孔丛子》,就认定《小尔雅》的作者是孔鲋。再者,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孔丛子》亦非全然出自孔鲋之手。先是黄怀信认为《孔丛子》系仲渊最后编订,时间推定在西汉桓帝永康元年(167)至灵帝建宁元年(168);赵东栓、孙少华考证结论为《孔丛子》最后编修时间在魏黄初二年(221)左右,孔羡是《连丛子》下的作者及《孔丛子》全书最后的编订者;而杨军则认为《孔丛子》其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品位宜在全面审核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他认为《孔丛子》的前六卷出自孔鲋之手,第七卷为东汉延光三年(124)孔氏后裔补缀,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又《孔丛子》一书的真伪亦不可不辨,杨军的看法较为可信,他说:“《孔丛子》中孟子与子思四段对话是杜撰的。《孔丛子》一书中《杂训篇》的内容,以至《居卫篇》、《巡狩篇》、《公仪篇》、《抗志篇》所载子思的言论,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与此相联系,以《孔丛子·杂训篇》等五篇作为主要来源之一的《子思子》一书的价值也应受到怀疑。”[9](P50)

胡先生认为“即谓今之《小尔雅》确系《汉志》所称之旧本,亦嫌证据不充分。”现在已经证明,今本《小尔雅》系南宋陈骙从《孔丛子》中辑出别行,胡先生之说概非无见。

以上主要列举了现今学界关于《小尔雅》的几种代表看法,但关于《小尔雅》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均存在纰漏,胡朴安、何九盈、濮之珍、窦秀艳等人均是采取中允的看法,不偏不倚。黄怀信则依据孔子世系推断《小尔雅》的作者,个人认为,《小尔雅》托名孔鲋,其作者恐与孔氏族人没有多少关系,黄怀信所认为的《汉志》著录《小尔雅》于孝经类,《隋志》入论语类,而后摭入《孔丛子》,故断定其为孔氏族人所撰的做法有失省慎。《隋书·经籍志序》:“《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隋志》认为《尔雅》之类的著作是用来解经明义的,故收录于论语类,其目的在序言中交待的很清楚。而刘鸿雁关于方言词汇角度作出推论认为其作者是西汉时的楚人,因其只是出列数据,不知其详,但其举例《史记·陈涉世家》也可商榷,《说文》:“夥,齐谓多为夥”,而不是《史记索隐》所认为的“夥”为楚人方言,《说文》较《史记索隐》更近于《史记》问世的时代,故应更可信。黄怀信关于词汇的相关统计亦与刘鸿雁之结论有出入。他认为:“《小尔雅》所收释的词语,有40%以上可释于《三礼》,30%左右可释于《左传》,近20%可释于《诗经》中语,近10%为《尚书》中词语,”[1](P40)并说《小尔雅》是以关西及秦晋间的方言作为通语而释他地方言的。《小尔雅》收释经典之词,以通语释方言,这是每种辞书都必须做到的。至于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楚孔鲋撰”,恐是因有记载孔鲋曾做陈胜的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是“张楚”政权,故《郡斋读书志》有“楚孔鲋”之说。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有《尔雅》星野分域之说,而《小尔雅》作为第一部广雅之作,无补秦、楚之分野,若其作者为楚人,两厢恐难照应。

《二十五史补编》收有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其中之一为“不知作者例”,其引《论语·子路篇》说:“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说,如果以强不知以为知,那么必有穿凿附会之弊,对于我国目录家们,对于书无作者姓名者,往往阙之,他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治学态度,对于后人的对待疑问的妄加论断的做法甚为痛惜。所因此,在现今资料稍嫌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小尔雅》的作者的推论及考证应采取省慎的态度,以俟有更多的材料的发现,现今阙疑,不失为一种严谨的态度。

五、从《小尔雅》之《广义》、《广名》看其释义方式及特点

笔者据中华书局1998年版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小尔雅》作了相关统计,《小尔雅》大字1909字,加上小字共计2012字,收释条例373条,均与传统看法有出入。前已述及《小尔雅》所收释的词语,有40%以上可释于《三礼》,30%左右可释于《左传》,近20%可释于《诗经》中语,近10%为《尚书》中词语,故笔者选取《广义》、《广名》两篇来探讨《小尔雅》训诂术语及训诂方法的问题。

1.关于《广义》、《广名》两篇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在《小尔雅》的《广义》、《广名》两篇中,其术语主要有三个,即“谓之”、“曰”、“也”,其中在《广义》篇中,“谓之”使用5次,“曰”使用9次,“也”使用3次;在《广名》篇中,“谓之”使用13次,“曰”使用3次,“也”使用2次。

“谓之”不仅可以释义,而且还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谓之”这一训诂术语,被释的词放在后面,如“非分而得谓之幸”、“诘责以辞谓之让”。

“曰”的作用与“谓之”相似,其在《广义》、《广名》两篇中多用于释义,如“请天子命曰未可以戚先王,请诸侯命曰未可以近先君,请大夫命曰未可以从先子”。

“也”字如数字连释,则前数字之也可省,其末字释语之也不可省,若没有必系缺文。则可知“也”字除了作为释语词缀,还可以用于古籍文献的校勘,用以校补缺文。另其有“某,某1也。某2也……”等格式,则属于一字之意不足尽,或者是展转相释。

《广义》、《广名》两篇是《尔雅》原书所未有的,其中《广义》收释一些专指、较特殊的语词,多与仪礼、礼节有关;《广名》多载有关疾病、丧葬、丘墓之事。

2.编排特点:刘鸿雁在总结《小尔雅》的编排特点时,特别举例《广名》,她说:“《广名》于疾丧丘墓之事,援引最详”,这一篇对被释词的排列俨然讲述了丧葬的整个过程:从生到祈命,再到备棺、助丧之事。先总述埋柩被称之为“”,具体而言,埋柩之坑被称为“池”,挖墓穴叫做“竁”,下棺叫做“窆”,积土盖棺被称为“封”,封后的土包叫做“冢”,而冢所在的坟地叫“茔”,未成年即死去的人称之为“殇”。《广名》对于词语的分类体系统一,井然有序。

六、结语

关于《小尔雅》的源流演变,学术界多已认同,其古本、《孔丛子》本、辑本的演变脉络是清晰的。再辅以前人征引情况来看,《小尔雅》当是古小学遗书。自清儒以来,对《小尔雅》的考究渐多,关于其作者和成书时代有日趋考实的倾向。笔者认为在目前证据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不应坐实,如此,才算是严谨的学术态度。

注释:

①《孔丛子》援引《小尔雅》作为其第十一章,是为《孔丛子》本。

②南宋陈马癸又从《孔丛子》中辑录出今本《小尔雅》。

[1]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胡承珙,小尔雅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戴 震,戴震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窦秀艳,中国雅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6.

[9]杨 军,《孔丛子》考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04):49-51.

[10]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1]宋 琳,《小尔雅》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

[12]刘鸿雁,《小尔雅》综论[D].银川: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3.

[13]刘鸿雁,《小尔雅》补证[J].延安大学学报,2005(06):110-112.

[14]永 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尔雅
英文目录与摘要
国际汉学(2021年2期)2021-11-25 14:21:09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图书馆学刊(2020年2期)2020-01-08 17:20:16
《尔雅》注音献疑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商界·时尚(2016年2期)2017-05-15 21:13:52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长江丛刊(2016年36期)2017-01-10 04:55:40
汉代文献征引《尔雅》考论
东方论坛(2016年6期)2016-03-20 11:19:56
好班差班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
找娘
青春(2011年12期)2011-08-15 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