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磊
摘 要:澳门是一个微型地区,地理区位优越,其高等教育具有实现国际化的“先天”优势,然而,“后天”发展受阻。整体而言,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较低。随着香港高校、珠海大学园区及国际知名院校对生源、师资的竞争日益激烈,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准直接关系到澳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澳门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国际化的水准,实现其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澳门;发展策略
当人们论及澳门时,大脑中首先闪现的或许是旅游、博彩。东方“拉斯维加斯”之名使澳门“享誉”世界。然而,人们似乎对澳门的高等教育并不甚了解,没有一所高等院校的知名程度足以让人脱口而出。致力于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澳门,俨然已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支撑,对于澳门这个微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应然与实然分析
(一)应然分析
澳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接触世界的窗口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澳门的开放程度较高。毋庸置疑,国际化的澳门需要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的“辅佐”。国际化都市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之地,需要具备国际素养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且需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因此,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符合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彼此包容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微型社会的澳门本地生源极为有限,且出生率呈连续下降趋势,面临严峻挑战。扩大招生范围、吸纳外地及国际生源应成为澳门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单从区域环境而言,澳门要吸引优秀生源面临着激烈的周边竞争。澳门与香港隔江相望,北靠珠海。一方面,香港拥有数所世界知名大学;另一方面,数所内地知名大学分校落户珠海大学园区。显然,只有营造卓越的“国际品牌”,澳门高等教育才能具备足够竞争力,以吸纳更多优质生源。因此,国际化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除内部动因外,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外部催化因素。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还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从应然角度考量,国际化是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然分析
世界诸多国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敦促高等教育机构提高国际化程度。从澳门特区政府的2011年度施政方针中可以看出,澳门特区政府将“区域合作”作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施政方针明确指出“特区政府继续促进院校与海内外相关机构的各类合作,推动师生交流、合办课程和科研合作,尤其是粤港澳台,以及泛珠三角等地区的高教合作”[2]。鉴于澳门与邻近地区的关系更趋密切,澳门特区政府鼓励院校加强与香港、深圳、珠海及广东高等院校的区域合作。由此可见,当前澳门特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战略更倾向区域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未被置于凸显的位置。若澳门将区域合作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则澳门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及水平难以达致国际水准,更难以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脱颖而出。特区政府的宏观政策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且国际化战略有助于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的水准,因此,特区政府应致力于推动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
二、国际化表征
虽然澳门特区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并未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优先策略,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自身逻辑。澳门高等院校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以实现国际化。毕竟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且澳门高等院校具有达到国际化水平的需求及条件。以下将从“跨境教育提供”的三种形式审视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
(一)项目跨境流动
项目流动主要涉及高等院校跨境进行学术合作,通过网络提供远程教育项目,向国外机构出售或引进特许教育培训课程等[3]。在学术合作方面,澳门主要是引进非本地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就课程引进而言,澳门与国外高等院校的学术合作显著少于与内地高校的学术合作。从引进课程的层次来看,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合作集中于硕士学位课程,学士学位补充课程主要通过与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合作提供,大专毕业证书课程主要通过与华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合作提供。
远程教育属于项目流动的形式之一。澳门城市大学由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更名改制而成。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原是一所以远程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更名后,原有的远程教学课程被转入国际公开学院。国际公开学院一方面引进境外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向澳门及内地高等院校提供远程课程;另一方面向境外高等教育机构输出远程教育课程,提供教学与培训。
(二)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流入”与“流出”。人员流出包括教师到境外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学生到境外接受教育;人员流入包括非本地教师在本地高等院校任教、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非本地学生到本地接受教育。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师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大大增加。世界各国通常将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的比例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此处,人员流动将主要借助非本地学生与非本地教师的数量展示澳门高等教育师资及学生国际化程度。
1.非本地学生占学生总体比例较高,且以中国内地生为主
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国际化的传统。微型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适龄入学者“门槛人口”有限,为维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扩招非本地学生无疑是可行之径。外地学生一直是澳门注册学生的重要来源。近年,就外地生所占注册学生总数的比例而言,外地生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与本地生继续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澳门高等教育对外地学生的吸引力在降低。内地学生选择到香港及欧美国家的知名大学就读的人数不断攀升。即便如此,澳门外地生仍以内地学生为主体(见表1),如以2010-2011学年澳门注册学生为例,出生地为中国内地的学生约占外地生总数的90%。[4]
2.非本地教师是澳门师资的重要构成,本地教师稳步增长
澳门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升,非本地教师的“引进”一方面能够满足澳门师资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亦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2001-2010年,澳门高等院校引进非本地教师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间略有起伏,其中,2010-2011学年外聘教师明显减少。外聘教师基本维持在教师总数的一半,但外聘教师增速低于本地教师增速,且本地教师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澳门开始注重培养本地化的师资队伍。
据统计暨普查局的教育调查数据,2010-2011年外来教师中,中国内地的教师最多,甚至超过了澳门本地教师的数目,其次是香港的教师,外籍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5%,比例并不高(见表2)。
(三)机构跨境流动
高等教育机构跨境流动指一国教育提供者在另一国境内提供教育,主要形式包括跨境设立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等。多数国家或地区对高等教育机构跨境流动实行较为严格的管控,因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例如,中国内地只允许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在境内联合设立教育机构,不允许外方在境内单独设立教育机构。目前,澳门地区的合作办学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存在,机构合作数目较少。澳门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Macau)由原澳门东亚公开学院(Open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ast Asia)与葡萄牙国立公开大学(Portuguese Open University)联合组成,属于中外合作办校。圣若瑟大学(原澳门高等校际学院)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学与天主教澳门教区合办而成立[5], 其学位、文凭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学和圣若瑟大学联合颁发,实质上是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澳门办校的形式,亦可看作是葡萄牙天主教大学在澳门设立的分校。
三、面临的问题
(一)具备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天”优势,但“后天”发展受阻
与香港类似,澳门地理区位优越,为其开放性提供了“先天”的条件。长期的殖民历史与对外贸易活动为其埋下了多元文化之根,澳门逐步成为一个极度开放的微型社会。开放特性影响着澳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多元文化之下逐渐形成多元教育,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与条件。较之其他国家与地区,澳门高等教育具有国际化的先天优势。然而由于澳葡政府长期对高等教育的“漠视不理”,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后天发展受限。过渡时期,澳葡政府意图仿效英国将其高等教育体系植入澳门,然而葡萄牙自身高等教育开放程度及发展水平有限,使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及整体水平受到制约。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较低,区域化优势将弱化
尽管澳门各高等院校致力于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多元化提升国际化水平,然而由于澳门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起步水平较低,又在短时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压缩发展”,而澳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未同步进行,且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澳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通过上述对澳门高等教育师资及学生来源构成的分析可知,中国内地教师及学生占很大比例,因此,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从澳门特区政府2010年、2011年的施政报告中可以看出,特区政府强调澳门高等教育的区域定位,然而其较低的国际化水平势必会弱化其区域优势。内地优秀生源较少问津澳门高校的现实与香港高校“掐尖”现象便是例证。
(三)外部依赖性较强
微型社会的经济规模小、自然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有限等发展“瓶颈”,使其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因而形成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发达国家尚且需要引进国外教师,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微型国家与地区对国外师资及教育经验的需求更甚。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微型社会对外部生源及师资的依赖性更趋明显。较之其他微型国家与地区,澳门背靠中国内地,是其独特优势,内地充足的生源和师资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政府还对澳门特区给予政策扶持,如租地支持澳门大学发展横琴校区,这对于弹丸之地的澳门来讲无疑是对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支持。然而,澳门须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国际化水准,增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策略
澳门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特色,这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然而,当前澳门高等教育并未达致卓越的国际化水准,因此,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铸造区域枢纽”的整体发展策略,具体举措包括如下四点。
(一)以英语作为突破口,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
澳门社会存在“三文四语”的多语言特色,所谓“三文”是指中文、葡文、英文;“四语”是指普通话、粤语、葡语、英语。澳门回归后,葡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剧减,中文的官方地位得到确立[6],这符合澳门主权回归后改变“葡语独尊”的诉求。同时,英语在教学中的使用也逐步增多。世界范围内,英语可谓是世界性语言,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澳门高等院校倘若以中文作为主教学语言,显然难以与内地的“985”“211”高校相匹敌;若以葡语作为主教学语言,一方面与当前葡语在澳门的地位不相符,另一方面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趋势不契合。因此,澳门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准首先应增强英语在高等院校中的使用,确立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同时将中文和葡语打造为澳门高校的特色。将英语作为主教学语言可利于搭建澳门高校与世界知名高校对话的平台,促使澳门高校以世界知名高校为标杆,向国际水准看齐。
(二)彰显葡语优势,拓展其国际化的广度
众所周知,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强势语言,在学术界占据绝对的话语霸权。正如阿蒙所言,使用英语的国家或地区有助于提升其在科学界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增强该国或地区高校的吸引力[7]。从某种意义上讲,澳门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引入葡萄牙教育制度及使用葡语作为教学语言,显然不利于澳门高等教育在世界学术体系的地位,也限制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澳门各高校普遍重视英语在教学中的使用,英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然而,独特的历史使澳门具有葡语的优势。澳门可借助这一优势将葡语发展成其特色项目之一,打造东亚地区的葡语培训中心,加强与葡语国家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其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国际化水平提升,以成为葡语国家留学、进修、交流的目的地。
(三)加强高等院校的科研职能,提升科研实力
高等院校增强科研实力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及知名度。倍受关注的各世界大学排名无不将科学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8]。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皆表现突出。就澳门高等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而言,其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差距较大。这与特区政府对高校科研的资助力度及高校自身对科研职能的重视程度不无关联。加强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可以协助解决澳门社会自身的困境,毕竟只有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才真正有助于解决微型国家与地区特殊的问题[9];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知名度。提高澳门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需顾及两个层面:一是特区政府应加大在高校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通过高等教育统筹局设立科研专项经费,依据高等院校的科研表现提供科研资助;二是高等院校内部需制定相应的科研考核制度,将科研纳入教师考评、晋升体系,并设置科研奖项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此外,高等院校亦可设置专职的科研岗,聘请科研人员专职从事科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
(四)构建“澳港珠”区域高等教育联盟,以区域化助推国际化
澳门、香港与广东三地相互比邻,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发达。近年来,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研究者倡导实现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10]。然而,粤港澳要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尚存在较大的制度障碍。珠海南连澳门,东望香港,为三者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近年来,随着珠海大学园区的建成,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数所内地知名高校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纷纷在珠海设立分校区。这为珠港澳三地构建高等教育联盟提供了平台。澳门可借助高等教育区域联盟提升整体水平进而实现国际化的策略。
澳门特区政府应抓住珠港澳经济合作及珠澳联合开发横琴岛的有利时机,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推动三地构建珠港澳区域高等教育联盟。良好的声誉、低廉的学费使落户珠海的内地知名高校对澳门学生极具吸引力[11]。珠港澳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建成可以规避香港、珠海等地区的知名高校对澳门本地有限生源的抢夺。相反,通过三地高等院校的优势互补,将增强其整体优势与吸引力。澳门高校可以借助香港优质高等教育及珠海知名高校的声誉提升影响力,并在与珠、港知名高校的合作中借鉴与完善,从而提升整体水准及国际声誉。微型国家与地区存在的空间有限的瓶颈同样困扰着澳门高等院校的发展。珠港澳高等教育区域联盟的建成为澳门微型高等教育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便是一个创造性的开始。目前,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尚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三地高等教育区域联盟的真正组建需要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及珠海市政府的积极促动,同时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惟有如此,才能保障珠港澳之间形成长期定制化、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联盟。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于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公布的2001-2010年高等教育教职员及学生人数。
参考文献:
[1]吴坚. 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30.
[2]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网站. 社会文化范畴二零一一年度施政方针(高等教育部分)[EB/OL]. http://www.gaes.gov.mo/big5/contentframe.asp?content=./mc_edu_law_main.html, 2014-07-24.
[3]周满生. 从教育服务贸易到跨境教育——第二届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侧记[J].教育研究,2004(6):91.
[4]澳门统计暨普查局. 教育调查2010/2011[Z].统计暨普查局,2012:64-65.
[5]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About USJ History [EB/OL]. http://www.usj.edu.mo/en/about-usj/history, 2014-07-26.
[6]张桂菊. 澳门回归后“三文四语”教育现状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13-16.
[7]乌尔里希·阿蒙,霍叶译. 英语的霸权[J].国外社会科学,2011(4):38-40.
[8]Quacquarelli Symonds. Comparing ranking systems[EB/OL].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comparing-ranking-systems, 2014-11-20
[9]Michael Crossley, Keith Holms.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and Capacity Building in Small States [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1(3): 402-406.
[10]朱建成,王鲜萍. 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3): 69-85.
[11]马早明. 回归后的澳门高等教育: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0(2):150.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