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习明
摘 要:在学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基础上,本文从确定本市机械加工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保障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拟采取的措施等。通过改革探索,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职 机械加工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一、科学论证,广泛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迁安市的主导产业为采矿、冶炼以及机械加工,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十几家,年产值及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工业经济的五分之一。经调研论证,笔者所在职教中心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初步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确立了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方向。机械专业创办以来,始终与该地区及相关行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成立了“机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了迁水泵业、津唐等企业的相关专家和负责人员担任顾问,充分发挥生产一线行家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使机械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能切合该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间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满足个人发展和需求”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2.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机械专业部实行专业教师首席制,即专业部领导由该专业“双师型”学科带头人担任,并兼任该专业教研组长,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每学年都要召开教学计划论证会,结合社会调研,定期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3.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机械加工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机械专业充分发挥与企业紧密相连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实训与今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一体化措施;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校企结合新模式。机械加工专业与津唐球磨铸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采取 “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
三、课程体系改革保障
1.组织保障
建立该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及课程开发团队。由校长组建课改领导小组,成立由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人员在内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标准等内容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
2.经费保障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50万元,其中机械加工专业15万元,支持课程改革研究与开发,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订、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议等。该专业充分利用学校所设立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账户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将课改经费用到实处。
3.制度保障
为促进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专业制定了相应的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管理制度,将课程改革列入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交流、检查、评估制度,并发放相应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制定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统领全校课程改革工作,各专业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具体推进。
4.基地保障
专业设施的配套是保证专业课改质量的重要条件,2014年学校又投入400万元,将机械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创建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实验实训基地改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意对专业文化的建设并有机渗透德育。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整改措施
(1)进一步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工作的评价体系。
(2)进一步完善“课改”工作的培训机制、督查机制、研讨机制。
(3)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
总之,职教中心将继续立足迁安市地区进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遵循“边研究、边实验、边改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专业的课程改革,为示范校建设取得更大更丰硕的战果,培养出更多更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机械加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关于重构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1(4).
(作者单位:迁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