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2015-04-02 13:40许吉玲
职业·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中职生

许吉玲

摘 要:个人的职业适应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更不是固有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对于中职生,它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增强,所以对其研究很有意义。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和环境两个角度对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适应能力 因素分析

课 题: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以职业适应为导向的中职生信仰教育”(课题编号:B-b/2011/03/040)阶段研究成果。

职业适应概括地讲,是指个人素质与一定的职业要求的互相适应。从中职生层面上考虑,职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去积极习惯他们感受到的职业环境的过程。职业适应完全可以让中职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增强,所以研究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和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对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 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1.学校教学因素分析

(1)培养目标有偏差。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而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开设的课程多而全,重点不突出。中职生本身学习有困难,想都学好反而一门都学不好。有些中职学校因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缺乏,无法开设足够的实训课程,要么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要么就几十人共用几台实训设备,几人操作,其他人无所事事,根本无法让学生达到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目的。还有些中职学校主要以“对口单招”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的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中职生,课程全部围绕“升学”设置和开设,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

(2)专业设置有问题。专业设置应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但有些中职学校不管设施设备、师资等条件是否能达到教学要求,不经调研,跟风开设热门专业,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培养的学生也就谈不上具备职业适应能力。

(3)教材教法较落后。江苏省在2000年启动了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省编教材的建设工作,2005年发布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十多年来在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都有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生产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用教材的学科体系特征显著与生活、职业场景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职业特点,技能要求明显滞后,教学内容与当今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相符。同时,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们现有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行为,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受,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演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总体教学效果较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只是公开课上的一种热闹。

(4)教学评价不多元。不论理论还是实训课程,中职学校还是采用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评价,更缺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都缺乏多元性。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反思和提高,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发展的作用。

(5)师资队伍不匹配。据统计显示,普通高中的学生与老师比为16∶1,中职生师比平均为26∶1,有的省份生师比例甚至更高,大大超过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而且与中职生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跟不上目前的发展速度。除了数量短缺外,中职教师的质量也令人担忧。国家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但“双师型”教师也只是具备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资格证。他们并没有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缺乏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以及现场教学能力都比较薄弱。

2.学校管理因素分析

(1)管理理念不先进。中职生多为中考失败者,大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有暴力倾向,白天上课瞌睡、逃课、缺少同情心、爱心等。这样的学生容易让老师有“教育从严”思想,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班主任,在根据管理条例教育学生时,通常是“高高在上,大声训斥”,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甚至是尊严和人格。简单粗暴的教育非但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还使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一大问题,甚至造成人格缺失。

(2)文化素质教育被忽视。为培养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学生,中职校普遍存在重技能技术知识教育、忽略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中职生不断冲击,容易造成中职生价值观混乱。许多中职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错误的思想等。从表象上看,很多中职生没有礼貌,语言表达贫瘠,更缺少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了解和适应;从深层次看,很多学生人格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表现出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律性差,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不能适应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中职生年龄在16至20岁,这是身心发展关键期,也是他们“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很多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有误区,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所以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配备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且越积越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厌学、自卑、学习障碍、违纪以及择业焦虑等。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观念传统。中国家长在传统人才观念影响下,希望子女能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进企业、工厂当一个技术工人,与大多数家长的子女培养目标是不相称的。父母让子女选择上中职学校是无奈之举,对已经上了中职学校的子女更是要求甚低,很多父母只要求子女“不出事,混张毕业证书”,最好学校能包工作,对子女在学校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没什么了解和计划。

(2)家长重养轻教。中职生为中考淘汰生,而中考失利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有关系。中职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不稳定,家庭负担重,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子女,严重存在“重养轻教”现象。

(3)家长重知识轻素质。大多数中职生家长文化素质偏低,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学知识找好工作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取得非学习上的奖励不屑一顾,严重打击了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因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家长凡事依着孩子,对孩子行为习惯等养成并无太多要求。

2.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公众不认可中职教育。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而且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认识不够。而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特色不够突出,没有显现其不可替代性,结果是中职毕业生跟普高考不上大学或初中毕业直接就业的人收入差不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价值产生了质疑。

(2)企业、行业不认可中职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校企合作仍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在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是包袱、是负担的思想影响下,大多数企业还很缺乏社会责任感,回哺社会意识较弱。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企业深入参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技能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这样的职业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中职生
桥梁抗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