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策

2015-04-02 13:33侯春霞谷永红朱山川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产业成效转型升级

侯春霞 谷永红 朱山川

摘要 总结了广元市茶产业发展的新成效,分析了茶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全市创新茶业发展思路、把握发展重点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广元市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产业;转型升级;成效;重要性;对策;四川广元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331-03

Abstract New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Guangyuan City were summarized,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upgrade of tea industr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innovation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grasping key of th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angyuan City.

Key words tea industry;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chievements;importance;countermeasures;Guangyuan Sichuan

广元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名优有机富硒富锌绿茶基地,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和中国茶叶的发祥地。近年来,全市发挥禀赋优势,坚持“唱茶歌”“念茶经”“走茶路”,实现茶叶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奠定了茶叶产业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全市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正视发展成效,深化转型认识,创新发展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抢占名优有机富硒富锌绿茶、黄茶发展的先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中国西部重要茶都,争做四川千亿茶产业排头兵已刻不容缓。

1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茶产业成效显著

1.1 树立了茶产业发展新理念

扶持培养一批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业主、大户服务茶区,茶叶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大力推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和产品精深开发体系。随着茶叶产业链的延伸,茶叶文化、品牌与茶叶产业互促共赢。贯彻落实提升绿茶,突破发展黄茶理念。全面梳理生态、有机、精品、高端等现代茶业发展理念。

1.2 提高了茶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近10余年来,引进和筛选了中黄一号、中黄二号、龙井43、龙井长叶、名山131、福鼎太白等优良品种,集成良种良法、提质增效、绿色有机茶标准化建园技术等11项茶叶产业技术,累计应用推广面积8万hm2。建立中国首家黄茶工厂化育苗中心和省级绿茶良繁基地66.67 hm2。建立生态茶园0.39万hm2,绿色、有机茶园1.4万hm2,建设万亩亿元的现代茶业示范区8 个。引进推广名优茶中高档生产线24条,制作机械460余台套,改进提升了扁平型茶、毛峰茶制作工艺,精深加工能力达1 万t以上,全市名优茶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0%。新制定四川区域性茶叶地方标准10个,培训推广逾3.6万人次。根据当地环境条件提出适合广元茶叶生产的建园方法,包括低海拔、背风口、有水源、近公路等要点,以及选用良种、施足底肥、突出保水等栽培方法和多种经济适用的循环利用模式,并推广应用1.73万hm2。先进生产科技的应用使优质广元茶叶与先进技术得以有机融合。

1.3 奠定了茶产业发展新地位

近年来,广元茶叶在历届国际、国家级名优茶评比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个国际奖(桃园毛峰、米仓山雪芽),1个国家特等奖(七佛贡茶),10个国家一等茶奖(米仓山茶、七佛贡茶、剑门玉绿、树仙雀舌等),16个省级名茶奖。并且米仓山茶、七佛贡茶分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政府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举办名优茶评比活动,并在各大城市举办推介米仓山牌茶叶的大型活动,同时承办了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国际茶·有机·低碳茶叶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米仓山”茶业集团已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旺苍县被评为四川茶业强县培育县,青川县被列为茶叶栽培优势区域和118个茶叶发展优势重点县之一,广元市被列入名优富硒有机绿茶生产基地。随着广元茶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的提高,目前在全省及中国西部已占据重要地位。

1.4 取得了茶产业发展新效益

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标准化的茶园管理、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制作工艺,广元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生产的茶产品是优质耐泡的高香茶和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茶叶均价高于全省茶价1倍以上。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2.53万hm2,实现名优茶产量6 500 t,产值20亿元以上,茶区农民茶叶收入已占其纯收入的60%以上,米仓山富硒富锌绿茶成为“广元七绝”之一。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深度开发和茶旅游的快速发展,茶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2 提高认识,把握形势,全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1 充分认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2.1.1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茶业的重要举措。茶叶是当今世界最文明的饮料之一,位居世界三大饮品之首,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400余种,被誉为“东方饮料的皇帝”[1],黄茶被誉为“黄金茶”。加上茶叶的可加工性强,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可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带动茶叶延伸产业发展。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叶产业结构优化,增加茶叶生产各环节的科技含量,拓展茶叶生产链,不仅有利于现代茶叶产业发展,对于低碳经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2.1.2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打造名牌的根本保障。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名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只有大规模才能支撑大企业,只有大企业才能形成大品牌,只有大品牌才能占领大市场,只有大市场才能保障茶业大发展,只有大发展才能促进茶产业大跨越。米仓山茶业集团的成长历程和米仓山茶业品牌的迅速兴起,充分说明了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打造名牌的重要性。当前茶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竞争空前加剧,必须加快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叶知名品牌,努力提高茶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

2.1.3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快茶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建设和茶业企业整合,才能有效抗御市场风险,形成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打品牌和主攻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节本降耗,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再生和永续利用,以及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4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茶业既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主导产业,又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目前,全市茶园投产1.2万hm2,茶区农户人均收入近2 000元;茶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建成了一批优势茶叶产业带和有机富硒绿茶产区,提高了茶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2.2 充分认识广元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2.2.1 转型升级现实条件基本成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茶业发展规模、组织形式、品牌经营、功能拓展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实现了从零星、分散栽培到以业主、专业合作社、企业、园区为主体的规模化、标准化开发的转变,以业主、专业合作社、企业为主体,建设和带动发展面积达70%以上,产量占80%以上;生产实现了从小农生产、家庭作坊向专业化、社会化分工转变,出现了“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新组织形式;品牌实现了从县域品牌逐步向大区域名牌转变;加工实现了从手工、半手工、半机械向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转变,引进建成了加工能力较大的大宗茶清洁化自动生产线2条和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多条;市场实现从局部发展向全面拓展转变,广元茶叶已销往全国11个省、20余个大中城市;功能实现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茶业从茶生产发展到茶旅游观光、茶文化和茶深度开发,涵盖了一、二、三产业。

2.2.2 茶产业现状亟待转型升级。全市茶园面积、茶产值与纵向比,进步很快;横向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服务能力不足。全市从事茶产业管理的人员较少,重点乡镇无茶叶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机制、机修、机采、机耕和有机茶生产等技术推广不能有效落实。二是品牌不响。虽已推出米仓山茶叶和七佛贡茶品牌,但全市100余家企业中仅10余家企业整合和使用米仓山品牌,米仓山品牌虽在西部一些城市小有影响,但比起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竹叶青等国内知名品牌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米仓山茶的品牌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茶功能拓展不够。茶叶中经济价值很高的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色素、茶皂素等未被开发利用[2];结合广元市悠久的女皇、先秦、三国、红军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广元茶文化还远远不够;结合名山、名城、名关、名湖、名泉等开发茶叶生态旅游观光也远远不够。四是效益不高。由于广元市无性系良种比例和标准化管理水平较低,效益不高,远远低于雅安、乐山等地市无性系茶园逾7.5万元/hm2和西湖龙井逾15万元/hm2的效益。

2.2.3 茶产业外部环境催逼转型升级。一是国内市场对新型茶叶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叶消费将成为一种新型趋势并快速发展。同时,消费者对于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喝高档茶、喝名茶、喝好茶将成为消费者新的生活时尚。二是国外茶叶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增大。茶叶出口仍然保持着量大利微的不利局面,但随着各国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的卫生标准的实施,我国茶叶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茶产区兴起,茶产业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家“东茶西移”相关政策的支持,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云南、陕西、贵州、安徽等地一大批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加工企业建成。四是质量安全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也逐渐增加,绿茶作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保健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3]。

3 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战略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亿茶业战略目标,树立产业发展广阔视野,坚持用现代农业理念推动茶业发展,稳定发展绿茶产业,突破发展黄茶产业,着力推进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文化创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好低碳、有机、精品、高端的茶产业发展之路,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强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茶业发展新跨越。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茶叶生产面积达到3.33万hm2,其中黄茶0.2万hm2,实现名优茶产量4万t,名优茶产量占80%,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将米仓山茶和七佛贡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并逐步建成国家标准化茶叶示范区。

3.1 优化结构,提升科技化支撑水平

根据“优势优先、效益优先、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茶叶产业基础条件、生态条件、交通条件等,并逐步向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坚持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合理改造传统茶园,淘汰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品种,重点引进一批如中黄一号、中黄二号、龙井43、龙井长叶等高香型、优质丰产、抗逆性好的无性系良种,改造提升黄茶工厂化育苗中心和省级绿茶良繁基地,促进茶树品种结构的优化。坚持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技协作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形成以扁平型绿茶为主,黄茶、红茶为辅的茶类生产格局和特种茶、特色茶、饮料茶、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格局,丰富茶类产品结构。继续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升茶叶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引进培养一批茶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集中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特优新茶树品种,积极开发节本增效系列技术,尽快形成配套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重点研发适应茶业的采摘、修剪、加工等环节的新型机械,加大机制、机采、机剪、机耕等高效省力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论证和登记工作,提升完善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强强合作,以及与县区职业高中联合开设各类培训班,加快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制茶工艺大师、高级评茶师。结合新型农民工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专业化职业茶农群体培育,为茶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2 扩大基地,提升规模化开发水平

要将茶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走规模化之路,努力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茶是世界上消费量较大的饮料,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要学习借鉴各种成功经验,全国很多茶叶主产区近年来发展规模较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较高,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扩大茶园规模,重点建设15个万亩亿元现代茶业示范区,改造提升已建成的8个万亩亿元现代茶业示范区,建设2万hm2生态高效茶叶和绿色、有机茶叶基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茶场采用订单生产、股权合作等方式与品牌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打造出口示范基地,逐步扩大基地生产规模。

3.3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做大茶产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全市尚没有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真正的龙头企业,很难集中财力、物力投入产业发展,很难站在更高层面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因而在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也难以有所突破。要形成成熟的茶叶产业体系,必须摆脱低水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在合法有序、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条件下,优化配置资本与资源,组建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大企业集团,培育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中资源和优势发展茶叶产业[4]。突出扶持重点,把握扶持方向,切实落实对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标准体系建设、品牌打造、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同时,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的茶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基地、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做大做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利益连接机制,提升产业化水平。

3.4 做大品牌,提升品牌化营销水平

虽然全市产业发展还不具备将四川茶业“三分天下”的大气和内涵,但务必树立长远观念,坚定信念,长期经营打造。在品牌定位方面,应根据实际需求推进生态、文化、特色、有机、区域发展。在品牌塑造方面,应制订政策扶优扶强,制定规则协调整合。在品牌管理方面,通过茶业协会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品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品牌推介方面,推动市场营销,把握茶叶市场供需信息,加快建设茶叶批发市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茶叶电商发展,加快建设茶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4],同时,与国际茶叶经销商、大型连锁、商会合作,通过加盟、连锁、捆绑品牌等现代手段和举办茶研会、博览会、推介会、洽谈会、招商会等形式,使米仓山茶叶品牌走出深闺,走向全国。

4 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努力营造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

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营造良好氛围,共同唱好这曲兴茶戏。

4.1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精神。正视茶叶优势和差距,坚信发展信心和决心,加快推动由茶叶大市向茶业强市跨越,提升茶叶核心竞争力,促进茶农增收致富奔小康。要不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农民、帮助农民、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努力做到思想高度统一,认识切实到位、工作力度切实加大。

4.2 摆开阵势,加强领导力量

主产县区要把茶业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支持和推进茶叶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茶业各项工作细化到人,实行问责、问效,确保茶业工作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协调配合,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组织作用,做好规划、督促检查和生产技术指导等工作,发改、财政、林业、科技、水利、扶贫、以工代赈等部门要把茶业发展纳入规划,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为茶业加快发展服务。要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明确奖惩,扎实推进茶业又好又快发展。

4.3 鼓足气势,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各级财政应加大对龙头企业、大户等的财政扶持,重点支持产业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良繁基地、标准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完善项目整合机制。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水利、电力、道路、场地、冷藏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完善信贷融资机制[5]。金融部门应加快探索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茶叶信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四是完善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资本聚集和资源融合,让广大农户获利更多[6-7]。

4.4 造大声势,扩大宣传效应

广元市茶叶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效果不明显。各个部门尤其是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机制,继续开展茶叶产业发展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通过筹办本地采摘节、品鉴会,到大城市、大商场开展推介活动等形式,提高知名度,实施“信息轰炸”,把广元茶叶的品牌推广出去。通过大力宣传和推介,让广元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5 参考文献

[1] 杨亚军.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J].湖南农业科学,2011(3):111-115.

[3] 张云金.常山银毫茶品牌整合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茶叶,2014(8):14-15.

[4] 徐进.“川红工夫”宜宾茶争当川茶排头兵[J].中国茶叶,2014(8):4-6.

[5] 江治贤,李莎.广元市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08(8):20-21.

[6] 古能平,王登良,黄勇,等.浅析西林县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大众科技,2005(9):243-244.

[7] 余淑芳,胡多,余梅林,等.加快茶树改良步伐 推动茶业发展进程[J].中国茶叶,2007(5):44-45.

猜你喜欢
茶产业成效转型升级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