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与实之间纪录历史

2015-04-02 16:01陈孝宁
昭通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昭通报告文学真实性

陈孝宁

认真地读完沈洋的长篇报告文学《遥远的洛泽河》后,我非常地感动,这是我最近一些年来读到的云南省最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之一,它好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有三。

其一,非常真实地,全景式地记录了彝良所发生的这次地震灾害,以及灾害发生以后人们的表现。这样一个大事件,牵扯到这么多的人,要把它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是非常艰巨的。沈洋先生的这本书,篇幅不大,不是很厚的大部头的东西,但是写得非常的扎实,非常的全面,非常的细致,也非常的感人。我的专业是学历史的,但是我与文学有不解之缘,这些年来,我大量的阅读方向,恰恰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我经常这样想,我平常读小说是消遣,读诗歌是消闲,读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是用它来思考。因为我觉得这两种文学形式,能够加深我对生活的体验,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我常常想,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与历史有什么区别,它和纯粹的小说又有什么区别,我的肤浅的看法是,它和历史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写了事实,并且写了感情,写了心灵。司马迁的《史记》是纪实的,它也是无韵的《离骚》,也是文学的,但它更多的是写了人物的原型。而没有带进更多的人物的心灵的探索性,而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恰恰在这一点上,它不仅让人们认识了事实本身,同时它让人们认识了人的感情,人的心灵。我想这就是实和虚的关系,如果历史偏重于实,那么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就在虚与实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沈洋先生的《遥远的洛泽河》,涉及到数以百计的人物,也描写了若干个场景,它既有文学的价值,也有文献的价值。昭通的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很多灾难,我们翻开昭通古代的史籍,以往的地震,文人们也会写一点东西,但最多就是写一首诗,写几句话,非常笼统地发一点感叹,人们根本无法通过其诗篇了解当时的地震灾难是什么样的情形,但是沈洋的这本书不同,它的文献的价值在于,若干年以后,也许我们在座的人,无论年老年轻的人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以后,人们翻开他的这本书,这本书会给我们真实地再现一百年前、两百年前彝良大地震的情景,会真实地认识当地震来临的一刹那,这个时代的人,这个地方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的悲欢怎么样。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二,我觉得,沈洋先生的文笔也是非常不错的。可能是我的文学修炼不够,我总是觉得,他用散文一般的笔调,娓娓道来,写得非常的美。为什么美呢?我想到古人的一句话,情至而势盛,因为他的感情到了,他的心灵到了,他被深深地震撼了,所以,其文字像行云流水一样,写得非常的优美,尤其是9个篇章之前的题记和感慨,写得非常感人,读他的这部纪实文学,我仿佛又重新抚摸到了这一道历史的伤口,重新体验到了大地的悸痛,我觉得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这里我有两点想法,我觉得,报告文学要有两个真实性,第一是表面的真实性,第二是深层的真实性,因为一个报告文学如果只满足于讲述故事,只写了表象上看到的现象,而看不到现象后面更深刻的东西,这样的报告文学是不成功的。要给人以两个震撼,给人以事实的震撼和思想的震撼。

其三,写报告文学还要求写报告文学的人,要有良心和责任感。如果一个缺乏良心和责任感的人,虚假的、胡编乱造的、不负责任地写一些东西,那不仅是欺枉我们当代人,也是欺枉历史,所以我觉得报告文学对作家的要求,对人格的要求更高,更加严格。所以我觉得非常感谢沈洋,虽然我没有亲历地震的现场,但通过读这部报告文学,我重新认识了很多很多的人,我希望以后昭通的文学界,能够紧紧地贴近我们这个时代,贴近我们的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的文学作品。

我觉得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形式和内容都很好,很充实,内容丰富,省、市文联和作协开了个很好的头,作为昭通青年作家中的一员,沈洋也开了个很好的头。希望今后能够读到昭通作家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 吴明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昭通报告文学真实性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昨天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精准脱贫奔小康 克难攻坚谋跨越
辉煌与重生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
昭通文学的步伐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