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杰 孙国琴 朱晓清 孟 虎 于 静 王海燕
食用菌菌种活性评价指标研究概述
庞 杰1孙国琴*朱晓清 孟 虎 于 静 王海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食用菌;菌种;活性评价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食用菌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我国食用菌菌种生产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菌种活性没有明文规定,致使伪劣菌种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 2]。在菌种质量问题当中,菌种退化是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退化后的菌种菌丝生长缓慢且不易出菇。而如何确定菌种种性的退化及退化的程度至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综合评价食用菌菌种活力,提出食用菌菌种活性评价标准,规范食用菌菌种市场,可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本文综合前人对食用菌菌种活力的研究结果,总结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分析评价指标,为研究菌种活力和制定活力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食用菌菌种生产是通过菌丝体营养繁殖实现的,由于多次继代培养,菌种活力降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种性退化,表现为菌丝生长缓慢且不易出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张金霞研究员指出,菌种退化的原因既有食用菌自身遗传学因素、细胞学因素、生理学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因素[2]。在食用菌生产中,即便是采用优质食用菌品种生产,也会因继代次数、操作水平、培养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菌种不同程度的退化。而现如今,大量食用菌菌种生产尤其是栽培种生产中,所使用的菌种的母种并不是由食用菌育种单位提供,而是靠自行扩繁,其菌种退化现象更为突出。
开展菌种活性研究,对食用菌菌种活性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规范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并从中识别、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菌种生产单位,避免伪劣菌种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通过科学研究,以期统一优质食用菌菌种评价指标,建立食用菌菌种科学评价体系,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菌种活性的外部表现为菌种的封料时间和菌丝生长速度,而其本质为菌种对培养料的分解、转换和吸收的能力。评价菌种活性的指标应包含外部形态指标和内在生理活性指标两个方面。
3.1 菌种外部形态指标
菌种外部形态指标是指直观可测的食用菌菌种活性指标,在菌种生产中可以通过直观测量得到。其优点是不需要借助复杂的仪器设备。外部形态指标在固体菌种包括菌丝外观、显微形态、萌发速度和生长势、一致性等;在液体菌种包括菌球干重、菌球密度、菌球直径、萌发时间,以及回接平板后菌丝生长情况等。张丽蓉[3]研究草菇菌种的萌发速度与产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品种达到极显著水平。董玉兰[4]等分析前人对白灵菇研究结果,认为其液体菌种活性的外部形态指标主要为菌球密度、萌发时间、生长速度。王小军[5]研究金针菇液体菌种在最适培养基中以菌丝干重为菌种的质量指标。宋德龙[6]等以控制菌丝球直径和密度,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为目的进行双孢蘑菇工业化液体菌种生产。
3.2 菌种生理活性指标
菌种生理活性指标是指在菌种培养过程中的菌种生理活性强度指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才能获得。这类指标需要具备一定的试验条件,非小规模菌种生产单位所能具备。
食用菌生产所用碳源主要是一些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有机物质,菌丝体生长分泌的胞外酶将这些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质进而吸收利用。目前已将胞外酶纤维素酶和漆酶作为检验菌种活力强弱的指标之一,酶含量高的菌种是活力强、生物转化率高的丰产菌种[7]。王云灵[8]以三个鸡腿菇菌种的不同菌龄菌丝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与菌龄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多酚氧化酶与菌龄有极显著的正相关;纤维素酶和蛋白酶与菌龄有显著的负相关;而淀粉酶、漆酶和TTC-脱氢酶与菌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所以,测定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大体能判定鸡腿菇菌种的生理活性。
综上所述,食用菌菌种活性评价并非取决于单一指标。在众多指标中,不同的食用菌菌种所采用的指标并非相同,食用菌生产者、科研工作者对不同菌种所采用的评定指标应有所不同。
食用菌菌种活性评价指标较多,每种食用菌缺乏独特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急需开展研究。而我国目前菌种生产以小作坊式为主,且很多菌种生产者都是从食用菌生产岗位转行而来,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管理操作经验,生产的菌种良莠不齐。为保障菌农利益和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建议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食用菌菌种市场。
[1]王世东, 周学政. 食用菌菌种的质量检测方法[J]. 食用菌, 2003, 03: 20-21.
[2]张金霞. 食用菌的品种菌种质量及其保持Ⅱ.食用菌品种菌种(体)质量下降的因素[J]. 中国食用菌,1996,03:16-17.
[3]张丽蓉. 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4]董玉兰, 陈艳光, 李书生, 等. 白灵菇高活力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07: 82-85.
[5]王小军. 白色金针菇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相关工艺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3.
[6]宋德龙, 贠建民, 艾对元, 等. 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的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 02: 86-91.
[7]刘新锐, 宋秀高, 邱昌颖, 等.不同保藏方法对香菇菌种酶活性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 34(1):170-174.
[8]王云灵. 鸡腿菇菌种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庞杰,助理研究员,现主要从事食用菌菌种活力研究
孙国琴研究员,sgq9648@126.com
S646
A
2095-0934(2015)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