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1)推进国家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需要。①职教新使命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当前,主旋律是科学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发展重点。为此,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明确自身新使命,加快自身改革与创新,推行中、高职有效衔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②职教新任务要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内容。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快,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规模迅速增长,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急需大量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必然需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加速建设,而中高职衔接正是良好途径。③职教新内涵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就业增长成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地位;积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协调性、职业和普通教育沟通的相互性、职前和职后教育衔接的科学性,为学习型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应该把重点抓好职业教育,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将职教面向大众、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与优势充分展示,以促进人们的多样化学习多样化和追求全面化发展需求。④职教新要求要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体现。当前,我国职教发展依然相当薄弱,在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中职与高职协调性与一致性比较差,职教体系缺乏应有的魅力,这与强化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差距很大。中职和高职两种教育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得到明确,也是关系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职教科学发展的关键。为此,职业教育需要创新观念、清晰定位、打造特色、提升水平,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2)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主要表现。针对职业教育,国家的利益诉求表现为:基于就业导向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销售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中初级管理人才。针对职业教育,民众的利益诉求表现为:通过高中文化教育,孩子能够升学,学到以后就业的本领。如此,要想求得两种利益诉求的平衡,中高职衔接教育显得非常关键,也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主要表现。
(3)培养高素质管理者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推进职教体系内中职衔接沟通上高职,有助于普通管理人才技能水平提升,有助于职教中中等层面协同高等层面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助于职教结构和体系的完善,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渠道的拓宽;有助于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观点的纠正,职教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有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使多样化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进入到人力资源强国的逐步推进。
(1)课程体系不连贯。①课程内容重复。当前,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规范上国家缺乏统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各成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彼此之间沟通不够,造成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这样,既对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造成极大浪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极大消弱。②基础课程薄弱。中职学生升学进入高职院校,会遇到文化基础课学习这个障碍,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重视技能而轻视文化、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现象在中职学校广泛存在,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在思想和原则上差异较大。③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学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缺少层次内涵区别;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技能培养定位较低,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又会重复一些类似的技能训练。
(2)培养目标不对接。要想建立完善的职教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应该提前准确定位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当前,我国中、高职之间专业培养目标相互依存度不够;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中职教育培养中初级人才彼此独立,缺乏技能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衔接。中职教育在学生技能训练和就业能力培养上,轻视基础、重视专业,轻视理论、重视实践,轻视理解、重视操作,毕业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范围广、深度大的理论学习,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丰富多彩,其实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较混乱的结果,起因于中高职衔接不好、不科学,以及高职入学考试内容、方法和要求难以与中职基于职业素质和技能核心的培养目标相对应。
(3)招生制度有制约。高职入学考试作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其制度科学性是确保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点。学生在中教育阶段学习相关课程并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基础上,继续学习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以使自身技能更进一步,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
(1)实行办学一体化的中高职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复杂,各种职业学校归口管理差异大,中高职管理也有很大差异,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较多困难。这种现状,导致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上中高职各行其道,彼此无法顺利对接,中高职的衔接也受到影响。多数高职并没考虑中职情况就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这样,中职学生进入高职的学习等于是重新过一遍中职课程和技能,教育资源造成很大浪费。为此,省级政府应成立权威的、统筹协调能力较强、省级最高专业机构的管理部门,分管副省长挂帅,人力资源、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等广泛参与,归口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业务,特别是彼此的对接。
(2)中高职教育课程实行模块化。实施专业群的形式衔接,中高职教育就有了相容性和衔接性更好的接口,专业目标定位和内涵建设的互补递进空间会更大。而课程衔接是专业衔接的基础:课程目标衔接,要将实用性、操作性的中职目标和工具和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的高职目标进行有效整合;课程内容衔接,根据专业的类似性制定互相衔接课程标准,优化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切忌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但要拓宽和深化,是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教育实行递进式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有利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顺利。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分别定位: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均衡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行业一线的高技能管理人才,也就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技能管理人才,包括能把领导者意图进行具体实施的一线管理人才等。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扎实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实用、技能性初中等管理人才。
(4)规范中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基于能力核心和职业资格标准纽带,中高职教育应强化学业管理,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实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技能竞赛,促进互相认可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
(5)丰富中高职教育学生来源。中高职教育应使社会对职教的差异性需求得到满足,突破学生招收困境。当前,教育部规定了五年制、中职升高职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比例5%的计划政策;这个比例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尚有挺大差距,现实中许多地方都会突破这个比例;根据市场变化,也可以将中高职衔接招生比例5%适当放宽;中职学生如果职业技能表现特别突出,经考核或取得省级相关比赛较好名次可以报送进高职院校有关专业继续深造;这种基于职业技能竞赛评价中职学生,将技能好、成绩好的中职生保送进入高职院校升学方式深受欢迎,也符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此外,初中应届生除外的社会人员同样也可进入中高职教育体系学习和深造,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阶梯。人才素质的核心能力是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课程设置、课堂教育、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考试评价等若干重要环节予以落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师生交流感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创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协调能力,以增强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