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5-04-02 16:07朱国庆,上官纯惠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效途径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朱国庆, 上官纯惠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44300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变化,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队伍等角度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朱国庆,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官纯惠,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各大高校对此无不予以高度重视,摆在重要位置。综观当前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首要的就在于科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变化。只有针对这些变化,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思想和新方法,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新变化

1.客观环境的变化

从国际上来看,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形成了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和知识库,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同时,世界多种文化思想也相互交汇碰撞,这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一,通过网络,学生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思想理念,且精华糟粕皆在一池之内。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敌对势力也得以借机将其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更加便捷地输入到我们学生的脑海,而学生往往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对其不易辨别。其二,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信息主导地位逐渐受到挑战。新形势新环境下,学生从学校外接受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即便两脚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而不像过去仅局限于在学校接受信息为主。同时,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也更有兴趣,这是因为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外界信息往往是宽泛的、多变的、兼蓄的,听任自由选择,而学校信息却是狭窄的、恒常的、排他的,且选择性差。由此可见,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媒介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而产生的严峻挑战需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1]。

从国内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剧烈转变,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变革,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社会意识形态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过渡等等。在这样特殊的转型过渡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缺憾和不足,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特殊变化。利益矛盾、阶层纠纷、体制摩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形势更为复杂多变。这个时候,如若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和调控,人们的思想极有可能紊乱,甚至失德失范。因此,这也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教学中主客体的变化

教育的主客体之争,在教育理论界说法纷纭,学生为主体还是老师为主体或是师生皆为主体的观点各成一派,这里谈的是教学中的主客体,一般趋向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

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思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往往空有政治热情,但缺乏清晰认识。这也是由于大学生本身资历、学识等方面的局限造成的;第二,价值取向有偏差,好以自我为中心。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他们有的出现重利重物的价值取向,有的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自身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淡化;第三,参与意识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乐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希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但一旦在活动中遇挫得不到认可,便很快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心理素质极为不佳;第四,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易顾此失彼。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广泛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又往往容易分不清主次,从而顾此失彼,耽误自身的专业学习。

作为教学中的客体,高校教师在新的大环境中,也出现不少新变化。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不仅是学历学识方面,不少教师更有与世无争的大师之范,但也存在少数重名利轻学术的失德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转变,灵活开放,循循善诱,不机械限制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成效,但也不乏坚持传统僵化灌输式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能得到高水平专业进修的机会少,因此导致部分教师知识陈旧达不到与时俱进,也有少部分教师专注于自身学术深造而忽视教学的情况。

当前学生与老师的这些变化也与前述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二者共同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成效。有些变化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些变化是消极性的、阻碍性的。要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深入思考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鉴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变化,有必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进一步重视,并研究探索可行的、有效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切实提升教育实效,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乃至全面综合素质。

第一,从教育目标上看,要由理想化的人才模式向素质化的人才模式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偏重理想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目标过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以达到目标要求。二是片面强调教育的思想政治性,不注重当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科学的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可实践性。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现代化最核心的是人的现代化,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要求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三个面向”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包括良好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

第二,从教育内容上看,要由纯理论性向兼顾理论和学生实际需要转变。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环节。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体现课程特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又要体现时代性,适应学生实际需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的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党中央把新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教材进行科学规范,有力促进了教学工作。通过科学设置课程和编写高质量教材,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密切了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联系,推动大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下了坚实基础[3]。

第三,从教学方法上看,要由灌输式向多样化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滞后,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和学生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高校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因学生这个“材”施教,而是因教材这个“材”施教,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想已比较活跃、比较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缺乏吸引力,也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只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自然难有实效[4]。相反,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这种方式,教师从单方面居高临下的主导,转变为更多作为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并注重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有助于促进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在这个过程中,为做好研究而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共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等,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目标,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高[5]。

第四,从教育力量上看,要由单一化向全员化、整体化方向转变。其一,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教师一手包揽的旧观念,树立“大政工”的新观念。要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和各项活动中,全员参与思政教育。要变学校“独家经营”为学校、家庭、社会共管,构建起完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汇聚三方合力,共同抓紧抓好。其二,要健全机制,综合育人。在体制上要确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长、行政系统为主体,以专职政工干部和思政课教师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人员上要确立全员意识,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负有道德育人的责任。

第五,从运作机制上看,要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将这一要求体现和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必须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律规范体系。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目标、原则等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进行确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不因人的重视与否而随意改变,确保其沿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运行,实现依法治教。对于目前已经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不能仅仅是挂到墙上、印在册子上,而要真正转变观念、落到实处。二是必须深化法制教育,加强法制管理,把法制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用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小到学校的管理规章和学生行为规则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力促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发生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第六,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看,要由经验化向学者化转变。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社会矛盾伴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涌现,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水平的要求必然会不断提高。仅唯经验论资历来选拔骨干教师,必然导致教师队伍的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会降低。从世界范围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已表现出学科化、专业化和学者化的趋势[7]。从国内看,虽然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的研究,但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的思政骨干教师队伍在不断向学者化转变的道路上,应该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动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更要抓住时代特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性和感性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培育塑造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02-28.

[2]佘克,钟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08-11-05.

[3]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之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邓纯余.基于专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5]潘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的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

[6]赵瑞林,赵丽坤.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

[7]刘哲,罗先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效途径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