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2015-04-02 16:07陈第华
关键词:认同教育

阶层分化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 福建 福州35012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分化日益精细化,阶层间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差异。思想多样化、贫富差距扩大、自我认同危机、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抵制错误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客观看待阶层分化,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加强情感教育感化功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入耳”“入脑”“入心”,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关键词:阶层分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同

作者简介:陈第华,男,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5-04-1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更是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置于培养党接班人的高度。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也有了极大变迁。究其根源,随着改革开放往纵深推进,社会生活也日趋“开放”,社会一致性逐渐被异质性代替,多样化取代了单一性成为社会常态。大学生不仅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对其亦有颇多疑惑,这些都对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一、正视现实: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虽然经过30多年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助于推动发展的因素。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其存在也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教训显示,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非但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反而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必然带来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3]436我国的分配方式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是同时进行的,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还带来了就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就业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下岗工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就业渠道;从组织形式看,目前既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营利性组织,也有以政府和慈善组织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同时还有诸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4],这些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出现的新现象。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结构也日益开放和多元。我国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农阶级,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分化,形成了一系列新阶层①,推动着阶层细化。“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3]547阶级分化与私有制发展相伴随,它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存在条件的,当个人劳动没有剩余产品被私人占有时,就不会出现阶级分化。阶层与阶级不同,它是在一个阶级内部,因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不同而区分的不同的社会层次。在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正是同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没有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同一阶级内部就不可能在资源分配上形成不同得失集团,阶层分化就不可能出现。同一阶层有着相似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观也更加趋同,而不同阶层间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的认识和判断。阶层分化是现代社会的共相,但是一旦阶层间差距太大,尤其是阶层流动性太差,就可能撕裂社会情感,破坏社会共识,加大社会风险,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力图避免的现象。

二、问题缘来: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在阶层不断分化的社会,大学生的家境有很大差异。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受其阶层意识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差异性也更大,这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思想多样化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5]在社会结构同质性程度较高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能保持相对一致,而且主流意识形态能较好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然而,随着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和重组,不同阶层的独立意识和阶层内部的认同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阶层分化是因为不同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接纳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可见,社会阶层分化越细,思想观念越多样化。不同社会思潮从本阶层利益出发,宣扬本阶层的立场,力图为本阶层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对世界观尚未完全树立的大学生而言,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具有极大的迷惑性,极大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既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积极的思潮,也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消极的社会思潮。不能忽视那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对我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对那些在阶层分化中利益受损的大学生,诋毁和攻击更容易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误解。一些落后社会思潮借此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大学生的疑惑和些许不满,蛊惑他们,动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贫富差距扩大动摇大学生的共同理想

伴随着社会阶层分化,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②。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实现收入绝对平等,但是必须将差距限制在一定限度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也受益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然而,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其他阶层的生活境况并无明显改善。在贫富悬殊中,一些人的仇富心态开始萌发,清算先富者“第一桶金”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贫富差距并不必然产生仇富心态,仇富的诱因是穷者对富者致富手段的质疑。当然,仇富只是人们在贫富悬殊背景下的一种悲情宣泄的集中,更根本的是对整个社会机制的不满和质疑。

党和政府已经注意到贫富分化的问题,将分配政策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整为“效率和公平并重”。阶层分化所带来的穷富分化以及富人和穷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机会上的不公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理论说教。应该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实现全民共富,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为了先富可以不择手段。贫富悬殊让一些大学生陷入了对共同富裕的怀疑,动摇着他们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自我认同危机动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和平年代,爱国已不需上场杀敌,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各项建设的新局面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而其前提正是强烈的自我认同,对自己的悦纳。然而,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分化中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集中体现在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和对“出身”的不满,进而导致人格不完善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阶层分化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有了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兴趣爱好更加广泛,他们热衷追求时尚,厌恶循规蹈矩,喜欢标榜个性,而且在交往中常常有较强的自我优越感。然而正是这种自我优越感很容易伤害到家境一般的同学特别是舍友。面对富裕同学的优越感,一些学生一方面试图远离、孤立他们,另一方面却也对他们的家境产生艳羡之情。一些大学生试图通过追求高消费与富裕同学看齐,而在这过程中,渐渐淡忘了大学生的使命和职责,片面地将物质性享受视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当无法满足这种物质追求时,不少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出身”感到不满,埋怨父辈能耐不足。不少大学生并未看到“官一代”、“富一代”奋斗的艰辛,只是一味憧憬着他们所创造出的各种资本,在怨天尤人中蹉跎大学美好时光,留下的只是对现状的怨恨。自我认知尚未健全,遑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价值多元化模糊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随着阶层分化,人们与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也日渐丰富,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面不同,由此推动了价值观念多元化。应该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乐观和担当,消除了人们对新一代大学生的顾虑[7]。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也在大学生中获得了空前的宽容,“宁可在宝马里哭,不在单车后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今朝有酒今朝醉”等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谅解。一些大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物质方面在同学中领先,就可以摆脱“出身贫寒”给自己留下的烙印。为了奋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层级,他们对“不择手段的竞争”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为了自己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棋子。多元价值丰富了社会生活,但也模糊了荣辱标准。在多元价值泛滥的背景下,何为荣、何为耻,何为雅、何为俗等的标准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非不定,曲直不分。这种摇摆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极易被外界误导,从而接受错误的意识形态。

三、路径探索:阶层分化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之道

阶层分化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抵制错误”的原则,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既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又要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思想观念,坚决不能任由错误的思想蔓延。

1.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国家健康发展的保障。建党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已然成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社会阶层分化的现代社会,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人心涣散,甚至导致国家分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由于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理论,但是对于阶层分化并未系统地论述。社会阶层分化是在阶级内部的分化,阶层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予以正面回应[8]。社会分层为各种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意识形态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坚定科学的指导思想,以澄清混杂观念,为发展廓清障碍。阶层分化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弱化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冲击着大学生“自觉信仰体系”,这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他们就可能被错误思潮所蒙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不引导他们,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将无以为继。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阶层分化

社会分层并不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就是一个身份社会: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的政治身份;城乡分割造就的工人、农民身份;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的干部、群众身份和单位身份;“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9]。只是改革开放前,阶层分化并不如现在细致。虽然有分层就会有不同阶层在分配社会资源中的优劣势,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达,大学生更容易将不同阶层的发展空间进行横向对比。然而,真正危及阶层分化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一些阶层的资源分配权不满,这种心态从近来流传的对“官一代”、“权一代”、“富一代”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对“官二代”、“权二代”、“富二代”的讨论可见一斑。从主流来看,现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大多是凭借其奋斗得来的,是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同样,许多大学生难以理解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为什么他们付出了艰辛劳动,但是发展前景并未因此而改善。客观而言,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努力,有些成功了,有些却难以如愿。对于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只能经由发展来解决。政府也极其重视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正努力通过制度保障使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避免把自己就业难归咎为阶层分化不合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丧失信心。

3.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大学的精、气、神之所在。阶层分化后,大学校园文化的异质性也日益显现,大学校园中有勤俭自强的,也有奢靡堕落的;有助人为乐的,也有损人利己的;有理想高远的,也有追求物欲的。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看待同一问题时往往也持不同的态度,如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调节与自主等问题的评价往往从有利于本阶层的角度出发。这种评价的尺度潜藏着矛盾的苗头。对大学校园文化而言,一定的异质性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几个支流之间相互扞格,则势必会以文化为界,将学生划为不同的群体,对学生成长不利。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生存的空间,但前提是这些文化都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高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积极把大学生的竞争从物质方面引向学习,鼓励同学间在学习上比、赶、超。要想发挥文化教育人的功能,就应该以互动、交流、对话的方式建构文化系统,扩大校园文化的包容性。校园文化应当正视社会阶层分化的事实,通过课堂教学、社团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阶层分化有深入的了解,推动不同阶层大学生相互理解、互相关爱。

4.加强情感教育催生感恩心理

意识形态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其重心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增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爱、对社会的爱和对他人的爱,才能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只有会感恩的人才能善待他人,才会产生对祖国、社会和他人深深的爱,才能正视社会现实,不怨恨。

培育大学生感恩心理,首先要营造以平等和互尊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高等教育收费制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受高额的教育成本,一些热心人士的助学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助学必须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助学不是作秀,助学者必须尊重受助者的隐私,学校也不应过分渲染助学者的恩德而使受助者处于尴尬之境。只有在助学中真正做到平等、尊重,而不是施舍,才会激发大学生感激感恩之心,从而怀着乐观、积极心态面对生活。教师一直是学生的榜样,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必须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任何言行不一致都会产生放大效果,从而阻碍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与践行。学生教育是一个持续性和全方位的过程,但是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主性更强,更习惯质疑和反思,尤其是对意识形态,如果不找到一个立足点,极易落入他们所设定的“假、大、空”的窠臼。

注释:

①关于现阶段我国的阶层构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陆学艺等人认为,我国在原有的阶级和阶层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阶层,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等十个阶层。(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有学者从利益得失角度将现阶段我国的阶层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社会底层群体等四个阶层。(参见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雇佣工人、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官员、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资产者(包括私营企业主、有剥削行为的官员、有剥削行为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者、有剥削行为的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中间阶层(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剥削人也不被人剥削)三大阶层。(参见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而国际上一般将0.4作为贫富悬殊的警戒线。详见《国家统计局首度公布10年来基尼系数》(《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19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7]李方明.“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8]刘臻.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中国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9]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5.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认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