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报告温馨提示专家建议(2):建议每份心电图附上相应内容供受检者参考
中国远程心脏监护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
山西省医师学会心电图医师分会
[关键词]远程心电监护;窦性停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6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窦性间歇、窦性暂停),指心跳停止2.5 s以上。窦性停搏多由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也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常继发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及某些药物过量、心脏外伤和某种机械刺激(如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气管插管)。偶尔的短暂窦性停搏不一定会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不自觉;但如果停搏频繁或停搏时间过长,患者可出现头昏、晕厥甚至死亡。
临床上建议针对病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对于窦性停搏短暂且很少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心率≥50次/min者,一般无须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好转后,窦性停搏就可能改善。对窦性停搏反复发作且出现明显的心慌、眩晕和眼前黑蒙等症状者,应及时送医院急救治疗,进行心电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处理,严重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患者有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心跳加快,其激动的起搏点在心室以上的部位(如心房、房室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突然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严重者有窒息感或恐惧感,发作时间较长,还会出现血压下降,引发头晕、晕厥或心肌缺血。多数可突然自行中止发作;极少数持续几小时不终止,需要到医院治疗。发作中止后,患者随即可恢复正常。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偶有超过24 h者。发作较少者,每年发作一两次;频繁者可每天发作数次。发作时心率为140~250次/min。引起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传导系统进入先天性附加的旁路系统(肯特氏束、杰姆氏束和马海姆束),从而进入折返环;身体某种活动动作的牵拉(如举手、弯腰)促使附加的旁路打开,引起折返性传导,也有可能出现心动过速。
当心动过速发作时,可以通过简易地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就有可能中止发作。具体做法包括:① 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反射;② 做深吸气和深呼气数次至十数次;③ 将脸部浸入盛满冷水的脸盆内,屏气十余秒或数十秒。采用上述做法中止发作的有效率约15%~35%。如仍不能中止发作,必须到医院急诊治疗。一般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或三磷酸腺苷静脉注射,绝大多数患者在几分钟内便可中止发作;还可采用食管调搏技术的超速抑制法,也能立即中止发作。
如果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住院,通过心导管电生理检测探测到心内旁路,再利用射频消融术烧灼掉旁路传导,即可终身中止发作。目前,该技术的成功率已达95%以上。除行射频消融术外,还可使用药物预防心动过速频繁发作。每天服用维拉帕米或美托洛尔,能够减少发作次数,但无法根治。如能找到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前身体活动牵拉动作的规律,则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类似的动作,从而可能减少或预防其发作。心动过速频繁发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自身安全(如开汽车时或从事高空作业者,当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时,自身会失控),做好防范工作,以降低人身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8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室性早搏,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持续30 s以上的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短阵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多见。轻者出现心悸、不适;重者出现心慌、胸闷、头晕、黑蒙、晕厥,以致出现休克、血压下降和昏迷;严重者甚至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和心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危险性极高的心律失常心电表现,应予以积极救治。
室性心动过速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病)引起。症状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治疗;偶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症状不明显者,也应加强心电图定期监测,根据病情需要,每天或每周监测一次或数次心电图。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睡前避免观看刺激的影视节目;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喝咖啡和浓茶,戒烟减酒;心情保持开朗平和,避免过度刺激、激动或忧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9偶发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次数<30次/h时,称为偶发室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运动员或孕妇,也称为功能性室性早搏。在过度吸烟、酗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疲劳、情绪激动、发热、消化不良、腹胀等情况下,也可出现室性早搏。但病理性室性早搏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此外,在使用某些药物后、缺钾、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测都可能引起室性早搏。有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也有些患者早期有心慌、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心慌等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笔者曾对1 000例体格检查结果完全正常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其中33.6%出现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次数平均42.5次/24 h。笔者调查后认为:150次/24 h以下的室性早搏应属在正常范围内。有研究显示:80%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受检者有偶发室性早搏。发生在健康人群中的偶发室性早搏,由于其并不影响心室排血量,因此不需治疗,也不必停工休息,患者预后良好。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偶发室性早搏,主要是针对病因积极治疗,特别对多源性室性早搏,要及时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定期接受心电图监测,并经常自测脉搏,检查有否漏搏或停搏;一旦出现症状、漏搏或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除此之外,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生活规律,睡前避免看刺激的影视节目;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喝咖啡和浓茶,戒烟减酒;心情保持开朗平和,避免过度刺激、激动或忧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0频发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次数>30次/h时,称为频发室性早搏。在过度吸烟、酗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疲劳、情绪激动、发热、消化不良、腹胀等情况下,也可出现室性早搏。但病理性室性早搏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此外,在使用某些药物后、缺钾、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测都可能引起频发室性早搏。有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也有些患者早期有心慌、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心慌等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主要是针对病因积极治疗,特别对多源性频发室性早搏,要及时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嘱患者及时就医或住院监护治疗。严重者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应该定期接受心电图监测,并经常自测脉搏,检查有否漏搏或停搏;一旦出现症状、漏搏或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除此之外,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生活规律,睡前避免看刺激的影视节目;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是缺钾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可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如新鲜豌豆、脱脂奶粉、牛肉、香蕉、新鲜蘑菇、柑橘),少喝咖啡和浓茶,戒烟减酒;心情保持开朗平和,避免过度刺激、激动或忧郁;根据自己体质,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增强体质。
(执笔人:顾菊康王红宇)
(本文编辑:顾艳)
收稿日期:(2015-01-12)
DOI: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2.008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354(2015)02-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