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仁释礼”礼仪思想的内涵品性及当代价值*

2015-04-02 13:03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论语礼仪

袁 丽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现代服务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文化】

孔子“以仁释礼”礼仪思想的内涵品性及当代价值*

袁 丽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现代服务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孔子的礼仪思想, 体系庞大, 内容丰富, 为我国礼仪思想趋向成熟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过取舍、改造和重构, 已经转化为现代文明的精神要素, 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及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

孔子;礼仪思想;内涵品性;当代价值

“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于礼仪之中, 并且是对其所表达意义的一种深刻领悟, 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中国自古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纽带的作用。礼仪不仅仅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是礼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尚礼民族。“礼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礼”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作为人的生活样式,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是独特的。特别是周王朝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诗意的栖居”,其实是礼乐的栖居。由此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为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他不仅提倡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更是以此为终身任务,为恢复周礼四处奔波,即使屡屡碰壁,却不改初衷,“知其不可而为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原有周礼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并将自己的学说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构建了儒家“仁学” 和“礼学” 的基本体系, 使礼仪文化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代礼仪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以“仁”释“礼” ——孔子礼仪的核心思想

在先秦典籍中, 《诗经》之“中和之美” 观、《易经》之“万物交相感” 论、《春秋》之“尊王攮夷” 说等等, 莫不是与礼仪修身有关。《论语》中孔子常常引以教诲弟子尚礼重德, 足见其取镜前贤, 渊源有自。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 提出了中国伦理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仁与礼,孔子“以仁释礼”,将“礼治”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他提出“仁治”思想,把“礼治”还原为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伦理规范,他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

在孔子那里,“仁” 是道德的核心, 是理想人格, 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最高准则。“仁”既是作为一个人,一个脱离动物的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人成为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礼的标准。一个真正具有仁的意识的人,是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并且能够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以仁爱之心对待整个社会的人,这也就是礼对人的规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十五》) ,孔子在这里说的义并不是如现代人所泛指的“意义”,而且具有明确的“意”指: 这个“意”就是“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因此,我们说,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本质, “礼”只是“仁”的表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孔子对“仁”与“礼”的关系,其论述是清晰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作为“礼”的本质,既是可以放之四海,也可以与世共存的。

孔子通过以仁释礼,这就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转化成人的内在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礼”,究其实质,乃是人的尊严及其价值所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践行礼的过程,是人的自我成长及自我实现的过程,既在礼仪活动中塑造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价值首先指向自我,其次才指向社会。

孔子的礼学精神深邃而丰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礼是做事准则,体悟礼的精髓,可以提高修养、铸造品格、立足于社会。人作为一个仁者,这既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为了立身治国, 而立身治国的基础或前提则是修己, 通过“修己以敬”, 达到“安人”、进而“以安百姓”的目的, 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模式。这一思想后来又被儒家经典《大学》进一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二、克己复礼——孔子礼仪的修身之本

孔子认为, 礼仪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在个人的修养, 而个人修养的最高理想原则是“克己”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这番话, 既设定了克己复礼为仁的原则, 又指出了求仁复礼的根本方法。

对于如何“克己” , 孔子提出了“内自省” 和“外克己” 的主张。自省是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论语》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参的自省修养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孔子自己也说过:“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外克己” 即后世儒家倡言的“ 慎独” , 也即今天所称的“律己” 。《中庸》中明确说:“君子慎其独,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在孔子那里, “外克己” 就是一个人在他人听不到、看不见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要注意检点自己。他教诲弟子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内外结合的“ 克己复礼” 的功夫, 才是仁人。

三、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礼仪的美学境界

孔子礼仪的思想基础之一是“中庸” , 而其美学境界是“中和” 。孔子在《中庸》中对中和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孔子从礼的角度论中和, 实际是把中和看成是一种中正、和谐、圆满的最佳境界加以追求。

在孔子看来, “中庸”于礼的最佳表现为“文质彬彬” 。孔子答林放问礼的本质时说: “大哉问, 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可见, 孔子是不大重视面面俱到的礼仪形式的。这说明, 礼的本质, 并不是礼的具体操作形式, 而是礼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 就不符合礼的本来意义了。

孔子常常用“质” 与“文” 这对范畴来诠释礼的本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朴实的方面(质) 表现得太多, 没有礼仪文采(文) 约束,就未免显得粗野;礼仪文采方面表现得太多, 没有朴实的基础, 就未免显得虚浮。只有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即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四、知行合一 ——孔子礼仪的实践观

作为礼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孔子并不是言语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相反,他本人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礼身体力行, 无时不刻不在通过自身行为彰显礼的魅力, 堪称为礼的典范。孔子把“仁” 作为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而“躬行” 是实现人格理想的重要途径。其“仁爱”“忠恕” “ 孝悌” 的思想, 不光要求人要有同情心, 而且要求用行动来实践同情心, 即所谓知行必须统一。

据史料记载,在不同的场合下孔子的言谈态度都有所不同。例如,平时若是在乡里的话,他一定是态度恭顺温和,表现得不善言谈, 孔子认为乡里大多是长辈们, 而在长辈们面前则需要表现得恭顺一些; 相反若是宗庙、朝廷等场合, 孔子就会畅所欲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应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 务必做到态度谨慎, 这是因为往往朝廷上所谈论的事情关系到政务和礼法,更是重中之重,不能出一点差错。孔子主张不同场合所表现的的为人处世方式和态度要有所变化, 但始终要做到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服饰的穿戴和搭配方面, 孔子更是讲究。例如,孔子若是身穿黑衣,则一定要求有黑羊皮裘来搭配,相似的若是穿白衣出门就需要配鹿皮裘搭配, 而黄色衣服相应地需要搭配狐皮裘才能彰显礼法。在饮食方面孔子更是遵守礼节。例如,即使在酒宴上,就算肉食再多,孔子食用肉食的量也绝对不会超过吃饭的量, 即使酒宴上并不限制喝酒量, 他肯定也不会喝得酩酊大醉, 在日常的饮食中, 孔子更加推崇“食不言, 寝不语”的做法, 鼓励学生们在餐桌上不说话, 睡觉之前也切忌说话。

除此之外,在礼仪的实践方面,孔子十分注重一言一行,生活上一丝不苟。孔子在平时教育弟子时也常常不忘提醒他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君子耻其言, 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孔子礼仪思想中对“行” ———躬行实践的强调, 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重实践、重道德修养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对实践高于理论、实用高于玄想、务实不尚空言等民族性格的养成, 起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仁”释“礼”的当代价值

孔子阐发的以“仁”释“礼”的礼仪观,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

伴随经济的腾飞, 社会人际关系状况日益紧张尖锐, 这就启示我们通过孔子礼仪文化的宣传教育调节人际关系, 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方面,宏观上政府可以集思广益, 结合古代以及国际上现今的礼仪规范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礼仪制度。另一方面, 需要发挥民族文化的力量制定公众在生活、学习中行为方式的准则。人与人之间除了要具备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还应该通过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展现内在的道德情怀。这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行为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学习和了解现代礼仪,比如商务礼仪、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等,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和交往法则。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孔子的传统礼仪文化不是简单地学习其具体仪式,而是学习其以“仁”释“礼”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外在的礼仪行为是内在德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够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三,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学习孔子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稳定家庭秩序、维系家庭和谐、解决家庭纠纷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这需要在借鉴传统家庭道德和家庭礼仪的基础上,重建现代血缘亲情关系,解决现代家庭中出现的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现代家庭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只有靠每一个人的积极维护才能够实现。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在内心世界坚守礼仪道德准则,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只有坚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才能够形成互敬互爱、文明礼貌的和谐社会氛围。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和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 做到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1]高飞卫.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 6) .

[2]杨新宾,黄朴民. 孟子礼论的内在理路[J]. 理论学刊,2013,( 3) .

[3]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5) .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彭国翔.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9,6(1):1-27.

[责任编辑 王爱萍]

Connotation of Confucius's Ritual Thought of "Explaining Etiquettes with Benevolenc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uan Li

(Shaanxi Busimess College,Xi’an,710119)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is rooted in ancient production and ways of life, and Confucius added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ity" and "righteousness" into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turning the externally mandatory rite into internally conscious belief in morality. Confucius's thought of etiquette, with huge systems and rich contents, has laid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inese thought of rite to become mature and unique worldwide. After being selected, rehabilitated and reconstructed, it has already turned into the spiritual ele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with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oday's society in terms of morality and spiritual belief, daily behavioral norms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mily and social orders.

Confucius, ritual thought, connot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2015—05—18

袁丽(1979— ),女,陕西省南郑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现代服务与管理系副教授。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师资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编号:SGH140854);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3-2014年度重点课题“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礼仪类课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13G-04-A06)阶段性研究成果。

G222.2

A

1008-4649(2015)03-0077-03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论语礼仪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如何读懂《论语》?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纠缠
《论语·为政第二》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