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莹, 田文欣,瞿诗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人事处,陕西 西安 710068)
【远程教育】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微课程设计初探*
刘 莹1, 田文欣2,瞿诗瑜3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人事处,陕西 西安 710068)
本文从微课程和移动学习平台的概念入手,对目前微课程和移动学习平台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微课程的必要性;根据目前学习者对于学习逐渐趋于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归纳并提出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微课程设计策略,使学习者增强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移动学习平台;微课程;
在国外,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
微课程最早始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McGrew 教授提出60 秒课程,他将60 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 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2]。Kee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因而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与近年国内相近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微课程的主体是核心知识点,学习目标更加小而明确,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趣的学习体验。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4]。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微课程由一系列小容量的学习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专门探讨某一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主题。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程度和进度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通过若干微课程的学习掌握某项技能或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简言之,微课程就是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划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微小的专题进行知识重组和编排。微课程的开设以学习者及社会需要为依据,以服务并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标准,因此微课程在时间和地点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内容微小、独立、针对性强,更适用于成人学习及非正式学习。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而移动学习平台是面向教师和学习者的一个便捷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移动学习平台是提供一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创新学习方式。在服务器端,教师可以进行课程管理和学习内容管理,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上传、修改、删除等;在客户端,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手机学习者通过安装学习客户端工具,连接到学习平台,可方便快捷地进行视频浏览、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在线测试等,进行移动终端交互学习。
与传统的PC网络学习不同,移动学习平台具有接收推送信息的特性,使得移动学习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特性。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提出了问题,传统网络环境下,关闭浏览器后就很难得到响应。而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即使用户退出学习软件,也可以接收到答案的短信,从而使得学习的交互特性得到充分显现。并且教师和学习者在移动平台上的长时间待机,这也是传统PC所无法比拟的。
移动学习平台一般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用户身份认证: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员等多种角色的身份注册、认证、权限管理等;第二:服务器端:教师对课程体系、课程权限、学习资源等管理;第三:客户端:学习者在线学习、在线交流等。
微课程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可视化处理,受到了学习者普遍的欢迎。在移动学习平台下开发微课程尤其必要。
1.微课程提供多种学习环境,实现按需选择,适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者要拿出整段的时间进行正式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的现实困难。同时,随着智能移动通讯设备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广泛覆盖,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依托移动设备开展“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遇到问题,通过检索就可以找到相关解决问题方法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适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
2.微课程结合通信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式学习。近两年,悄然兴起的“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微课程将工作生活中的盲点、要点、笑点,教学中的重点、疑点、难点等浓缩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点播或下载。可以满足学习者片段化、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5]。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学习逐渐趋于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微课程设计也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目标明确。在移动学习平台上设计时,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易错点是微课程的选题范围。内容上针对难点突破,可以是知识、题型讲解,难点、疑点、考点的归纳等,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技能展示。
2.小模块呈现。在移动学习平台上设计时,为了适应学习者碎片化的时间,要尽量将学习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割,采取结构化、短时间、知识粒度较小、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保证一个学习内容中仅包含一个知识点,以适合短时间、短流程的片段化学习。
3.界面简单。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微课程内容的呈现界面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对屏幕呈现的信息要聚焦,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教学内容的解说应准确精练。
4.适当排序。根据杨进中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安排适当的信息序列来降低[6]。在微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对微内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达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增强学习者的兴趣。用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把文字、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信息统一,把静态的问题和枯燥的资料糅合在三维空间之中,形成动态画面给学习者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弥补了教师单一讲述的不足。
2.增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习者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要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或自己的需求,自主上网查找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或复习,完成作业。
3.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1] 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 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 :100-101.
[2] McGrew, L.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 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 1993(7): 543- 544.
[3] 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 A1-A13.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5] 张霞,郑小军. 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8):165-167.
[6] 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3):86-90.
[责任编辑 张君宽]
Study on the Micro-lecture Design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Liu Ying,Tian Wenxin,Qu Shiyu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068)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courses and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to sta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urrent curriculum and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ased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earner learning tended to personalized, networking and intelligent demands, summarized and presented based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strategies enable learners to enhance interest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provides learners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bracket.
obile learning platform; Micr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icro 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2015—07—13
1.刘莹(1982— ),女,西安市长安区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人事处科员,理学硕士,副教授。 2.田文欣(1985— ),女,西安市雁塔区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科员,理学硕士,讲师。 3、瞿诗瑜(1988—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人事处科员,工学硕士,助教。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移动学习与微课程设计研究”(SGH140848),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课题“基于移动平台的微课程设计研究”(14D-04-A03)。
G434
A
1008-4649(2015)03-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