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04-02 10:51:52叶芳曾学龙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抗战

叶芳,曾学龙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25;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200)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叶芳1,曾学龙2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25;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200)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所获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抗战的主力军是农民,这与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抗战时期的具体实际,从土地政策、根据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改造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长期的实践中,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步成熟。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建设根据地,另一方面,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团体、海内外华人华侨等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侵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斗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大团结实现的巨大成就。正如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如果不能动员农民参与抗战,所谓的人民战争就只是一句空话。

然而,农民并非从一开始就了解抗战的意义。中国地大物博,当时很多农民群众没有信息渠道,对抗日战争其实是不了解的。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几乎是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打来了的消息。由于在乡村,旧体制维护的是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农民非但没有维护这一体制的意愿,甚至情愿让战争摧毁旧体制,至于抗日战争的意义更是不感兴趣。所以,虽然民族战争应该同仇敌忾,但民众却并非万众一心。因此,必须给予农民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民解说抗战的意义,唤醒农民的抗战热情。这是一件必要而急切的事情,也是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抗战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一方面为他们讲解抗战的意义,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抗战,另一方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与反动势力进行周旋与较量,在经济上建设根据地,在政治上实践人民民主,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和接受共产党和党的政策,从而保证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成果

针对上述重点与难点,党在根据地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实践,这一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根据地经济相结合。

“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推行。“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中共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但在推行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甚至以 “三起三落”来形容它。

在华北各根据地初创时期,主客观条件都不适宜广泛推行这一双减政策,有些地区在推行过程中又出现了偏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农民有疑虑,地主有抵制,党的工作也有偏差。据太行老区15个县(8个县及全部及7个县的152个村)的统计:1944年查减时发现的12525件租佃问题中,属于此种性质 (即 “虚租”——作者注)的为7630件,占60.94%。[2]

对此,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进行调整。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进行以 “减租减息”为内容的群众发动工作。这包括召开大规模的减租减息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同时普遍建立农会以解决租佃纠纷,并且监督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等。如各地成立的 “减租会”,将 “减租减息”政策的宣传和执行落到了实处,“减租会”还负责组织生产,支援抗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双减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一方面延续了党的土地政策,另一方面则保障了经济发展与统一战线相协调。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了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抗战,必须要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两个 《施政纲领》,不仅提出了中共的政治主张,还提出经济上的三大民主政策,即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调节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执行合作互利的政策,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公平合理的累进税,调节贫富经济负担等。这两大 《纲领》不仅在各大边区得到推广,有些部分在建国后也为新中国政权所吸收。可以说,从边区成立之日起,就将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中共具体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农业手工业中试行合作经济;鼓励富农经济;发动大生产运动;以救国公粮为主要形式征收合理的农业税等。

通过多管齐下的发展经济促生产的措施,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大大好转,农民生活大大改善。据延安县柳林区四乡的调查材料,该乡1936年共有106户,其中雇农14户,贫农48户、中农44户;1943年共有125户;其中雇农1户、贫农15户、中农94户、富农15户。边区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人们的负担逐年减轻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风气也焕然一新。

贫穷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分配不公等,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发展经济的措施不能视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恰恰相反,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根本的。如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建设运动,毋宁说是一场政治动员活动,就其宣传的力度和动员的程度来说,都远远超越了单纯生产运动的范畴。正如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向都不是空谈。

2.民主政治建设。

按照毛泽东的思想,抗日与民主是相表里的。为此,根据地按照民主和统一战线的原则建立了 “三三制”政权,同时党还特别强调,要照顾中间阶级,但是仍然要充分体现农民是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毫无疑问,在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偏远山区实践民主选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做到了这一点。彭真在关于冀中抗日根据地选举的一项报告中指出,这七个县中,完全不识字的占人口总数54%以上,占全体选民的55%以上,“但这个 ‘文盲阶层’,却有86.2%的人参加了村选,84.5%的人参加了区选,80.3%的人参加了县选。”[5]之所以能够做到主要是党对农民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宣传和动员,不仅为农民积极宣传讲解 “三三制”的内容,还在选举过程中,进行逐户动员,细致地组织和宣传。对待这样一群大多数连字都不识的农民,中国共产党人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生动有趣的投票方法,如投纸团、投豆、烧洞等方法,其中红绿票法和豆选法使用比较普遍。这不仅确保了选举的顺利进行,也给中外人士留下了好印象。

就这样,经过大量的工作,农民的参政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刺激了农民的自我意识觉醒,对于农民们积极投身到抗战大潮中,成为抗战的主力军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改造边区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的改造是彻底的,不仅是经济生活上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对其社会观念的改造,这也是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卓著的成效之一。农民这个群体,在长期小农经济分散劳动的习俗下,养成了自私和狭隘的性格,政治上非常冷漠,更缺乏民族意识。以陕甘宁边区为例,由于它没有直接受到日军的攻击,农民群众对于民族大义缺乏感性认知,要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并非易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其成为为抗战输送主要人员和物资的基地。

发展农民组织。毛泽东说过:“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1]因此,各根据地都积极发展农民组织,武装农民的思想。其中,陕甘宁边区是发展最好的。在边区政府领导下,陕甘宁根据地成立了一系列农民组织,包括边区总工会、民众抗敌后援会、民众抗敌互济会,还有边区抗敌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等。这些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动员农民群众参加抗战,除此之外,还组织群众参加春耕秋收,宣传缴纳救国公粮,以及工业生产运动等等。通过认真地组织和宣传,农民群众热情高涨,按照自愿原则,绝大多数边区的农民都加入了一种组织,加入两个以上团体的人也不在少数。它不仅调动了农民的参政热情,也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对抗日动员起了重要作用。

发展文教事业。一般来说,革命根据地地处偏远山区,教育文化都极不发达。由于是战时体制,教育要为长期战争提供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以争取把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为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这一时期,根据地开展了各种普及教育,其中,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冬学”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冬学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仅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水平,还为边区输送了大批的干部。例如,1944年晋绥边区的冬学运动,“根据河曲、保德等五县八十四个冬学的统计,共培养、提拔了一百九十三个干部,其中作抗联工作的四十一个,作行政工作的二十一个,作生产工作的五十三个,作民兵工作的四十二个,作小学教员工作的三十六个。”[6]

与此同时,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以陕甘宁边区为例,从1937—1947年3月,仅仅是中央印刷厂印刷的书籍就有约三百种,其中,公开由解放社和新华书店发行的有约百万册。还有大量的报纸杂志,这些出版物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延安的文艺界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如秧歌剧 《兄妹开荒》、 《夫妻识字》;秦腔 《血泪仇》、 《保卫和平》;新歌剧 《白毛女》;小说 《李有才板话》、《吕梁英雄传》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同时也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宣传党的政策、坚定斗争意志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仅延安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勃勃生机,其他根据地的文化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也蓬勃发展。他们出版的书刊报纸,少则几十种,多则一二百种,而且发行量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册。

改造社会风气。由于农民思想较封闭,因此,改造社会观念,使农民成为有民族意识的时代新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个重点,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促进妇女解放、铲除匪患、禁烟、教育和挽救 “二流子”等。

为了促进妇女解放,党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保障妇女权益,这包括加强婚姻立法,禁止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建立健全妇女组织,提供妇女参政的机会;提高妇女文化水平、严禁缠足、鼓励妇女建立新观念、过新生活等。这时的妇女们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权利,真正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她们积极地投入到支援抗战的工作中,如1941年陕甘宁边区有自卫军22万余人,其中12%就是妇女。[7]从1937年10月至1948年2月,边区妇女共做军鞋92.8万双,捐献手套、袜子15万双。……在临战区不少妇女帮助解放军铺路、运料、埋雷管,坚壁清野,帮助公家藏运粮食、食盐,推磨碾米为军队赶制军粮等。[8]

为了彻底涤荡社会风气,红军不仅在根据地基本肃清了存在千年之久的严重匪患,同时厉行禁烟。过去有个民谣:“延安府,柳根水,十有九个洋烟鬼”,1941年毒患基本清除。此外,当时陕甘宁边区还有为数众多的所谓 “二流子”,这些人主要是整日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寻衅闹事、为害乡里的无业游民和地痞流氓,边区也对他们进行了彻底改造。

通过这样的改造,根据地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展现出一幅蓬勃向上的景象,不仅大大地支援了抗战,还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和国内外的知识分子先后来到延安这片热土。

总而言之,农民是抗战的主力军,对此,蒋介石也称抗战八年农民同胞实为抗御强寇最大之力量。[9]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极大地动员,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以培养民族意识为中心。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帝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思维的惯性阻碍了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过程充满了屈辱与无奈,抗日战争无疑是最大的催化剂,让中国人的民族气概与民族精神向现代转化。中国农民的政治麻木是千年来养成的习惯,对于当时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民来说,没有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是不可能觉醒,也不可能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使命的。

和土地革命时期以培养阶级觉悟为中心不同,这一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其民族意识。为此,中共一方面采用了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维护了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不仅让老百姓从物质上支持抗日,而且在情感上坚定了信心。这一切,使得过去松散和麻木的农民群众成为了 “中国抗战的脊骨”。①注:美国记者爱金生在 《纽约时报》发表 《中国抗战的脊骨》一文,赞扬中国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说:“占中国广大人口85%的农民,是中国抗战力量的源泉”。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31辑),1945年1月14日,第8页。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依靠的是民族大团结迸发出的强大威力,能够有效地团结和发动农民群众,是这一胜利最根本的保障之一。

第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和成熟。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回答了当时困扰许多中国人的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文章首先明确了当前党的工作重心是农村和农民,也明确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农民的教育的首要地位。同时它还指出,中国的出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国家,其中还着重阐述了建立新文化的深远意义。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由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文化,是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以,它要有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要为90%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形式要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无疑为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主基调,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成熟,这一体系也逐步成熟起来。

第三,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要广泛动员下层百姓参与抗战,必须建立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权,而这个政权必须体现出抗日与民主两大精神。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抗日民主政权的各项政策都是围绕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展开的,其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安逸、精神生活的民主与充实。抗日是全民族的事情,只有全国上下一心,并肩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三三制”政权体现了这种民主,也真正把农民纳入到社会政治结构中,使其体会到权力和义务感,自我意识觉醒,这对于全民族抗日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教育方式得体效果好。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方法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丰富它。不仅娴熟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且注重以理服人。

如前所述,根据地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有力地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党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向注意发扬民主作风,以理服人。正如邓小平曾指出,在解决某些抗日民主政权出现的情况时,即便是对待反革命也不能采取非民主和不正当的方式,否则将是危害很大的。正是这种认真细致的民主作风,让共产党获得了老百姓的坚定的信任和支持,和风细雨的方式也使根据地充满了和睦与团结的景象。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突出,方式得体,并逐步走向成熟,它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424,694.

[2]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315.

[3]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327-328.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5]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A].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249.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二)(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0.

[7]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84.

[8]昝亚贤.陕甘宁边区妇女在民族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A].齐心,张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论文选编 [C].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7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 (第31辑) [M].北京:中华书局,1990:22.

(编辑:佘小宁)

A Discussion of CC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easa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YE Fang1,ZENG Xue-long2
(1.The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Guangdong510225,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200,China)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the first complete victory that we Chinese nation achieved in resisting foreign invasion in modern history.During Anti-Japanese War,peasants are the main force,while the CC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uarantees.Starting from reality,the CCP made patient and meticulous work on land reform,economic construction on base lands,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and etc to ensure the good effec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supplied powerful support and guarantee.The CCP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s during a long period practice,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easants gradually grew mature on.

The CCP;Peasa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ti-Japanese war

F323.22

A

1671-816X(2015)08-0773-05

2015-05-13

叶芳 (1979-)女 (汉),江西萍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抗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30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