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探讨
——以连江县天竹畲寨为例

2015-06-05 14:57:17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关键词:畲族综合体共生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基于共生理论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探讨
——以连江县天竹畲寨为例

龚有坤,庄惠,范水生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文章运用共生理论对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进行思考。首先,简述了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其次,分析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共生关系,并构建了共生机制,提出理想模式是构建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的模式;最后,对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了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的基础条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对策,包括:树立共生理念,合理布局产业;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协调机制;强化共生意识,深化互惠合作;健全发展体系,开发创意产品。

共生理论;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对策

一、共生理论内涵及应用

共生(Symbiosis)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的概念,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共生理论。共生的三要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生指的就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相互排斥,而是在竞争合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发展和共同生活的关系。对于共生理论的运用,主要是对共生关系的分析,从而建立共生机制。

随着对共生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对旅游的共生研究也成为了学者的研究焦点,我国旅游学者对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王东红[2]、陈惠敏等[3]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地区旅游的各资源要素的整合开发研究;在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冲突问题上,纪金雄[4]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利益协调机制研究;面对逐渐增强的区域间旅游发展合作和竞争的趋势,张健华[5]、曾艳芳和梁海燕[6]、吴泓和顾朝林[7]、苏章全等[8]分别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闽台旅游合作机制、闽台旅游产业的区域旅游竞合、淮海经济区、滇西北旅游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上,丁艳平和李向农[9]引入共生理论对西部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了一番探讨。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是进行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地利益协调、旅游企业集聚及区域旅游竞合等方面的共生研究,对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综合体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而乡村旅游综合体正是多产业、多元化的融合,旨在通过各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达到资源和利益的共生,实现共赢,符合共生的理念。因此,本文尝试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中引入共生理论。

二、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分析

(一)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关系即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基础条件。[1]

一是共生单元之间存在质参量兼容性,使共生单元存在共同期许。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与融合体,正是由于各类共生单元的共同期许才能形成。首先它是一个利益的共生体,当地政府看好乡村旅游综合体在发展中的强大关联带动作用,希望借助它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的社会影响力;相关企业和合作组织希望把这块蛋糕做大,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形成规模效应,带来经济收益;村委会希望通过发展综合体,带动畲族村落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畲族村民将之视为增加就业机会、商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自己和后代生活的有效途径。其次,它还是一个资源的共生体,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结合,形成了畲族村落独特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畲族乡村生态景观、畲族乡村环境、畲族乡村建筑、畲族乡村文化、畲族乡村农事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这个共生体的单独共生单元,通过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能在旅游市场开拓中达到更大效益。

二是共生单元之间存在某种共生界面,使其具有某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本身就是最好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可以进行旅游客流、旅游资源配置要素、交通网络、旅游市场、信息来源等时空上的联系。

三是共生单元之间能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可以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13]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一共生界面内,利益主体间存在共同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能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首先从共生单元资源单体看,存在同质度与关联度。畲族村落旅游资源既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共同性,又有畲族村落文化的独特性。资源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互补的可能,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开发,进行资源融合打造,能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一共生界面进行融合发展,相互合作。其次,共生利益单元间也存在着关联度,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合作组织、村委会、畲族村民的有机组合,进行协同和合作,来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从以上三个条件的分析可知,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共生单元之间能构成共生关系,为促进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要建立起更稳定、互惠的共生机制。

(二)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建立

共生机制由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构成,他们共同决定着共生单元的演化方向。[1]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的建立要深化环境诱导机制、强化共生动力机制、弱化共生阻尼机制,推动共生模式的推进,促进各共生单元的合作发展,并最终形成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的模式。

1.深化环境诱导机制

外在环境的诱导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市场催化。政府在前期应提供一些支持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由政府牵头,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二是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协助本地经营业主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中后期发展中,政府则主要起协调和监督作用,可成立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管理机构,制定和健全协调机制,培育市场主体,为企业业主、村委会、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地旅游发展公司等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保障的组织保障。[4]市场催化则主要通过相关企业和合作组织的推动作用来实现,他们应尽量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在综合体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上,优先考虑雇佣当地居民,并可适当的在居民经营农家乐、开发旅游购物等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

图1 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称互惠合作共生模式

2.强化共生动力机制

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共生体,利益主体间因共同的期许和利益诉求,有着强劲共生动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共生机制,要树立起利益主体间的共生意识,形成客源、交通网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进一步共生发展,进行整体营销,共塑品牌;构建起共生互补网络,共享客源市场;优势叠加,以整体的吸引力引导游客来进行一条龙式体验,增强整体品牌实力,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进一步减低经营成本,推动共生模式的发展。[11]

3.弱化共生阻尼机制

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阻碍发展的因素,这会削弱共生机制的建立。在畲族村落发展中,大都面临着这些困境: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源整合和设计,吸引力不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发展资金来源有限;旅游开发、服务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阻碍了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因此要建立起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称互惠合作共生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综合管理机构;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协助企业融资、发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进行产业规划,建立并完善产业发展体系,结合畲族特色进行乡村旅游综合体产业开发等,通过弱化共生阻尼机制,促进共生发展。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考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指以乡村吸引物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乡村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土地集约化综合开发为手段、以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具有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地产等多功能的具有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12]

(一)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基础分析

天竹村地处福建省连江县东湖镇北部,是一个典型的畲族聚居村寨,以天竹村为主,联合邻村岩下革命老区基点村和长龙万亩茶山,以畲族村落特色为核心,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具有畲族村落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1.区位条件优越

作为距离福州最近的畲族旅游村,位于连江半小时旅游圈、福州一小时旅游圈内,东靠罗长高速,西接104国道,南连福州西绕城高速,北与丹阳镇交界,海拔110米。距连江县城13公里,车行时间约20分钟,福州绕城高速路贵安出口到天竹村约21公里,车行约30分钟,交通便捷。

2.自然资源丰富

天竹村位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6℃,气候宜人,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天竹村独特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少污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生产之农特产品天然、甘美。天竹村拥有耕地面积285亩,山地面积1500亩。枇杷350亩,蔬菜120亩,竹山上百亩,还大量种植水稻、蘑菇、枇杷、毛豆、蔬菜等农产品,养殖蜂蜜,自然资源丰富。

3.畲族特色鲜明

天竹村是畲族行政村,全村总人口303人,其中畲族人口287人。畲族文化资源丰富,畲服、畲歌、畲语、畲饰、畲居、畲情独具特色,畲族文化和畲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凝固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向世人展示了畲族文化的魅力。

4.市场发展潜力强

作为距离福州最近的畲族村,通达性好,连江县域、福州市域乃至福建省省域内游客可进入性强。邻近贵安新天地开发区,人流量大,是连接福州—连江—贵安的重要乡村旅游发展点,市场发展潜力强。从2006年开始,天竹村就开始发展畬族风情休闲旅游,2010年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开发,先后建成了连江县首个畲族村史馆,以及畲寨文化中心、畲风楼、歌寮、凤凰寨、葡萄长廊、荷花观赏池、油菜花观赏园、生态榕树公园等项目,到2014年,天竹村入选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由台湾专家和规划所进行统一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这些都为开发乡村旅游综合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地方政府支持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旅游局委托台湾相关策划单位对天竹村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进行提升发展规划方案设计,并出品 《福建乡村旅游地图》,推介包括天竹村在内的福建省乡村旅游点。福建省和福州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天竹村的乡村旅游发展给予发展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帮助等。政府对天竹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为后期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对策

1.树立共生理念,合理产业布局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思路是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为依托,畲族乡村创意文化为核心、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乡村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农业体验区、畲族文化旅游区、生态山水游憩区、休闲商业服务区四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明确开发思路后,重点进行产业布局、产业配置,以实现共生发展。这要求在开发中要树立共生理念,坚持资源共生,对旅游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包括天竹畲族原有乡村旅游资源和畲族文化资源、岩下村古民居资源以及长龙茶山资源,以实现对产业的合理布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产业配置一般划分为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和延伸产业。[14]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核心产业布置上,以畲族乡村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包括畲族村史馆、畲家博物馆、畲族古民居、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区、岩下村古民居、老畲米酒屋、畲家百草园;彩色艺术稻田、油菜花景观田、荷花池、葡萄绿廊、奇趣瓜果长廊、蔬菜园趣田、休闲水稻乐园、动物体验区。重点产业设置文化演艺产业、生态休闲产业、DIY体验产业。文化演艺产业包括畲族风情演出、畲圩一条街 (赶圩活动)、赤郎闯关 (畲族迎亲活动)、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畲族米酒节及畲族传统体育竞技节;生态休闲产业包括天竹湿地公园、大榕树公园、东湖早枇杷园、天竹水蜜桃采摘园、天竹山步道区、长龙茶山及全家总动员 (亲子游活动)。DIY体验产业包括豆腐DIY、手工cookie制作体验、手绘彩蛋DIY及陶瓷彩绘DIY。产业设置延伸为休闲商业服务产业、休闲度假产业。休闲商业服务产业包括乡村超市、仙宿客栈、畲风楼、凤凰寨农家乐和畲竹小站 (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产业包括乡村会议中心、森林度假屋、乡村骑行和休闲垂钓。

2.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协调机制

在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中,良好的共生环境能对共生关系起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共生模式向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演进。因此,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优化共生环境,为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提供更好的共生环境。一是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为共生单元提供政策平台和法律规范,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放宽土地审批限制,降低各项收费,协助本地经营业主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等,以减轻业主的负担。同时要定好合作公约,明确利益分配,从法律上规范各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保障共生关系的稳定发展。[10]二是优化基础设施,目前天竹畲寨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重要交通要点接送工具不便利、旅游发展配套设施不足、信息网络不通畅以及金融电子化程度低等问题,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因而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优化。三是建立健全共生协调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管理机构,对综合体开发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和协调利益共生单元,为企业业主、村委会、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地旅游发展公司等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保障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机构。[4]

3.强化共生意识,深化互惠合作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可持续共生发展,需要利益主体间有强烈的共生意识,坚持利益共生理念,而不是单体作战。在利益共生单元中,最基本的是畲寨村民,而共生意识最薄弱的也是畲寨村民,因而要强化村民的共生意识,让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进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管理、服务中,将自己的利益与综合体利益捆绑。再者,要强化各利益主体间的共生意识,政府、村委会、企业业主、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发展公司之间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各共生单元不能恶性竞争,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开展互惠共生合作,这能进行优势叠加。这意味着各共生单元要深化互惠合作,特别是在客源、交通网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共生发展。应该共塑 “天竹畲寨”的品牌,进行整体营销,这不仅能增强整体品牌实力,还能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通过互为宣传,构建起共生互补网络,共享客源市场,能以整体的吸引力引导游客来天竹畲寨进行一条龙式体验,进一步推动共生模式的发展。各开发主体通过共享利益和共担义务,建立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达到共有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目标。[10]

4.健全发展体系,开发创意产品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发展体系和创意的旅游产品。因此,一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方力量,健全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支撑体系。健全人才发展体系,以引进政策吸引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综合体的开发、管理中,深化天竹畲寨全民人才培力计划,培养天竹村民学习及培养农村规划知识与技术,培养经营与服务能力,培养自我管理、学习、规划等能力,村委会可在内部对全村适龄村民开展基础培训工作,并请高校专家、老师、研究生来给不同水平的进步村民进行阶段性培训;健全畲族村落金融服务体系,畅通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融资渠道,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体系;健全畲族村落培训服务体系,为各利益共生单元按照不同能力、水平、素质进行培训,促进共生体的融合发展。二是创新产业模式,开发创意产品。在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中,要做强休闲农业产业,打造四季畲园,联合打造天竹畲寨四季的观光景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色彩,设置春季油菜花景观田、紫藤之恋藤架,金黄色、紫色、红色、白色点缀;夏季荷花池、葡萄绿廊、奇趣瓜果长廊,粉红色、白色、紫色、绿色、橘红色点缀;秋季彩色艺术稻田、秋枫景观长廊、蝴蝶兰园,黄色、绿色、橘红色、紫色点缀;冬季向日葵、腊梅,黄色、绿色、白色点缀。打造蔬菜园趣田,开展蔬菜栽种、蔬菜采摘、市民菜园认养;休闲水稻乐园,稻田耕田、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稻田养鱼、抓鱼等体验活动;动物体验区,动物喂养,动物赛跑活动。并开展其他的农业节庆活动,建设福建农民创业园,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产业。做优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天竹畲寨畲族文化特色,开展畲族文化旅游体验,畲族村史馆、畲家博物馆、畲族古民居游览,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畲族米酒DIY体验,畲族风情演出以及畲圩一条街 (赶圩活动)、赤郎闯关 (畲族迎亲活动)、畲族三月三 (乌饭节)、畲族米酒节、畲族传统体育竞技节等节庆活动,做活做优畲族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休闲农业和畲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开发创意产品,才能打造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核心吸引力。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弱化共生阻尼机制,促进共生体的协同发展,促进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的实现。[14]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2-105.[2]王东红.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J].焦作大学学报,2009(2):56-58.

[3]陈惠敏,鄢志武,林莉.基于共生理论的郑汴洛旅游资源整合可行性研究 [J].特区经济,2011(7):152-153.

[4]纪金雄.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2):124-130.

[5]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8-61.

[6]曾艳芳,梁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产业竞合模式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6(2):21-24.

[7]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8]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 [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1):98-103.

[9]丁艳平,李向农.基于共生理论的西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7-218.

[10]邓小艳.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 “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 [J].湖北社会科学,2010(1):73-76.

[11]黄细嘉,邹晓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13-218.

[12]何玲玲,秦川,佳峰.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N].中国旅游报,2011-04-29(11).

[13]深圳市古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乡村型创意旅游综合体[EB/OL].(2011-05-23)[2015-03-05]http://www.gulandscape.com/content/?583_594_2858.html.

[14]陆军.广西东湖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研究[J].旅游经济,2012(4):137-140.

(编辑:武云侠)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She's Minority Village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As an Example of Tianzhu She's Village in Lianjiang Country

GONG You-kun,ZHUANG Hui,FAN Shui-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She's minority village by using the symbiosis theory.First of all,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urism research;Secondly,it analyzes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She's minority village,builds the symbiosis mechanism,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l model,which is to establish a symmetric mutualism integration model;At last,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rural tourism complex of Tianzhu She's minority village and analyzes the bas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it.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four dimensions by setting up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proposing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optimizing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constructing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ymbiotic,deepening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completing the system of development,and developing creativity products.

Symbiosis theory;The village of She's minority;Rural tourism complex;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F590

A

1671-816X(2015)08-0830-05

2015-04-02

龚有坤 (1989-),男 (汉),福建安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范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nt666@126.com

福建省杰出青年学科资助计划项目(JA11129S);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06096S)

猜你喜欢
畲族综合体共生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3:28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04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6:16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