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净,侯杰
(1.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300387;2.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天津300071)
基督宗教媒体、团体与近代中国环境研究
——以《益世报》和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李净1,侯杰2
(1.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300387;2.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天津300071)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因秉持“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理念精神,将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引人关注。它不仅通过组建社会团体,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活动,革除社会陋习,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而且还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既消除自然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又从不同的面向提升了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层次。为此,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借助天主教媒体《益世报》反复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采取多种方式,用新的道德、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来塑造青年,推动从改造人格到改良社会的历史进程,革除社会陋习,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服务了社会、造福了人群。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益世报》;环境;近代中国
近些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格外关注环境问题。实际上,人类的生存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缺一不可。然而,从目前海内外学术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自然环境者越来越多,关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者寥寥,探讨基督宗教与社会、人文环境关系者更是凤毛麟角。
实际上,早在近代中国社会,为了改善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天津基督教青年会①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基督新教社会团体之一。1844年,乔治·威廉斯在英国创办,旨在改变不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对青年人的严重污染,所以在青年中大力开展宗教和道德宣传、教育,以“追求基督教道德精神,避免城市青年的堕落”为首要目标。1895年,基督教青年会在天津创办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后在中国各地发展迅速。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以《圣经》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会训,传播西方文明,改变中国。借助天主教媒体《益世报》②《益世报》,1915年10月1日由天主教神父雷鸣远在天津创办,“以扶植道德为改良社会之唯一宗旨”,以“益人、益国、益世”为奋斗目标。反复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采取多种方式,用新的道德、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来塑造青年,推动从改造人格到改良社会的历史进程。北洋万国改良会的创办者、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联系紧密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丁义华③丁义华(Edward Waite Thwing)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的牧师,1887年起在华传教,曾执教于广州格致书院,并从事过新闻工作。1908年,奉万国改良会派遣在天津发起成立北洋万国改良会,倡行禁缠足、禁酒、禁纸烟、禁纳妾、禁嫖赌、禁浮荡等。曾经说过,“共和时代可称青年民国。青年隆盛,民国即隆盛。青年卑污,民国即卑污,则是民国与青年有密切之关系”[1]。此言揭示出青年与民国前途、未来的某种必然联系,可问题是,青年隆盛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都出现严重问题。这对《益世报》和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来说,既是极大的挑战,又同样是一种机遇。为此,《益世报》积极配合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宣传革除社会陋习、净化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兴办慈善公益,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展开社会救助,发挥报刊媒体所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使具有基督宗教背景的媒体与团体扩大其正面的社会影响力。
所谓议程设置功能,是由美国传播学者D.E.麦库姆斯、D.L.肖共同提出的理论假说。他们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总结了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查伯尔希尔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影响等情况,然后提出来的。他们明确指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并强调这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所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媒持续较长时间,通过一系列新闻报道、评论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社会效果[2]。为此,笔者拟批判地借用这一理论假说,以1915年至1923年8年间《益世报》中有关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为重点考察对象,重点解读基督宗教团体、媒体之间的互动,聚焦其谋求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治理的思想主张和社会实践,探究基督宗教媒体、团体与近代中国环境的良性互动。
鸦片、赌博、嫖娼等社会陋俗恶习在近代中国依然存在,并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日租界大烟、吗啡、赌博、军火私造、土匪,为各租界所无”。[3]客观地说,这些陋俗恶习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一日不根除,社会便不能良性发展。对此,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进行过颇为深刻的思考,并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为了达到革除社会陋俗,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目的,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积极联络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借助《益世报》等媒体展开舆论宣传。由于禁烟也是北洋万国改良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北洋万国改良会展开合作,邀请北洋万国改良会的创办者丁义华来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有关禁烟的演讲,希望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来净化社会空气,革除社会陋俗。
然而,在革除社会陋俗,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遇到官员、官府的阻扰而难以奏效。“譬如禁烟之举,在人民吸食或贩卖则为罪,而官吏之吸食或贩卖则无敢过问。又如禁毒之举,在人民赌博则为罪,而官吏之豪赌及以赌聚敛则无敢攻击。官吏既为罪恶之护符,社会即为罪恶渊薮。青年会若亦不能反对罪恶则无由改良社会。”[4]对于这样的呼吁乃至质疑,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有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
1920年代初,废娼运动在天津兴起。在废娼期成会筹备大会上,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张伯苓①张伯苓(1876-1951),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的创办人,也是著名的华人基督徒,曾担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和天津基督教自立会的会正(会长)。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8年,任考试院院长。发表演说:
以天津而论,南市一带为妓馆荟萃之区,假定以法令止之,而一转移,即到日本租界。若再取缔日租界,恐极难矣。现在若由根本上废除,宜先调查为娼之原来。如(买卖人口)大源不清,不能废娼。(矫正风俗)因风俗败坏,被人拐诱,以致堕落之女子极多,法律上宜严加取缔也。亦有被人逼迫者,大盖[概]歌妓少,下等娼妓多。现在完全废娼,实不容易,然亦不能因不容易作即不作,想要作的就作得到。现在娼妓之趋向,日见加多。吾们作废娼运动的,无论如何亦必使之减少。[5]
他不仅充分估计到废娼运动在推进过程中将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仍表示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在由宋则久①宋则久(1867-1956),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创办“直隶国货维持会”,接办工业售品所,后更名为国货售品所,举办天津国货展览会,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以教义来修身、治家、管理售品所,热心慈善公益和社会教育事业。等人参与筹备的废娼期成会16位委办中,即包括宋则久、张伯苓、王卓忱等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中的要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雍剑秋②雍剑秋(1875-1948),中国现代著名军火买办,1918年在天津从事慈善教育事业,担任江苏会馆、广仁堂、南开中学等董事、汇文中学董事长。曾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董事、会正,1935年出版《福祸之门》。在美国基督教会于旧金山举行的基督教第十届年会上出版《佛兰克雍涛》的小册子,表彰他的突出贡献。在天津废娼团体中有多项任职,并率先创办“养真社”。
为了避免青年人误入歧途,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反复向青年人宣讲:“青年人稍一不慎,误入花天酒地之乡,将来必至身败名裂,岂不惜哉。青年人最宜注意者,即打破‘财’、‘色’两关,与之战胜,然后可以立身。人当青年之际,譬如在万丈云雾之中,应自觅光明路,方得好结果。‘财’之一字最能害人,青年宜立志向,不贪财,不受不义之财。有财时,则救济同胞于危难,(作慈善事),有益于社会,其财之来也正义,其财之输也快乐。”[6]至于“色”字误人更甚,“青年稍一不慎误入迷津,势必至废时失业,以良好光阴弃之于一旦,殊为可惜。设立妓院之人,罪大恶极,其心可诛。设阱陷人,设毒饵人,其为害也,有甚于洪水猛兽者。若再表面上观之,衣服美丽,装饰新鲜,易诱人入于迷津,误认为快乐之乡。再由实际上考察,恐所为快乐者,必顿变为悲哀也”。因此,青年人要遵照曾国藩教子之方“尊长好义、轻财远色”。这才是“青年之最要”。[7]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坚决主张革除鸦片、赌博、嫖娼等社会陋俗,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培养青年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得一定的效果。
除了革除社会陋习,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之外,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也长期致力于拯救因自然环境恶化而深陷灾难之中的民众,兴办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遇上水灾、旱灾等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一方面在水灾发生后,深入灾区,调查受灾情况,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另一方面呼吁并组织举办多种多样的募捐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广泛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共同赈灾。如果是夏季,就为灾民提供防暑药物、茶水;假如是冬季,就为灾民、难民提供棉衣、热粥、住宿;为众多的失学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服务并从长远的角度筹划灾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如以工代赈等,尽可能实现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的转变。
1917年和1939年,天津遭遇两次洪水的袭击。滔滔洪水淹没天津大部分城区,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1917年水灾发生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立即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救灾。其一,该会雇大船三支,分赴南乡被水各村救济灾民,“救护多人来津,安插于东马路崇仁宫内”。[8]其二,鉴于“此次水灾之巨,为津埠百年来所未有,非群策群力不足以遍拯灾黎”[9],该会会所供社会团体、学校等机构和个人赈灾使用。其三,该会立即发起成立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等机构,向被洪水围困的灾民运送食品、药品,搭建窝铺,收容难民。10月5日,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在天津青年会成立,内设总委办、执行委办、执行总干事、卫生委办、食物、居所、衣服委办、工程委办、教育宗教委办、经济委办、公事房委办[10]等,基督教青年会及其成员为该会的实际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10月19日,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就发布通启劝募寒衣,号召各界人士将旧棉被、棉衣、棉裤以及布料、棉花等可为制棉衣、棉被之用者“移步至青年会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交会中执事[11]。为了对在津灾民进行有效的安置,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建盖之窝铺至星期一(即今日)工竣二十间,星期二工竣三十间,星期三工毕百间,至星期四可望将东区界灾民完全安插云”。[12]为此,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还制定了严格的灾民迁入手续,保证安置灾民的工作有序进行。其四,该会采取与其它赈灾机构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积极投身赈灾的各项工作。在《青年会售衣助赈》里记录了“青年会水灾赈济会定于星期一、二两日出售风衣、睡衣、领带、旅行衣以及各种物件,此项得款统归水灾赈济会为灾民购置棉衣之用云”。[13]又如,《赈济社以工代赈》则记录了“青年会赈济社前在河北种植园旁建筑窝铺二千余间,收留难民三千余人。刻间就地设立小学校一处,授以国民常识,学生约计一百余人。又设立女工厂两处,专为灾民置造棉衣,妇女佣工者约二百余人。又设纺线工厂、网工厂各一处,每处雇佣灾民约百余人。似此以工代赈,裨益于灾民,实非浅鲜”。[14]
《益世报》曾连续多期报道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行的关于救灾治河的演说,如《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15]、《秋季大会》[16]、《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续)》[17]、《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再续)》[18]等。这些演说不仅向民众讲解水灾情形、河水溃决的原因、水灾造成的损失以及如何治河、治河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而且耐心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近代以来,演讲在天津乃至中国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与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对于演讲者来讲,虽说可以随时调整演讲的内容,但是困难在于如何将自身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转换为听众容易接受的普通知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听众了解水灾的形成及其严重危害。为此,演讲者摒弃了一些艰深晦涩的词汇,转而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第一层之大石块冲使下坠。石块与石块为水所激,互相摩擦,至第二层楞角俱被磨去,遂变为大石子。大石子与大石子相磨,至第三层遂变为小石子,至第四层遂变粗沙,至第五层变为细沙,至末层入于河,遂完全变为沙泥矣。此沙泥为害最巨,随水势而流行,水所至之处即为沙所至之处。以河身言,则愈积而愈高。”[15]此外,演讲者在演讲中还运用指示性的话语唤醒听众,调动其参与赈灾活动的积极性。“然坐以待毙,不过早死迟死之分耳。是故欲言救灾必须筹一劳永逸之法,彼老弱妇女终日仰赈为活,尚属无可,如何不得不暂为敷衍。至于青年丁壮,务须设法令其独立营生或以工代赈或假以资本。此种种办法,本埠官绅已经筹及所应研究者,能否普及,能否尽善耳?”[17]类似这样的表述,完全符合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演讲的目的。
在赈灾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还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灾民的经济问题。1918年1月,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在河北种植园旁“设立女工厂两处,为灾民置造棉衣。又设纺线工厂、网工厂各一处,每处雇佣灾民百余人,似此以工代赈。”[14]在工厂中,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还对灾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于是,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水灾赈济工作也逐渐地从以“临时性安置”为特征的消极救助转变为以“教养结合”为手段的积极救助。正是由于在赈灾中的杰出表现,1918年5月,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受到了北京政府的特别奖励,由著名慈善家熊希龄和中华民国总统曹锟的弟弟曹锐亲自授奖。[19]
在近代天主教报刊媒体中,《益世报》尤其重视社会服务。作为媒体,它既是传播宗教思想、制造社会新闻的物质载体,又是引导社会潮流、改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舆论平台。因为,报刊媒体在近代社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报人们纷纷利用报刊媒体传扬自己的理念,影响读者乃至社会各阶层人士。作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名报,天主教报刊《益世报》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就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改良发声,在天津甚至中国均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它通过及时迅速地扩散有利于引导人们思想、更新人际关系的各种信息,使改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诉求成为读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以此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该报高频率地报道和反映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相关言论和活动,便是立意于此,大胆尝试,并取得一定社会效果。根据1915-1923年间《益世报》对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相关主张和活动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之梳理、分析,笔者发现,在媒体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的时候,还离不开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支撑与配合。《益世报》之所以能够将改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诉求传播开去,并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相向而行密不可分。
在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团体中,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因秉持“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①《圣经·马太福音》第7章12节。、“非以役人,乃役于人”②耶稣说:“正如人子(“人子”是耶稣对自己的谦称)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圣经·马太福音》第20章28节。的理念精神,将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提出一系列主张,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从而引人关注。它不仅通过组建社会团体、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活动,革除社会陋习,净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而且还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既消除自然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又从不同的面向提升了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层次。正是由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和《益世报》等具有宗教情怀,以改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为使命的报刊媒体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争取实现双赢和多赢。至于同一时期的由天主教徒英敛之等人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的《大公报》,因为处于后英敛之时代,所以在很多方面,远没有英敛之时代那样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仍然坚持与其合作,具体情况,有待日后评析。
[1]丁义华.论中国青年宜如何自处于今日之时会[M]//天津青年会报:第11卷第6册.天津基督教青年会,1912.
[2]Maxwell E.McCombs&Donald L.Show.“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2,36(2).
[3]欢迎法克斯开会纪(续)[N].益世报,1922-11-07,
[4]佐治.对于青年会全国大会之盼望[N].益世报,1921-04-04.
[5]同志会讨论废娼问题(续)[N].益世报,1923-06-21.
[6]青年会讲演青年危险[N].益世报,1921-08-28.
[7]青年会讲演青年危险(续)[N].益世报,1921-08-29.
[8]青年会雇船救灾[N].益世报,1917-09-30.
[9]各学校组织义勇队[N].益世报,1917-10-02.
[10]青年会赈济事务所成立[N].益世报,1917-10-05.
[11]赈济会劝募寒衣[N].益世报,1917-10-20.
[12]急赈会开董事会记[N].益世报,1917-11-19.
[13]青年会售衣助赈[N].益世报,1917-11-12.
[14]赈济社以工代赈[N].益世报,1918-01-14.
[15]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N].益世报,1917-09-24.
[16]秋季大会[N].益世报,1917-09-25.
[17]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续)[N].益世报,1917-09-25.
[18]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再续)[N].益世报,1917-09-26.
[19]青年会开纪念会[N].益世报,1918-05-07.
(责任编辑:汪小珍)
B977;G215;K258
A
1001-4225(2015)04-0030-05
2015-01-02
李净昉(1981-),女,甘肃兰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侯杰(1962-),男,天津人,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性别视野中的报刊与公共舆论研究——以现代中国女子教育为例”(52WW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