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贤德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论我国当前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於贤德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健康传播在中国呈现全媒体、跨越式的发展态势。然而,超负荷运转所产生的压力也导致了诸多问题:有些媒体走入片面追求高收视率、高发行量的误区;医学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大众传播的群众性、通俗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传播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隔靴搔痒的盲目性、危言耸听的欺骗性与以讹传讹的危害性;唯利是图的商业操作挖空心思把健康传播作为牟利工具。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健康传播的社会责任和科学属性;医疗卫生部门和大众传播媒体应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对健康传播的管理、指导;合作培养兼具医学知识和传播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效提高健康传播的质量,造福整个社会。
健康传播;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广大群众开始把珍惜生命、关心健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关切,适应这一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需要,健康传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大众传播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都以高昂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健康传播,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目前的局面:例如:央视中文国际的《中华医药》,已经成为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的精品栏目;广州出版的《家庭医生》,跟其他纸质媒体的每况愈下形成强烈反差,长期保持着高位发行量;各种各样的老年报刊都把强身健体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加以精心谋划;在央视和各省卫视节目中,仅以“健康”为中心词的栏目就有20多个,像“健康之路”、“健康有道”、“健康新天地”、“健康面对面”、“健康大财富”、“健康道”、“健康新食代”、“健康新概念”、“健康365”、“健康靠自己”、“健康物语”,等等;此外像“中华养生”、“古方养生”、“红墙国医”、“百岁灸”、“高诊无忧”、“锦衣玉食”、“生生堂”及“葛洪养生苑”等名目繁多、创意新奇的电视节目,真可谓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在互联网上,一些门户网站都用大量的信息传达着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信息;传统的报纸尤其是都市生活类报纸不甘落后,有的每周就有厚厚一迭的养生保健专版,有的每天都有几个版面刊登这类文章和广告;新型媒体如微博、微信后来居上,这个吃了要致命,那种活法能延寿,已经成为新媒体相当重要的传播内容,有人干脆把这类在保健知识传播上几乎成为首要工作的人们称为“养生党”;至于在广告传播方面,无论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络、微博微信,都是争先恐后,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滋补保健、医疗服务、特效药品、传奇神医、整形美容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具有地毯式轰炸的汹涌气势。可以这样说,当前中国的健康传播呈现出全媒体、跨越式的发展态势,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超负荷的地步。健康传播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自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它在帮助广大受众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病患跟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度的扩张、无序的管理,也确实导致问题重重。为使我国的健康传播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更好地帮助大众拥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本文对当前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决办法,就教于各位方家。
正如中国的经济由于快速发展而遇到一些事先意想不到的挑战一样,中国的健康传播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迎来了发展的高潮,由于进展的突然性、急迫性,势必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对于健康传播缺乏较为充分的理论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一哄而上,仓促上阵,也就必然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有的媒体为抢占传播先机,抱着“临阵磨刀不快也光”的心态,草率从事;有些传媒人员对于健康传播的认识缺乏科学态度,未能从人民生活和医学知识的严肃性对这一事情加以深刻的把握,而是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对群众的需要;更有不少唯利是图者利用管理的缺失,发布非法出版物和虚假广告,损害群众生命健康利益。可见,当前我国的健康传播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在管理上既缺乏深谋远虑的统筹规划,在具体实践中也未能深入把握健康传播内在规律,未能积极主动地提升传播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有益有效的服务。有鉴于此,准确认识我国当前健康传播的实际情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解决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的大事。因此。如何使当前的健康传播迅速走上正确的轨道,并且向着自觉创新发展,可以说是摆在全社会和传播界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传播的基本理念?传播工作者应该如何与医务工作者形成协调创新的合力做好这项工作?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大众传媒在帮助受众提高健康素养方面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媒体人员和医务人员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理念,但目前确实有好多人处于不甚了了的尴尬境地,这种“以己昏昏”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对于健康传播造成负面影响,乃至产生一些恶劣的后果,也就难以避免了。
第二,在当前的健康传播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健康传播的特殊性缺乏科学的把握。首先,防病治病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即使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出发,要把某种疾病的基本症状尤其是相关的防治知识,较为准确地传达给广大受众,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就拿中医来说,有关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理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代谢失常及虚实温湿等理论,用药方面的性味阴阳、君臣佐使,诊治上的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及正治反治等方法,即使是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的专门人才,这样艰深的医药知识也是在经过大量实践,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因此,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掌握跟健康相关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等专门知识,也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由于接受对象对于医药知识相对来说较为匮乏,而且不同的受众的知识水平又参差不一,差别极大,媒体通过传授医药知识来达到健康传播的目的,最多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虚饰,有时甚至会蜕变成虚张声势的忽悠。这就是说,健康传播对于防病治病知识的宣传,是停留在如何讲卫生、爱清洁这种科普宣传的层次,而专门介绍防治特定疾病的医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抉择。如果要做更深层次的介绍,又应该如何把握恰当的分寸,这无论是从健康传播的理论考量,还是从实际工作的具体内容出发,都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身体健康或是疾病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大众传媒所传播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为了增进个人和社会预防疾病的思想意识、知识积累和心理准备。但是由于这中间有很多问题都牵涉到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譬如说健康、亚健康及患病的界限应该如何区分,对于身体的这三种状态是不是普通人都能准确把握呢?媒体能不能列出一些简单明了的量化指标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体质特征?这些都是健康传播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但现在却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再次,对于病患来说,由于病情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往往会造成很多痛苦与伤害,因此,病人一般只是在求医问药或者向亲戚朋友介绍情况的时候才会诉说自己的病情,这些都是在比较私密的场合中进行的。当大众传播把病患的情况直接公诸于众,原本属于个人隐私的病情在传播过程中却被广而告之,即使得到了病人的许可,但这种做法对于病患来说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呢?作为大众传播来说,如何尽最大努力保护这些已经处于逆境的人们,这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中让嘉宾和病患直接出镜来讨论病情,是否符合人文关怀的原则,是否会对病人造成某种消极影响,是很有必要加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探讨的。
第三,医药和整形广告泛滥成灾,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广播电视节目和城市报纸中,连篇累牍的文字、声嘶力竭的吆喝,为的都是兜售药品,鼓吹整形美容,宣传“无痛人流”,有些唯利是图的奸商则千方百计利用媒体欺骗诱惑顾客,这样的商业行为已经根本背离了健康传播的本色,使它蜕变为损害人民健康的拐骗行径了。有些省市级的广播节目动用专门的频率推出所谓养生一类的节目,其实就是做医药广告,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药物,并通过托儿“现身说法”使劲吹捧这种药品的神奇功效,几乎每一种都是药到病除,然后亮出打折的“利好消息”,并不厌其烦地催促听众赶紧打电话购买,于是托儿们开始充当“榜样”的角色,购买药品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call in”进来。在打折诱惑和榜样引导双重作用的蛊惑下,一些病患开始动心,当他们加入到这种药品的购买者行列时,媒体和企业在商业利润捆绑下的协作——其实是合谋,也就成功了。至于这种药物是不是具备相应的生产、销售的资质,药物的疗效有没有保证,那就要购买者自己去碰运气了。一些层次较低的平面媒体,也把大量篇幅用在药品促销上,笔者在撰写本文时无意中看到一份报纸的《养生周刊》,它用两个对开的版面宣传所谓养生,其实这两个版面中只有《过度补钙可导致肾结石》、《种植牙能用多久?》两篇文章勉强可以纳入医疗科普宣传的范畴,其它如《银十字皮肤修复中心》、《紧急寻找脱发人士》、《除疤痕找优马》、《食疗古方专治老便秘》、《茸参胶囊补肾助阳效果好》、《电动牙刷挑战手动牙刷》都是商业广告,虽然这张所谓的《养生周刊》只有两则医药广告被明确地放在广告栏中,但却不能否认通篇都是医药广告的事实。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当前医药广告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危害。工商管理部门、大众传媒管理部门尤其是媒体本身,对此类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觉,这种违背健康传播本质特征的医药广告再也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
第四,近年来中国接二连三出现所谓养生治病的大师、神医,诸如胡万林、张悟本、李一、王林等都被一些媒体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有了这些大师、神医,各种病魔在他们面前都是小菜一碟,往往是手到病除,各神医学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好像只要大家对这些大师顶礼膜拜,国人的健康就有了保证,不要说小病小灾,甚至像癌症、艾滋病等世界医学界至今尚未攻克的顽症痼疾,在他们那里也都不在话下。这些当然都是违背科学的江湖骗子的梦呓昏话,但就是有一些人甘愿为他们抬轿子吹喇叭,其中不乏媒体人士。几年前一时闹得乌烟瘴气的重庆缙云山绍龙观住持李一,被某些人捧为当代神仙神医,这些吹捧者中就有央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和文艺节目的导演。那位导演亲自动笔为神医撰写了《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来宣传李一的“养生”神学,那位名主持不甘落后,为这本“奇书”写了这样的推荐语,说“顺着她的目光,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也许我们暂时还弄不明白,但走近,感觉也很好。”[1]一句“感觉很好”,误导了多少民众,为江湖骗子招摇撞骗的违法行为披上了一套迷彩,结果就使更多的人上当受骗。当然,这样的事情确实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央视的主持人和导演都是公众人物,推荐自己“还弄不明白”的事,就显得十分荒唐了,人们当然会把它跟主流媒体联系起来,此类行为成为健康传播中的丑陋现象,也就无法逃遁了。
此外,对于那些未经科学实验确证有健身祛病功效的锻炼和医疗的所谓“自然疗法”,大众传媒在宣传的时候必须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抱着对广大受众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是用哗众取宠的噱头去拉高收视率和发行量,更不能成为那些玩弄科学的投机分子的吹鼓手。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福建农民用“背撞墙”的方法进行健身活动的消息,结果此人底气大增,跑到台湾去传授这一健身法,结果差点被台湾的医疗管理部门告上法庭。因为这类所谓“自然疗法”,在没有通过相关管理部门严格的审查、鉴定之前,虽然在某个人身上能够产生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差异性,产生的结果也就往往千差万别。因此,大众传媒对这类尚未经过科学实验反复测试和最终鉴定的做法进行宣传,就会造成谬种流传的恶果,有可能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会使民众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误解与怀疑。这就是说,任何违背科学精神的盲目和偏见,只会对健康传播和媒体声誉带来损害。因此,在健身理念宣传、养生知识普及的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以免上江湖骗子的当,对于那些披着大师的外衣,行招摇撞骗之术的恶劣行径,大众传媒应该在健康传播中加以无情的揭露。
我国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这样才有可能尽快拨乱反正,保证今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首先需要进行正本清源的反思,彻底弄清楚是由于哪些原因影响了健康传播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那些属于主要矛盾的问题,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予以解决。
影响健康传播顺利展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背景下,人们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而自豪,强烈的成就感一方面激励着奋发工作,另一面也会滋长某种盲目性,对于社会发展的过高要求以及个人欲望的迅速膨胀,浮躁的心态也就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强壮的体魄,都希望自己能够更长寿,都盼望能够远离疾病。这样一种急于求成、苛求完美的社会心理,往往会通过受众对于传播所产生的迫切要求,使大众传媒对于健康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乃至干扰。于是,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保健方法、社会上以讹传讹的所谓大师、神医,一些性能不清、疗效不佳的药物,一些缺乏资质的整形手术,也就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媒体。这种情况在一些社会名流、商界大鳄及娱乐明星不负责任的推波助澜中也就容易形成气候,而这些人对于身体健康的强烈渴望跟他们的医疗知识、科学精神并不能成正比例,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结果,受到损害的最终还是广大群众。
其次,由于健康传播需要相当专业的医学科学和大众传播学两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在这两个方面都具备条件的“双优”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目前的传播格局中,高水平的医生和专家,往往忙于自己的专业而无暇顾及健康传播这类科普工作;同时要把深奥的医学科学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广大受众说清楚讲明白,又能使他们听得进记得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这种现象说明了大众传播与专门知识之间的深刻矛盾,尤其是当这种专门知识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的时候,大众传媒的传播热情与专门知识的科学属性所产生的复杂问题就成为传播学上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妥善解决的现实和理论课题。专业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于健康传播的支持,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显得较为薄弱。而作为媒体的从业人员,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节目的创意策划者,他们在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显得更为零碎、肤浅,尤其是我国的节目主持专业放在艺术门类招生,当美女帅哥的形体条件和字正腔圆的表达成为节目主持艺术招生的主要标准,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也就退避三舍,这就导致健康传播人才成为稀缺资源,这类传播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得到切实的保证。
再次,健康传播还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众传播包括文字表达和声音画面的表现,都需要一个生动性的要求。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希望通过栩栩如生的文字、活灵活现的表演,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激发他们对于节目的兴趣,然后再让受众理解蕴涵在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科学道理,由此实现健康传播的最终目的。但是,医学知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这种人命关天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实证性要求,往往又和传播活动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想象性特质,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由于传播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健康传播的科学性一类要求就比较容易受到忽视。这就是目前健康传播在本质性上产生模糊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成,新闻传播机构从原本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这一过程对于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实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也要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功利主义、市侩哲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对原本单纯清洁的健康传播活动造成危害,一些带有软广告性质的文章和节目虽然可以被打扮成正常的健康传播的模样,但它却在暗中兜售私货——把健康传播传授科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能力的神圣使命,偷换成药品推销的商业秀。这样做法势必会使健康传播的科学性,在万不得已的无奈中让位给商业广告的劝诱性,也就必然会损害健康传播的效果和声誉,这不但对于传播事业真诚服务社会的使命大打折扣,也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
上述这些可以说是当前健康传播之所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原因就是健康传播的主要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22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那么,我国的健康传播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指出当前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最终目的,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笔者积极寻找解决当前健康传播中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健康传播,这是做好这项工作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健康传播工作,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把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3]当然,也是指导健康传播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最根本的方法指南。
从具体问题来说,要使健康传播更好地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就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指导健康传播工作。所谓坚持科学精神,就必须深刻把握健康传播的本质特征,深刻把握健康传播和新闻传播、经济传播、文艺传播、体育传播和娱乐传播之间的差异性,只有认识特定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毛泽东明确指出:“每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2]309可见,只有从科学精神的高度认识健康传播这一矛盾的特殊性,用科学的态度从事健康传播实践,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自觉抵制权势的胁迫、金钱的诱惑和迷信的淫乱,使健康传播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健康传播的本质特征呢?美国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这样一些看法:
把健康传播定义为一个象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个体或集体的角度来理解、界定和适应健康和疾病的意义。
从本质上说,健康传播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信息以及媒体中与保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倡议相关的内容。[5]
这些观点并不是对于健康传播的最终结论,但它们却能够给人以启迪:对于健康传播应该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去发现它的本质特征,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种循环往复中找到规律性东西,这样就能使健康传播上升到一个自由自觉的境界,在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能更为有效地承担起造福人民的使命。
第二,必须高度重视健康传播的管理创新问题。对于健康传播来说,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广播电视及报刊杂志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它的政治思想倾向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担心的,倒是医务系统的主管部门怕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对于并非完全属于本职工作的传播活动,常常会有几分担心,生怕大众传播给自己惹上一些麻烦,既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也会给旁人留下不良的印象。所以不少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总是觉得健康传播是传播媒体的事情,不是自己应该参与的分内事,不愿意对这项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健康传播的专业水平和社会效果,卫生行政部门和大众传播部门应该有更多的沟通,最好能够成立类似联席会议的松散型组织,或者由两个系统的管理部门共同对相关的传播活动加以指导,可以学习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做法——在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当中选拔一批传播工作者,让他们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从事健康传播。这样就会在业务保障和管理机制上形成一种合力,必然会有效地促进健康传播的科学内容和传播形式更为完美的统一,进一步保证健康传播的质量、格调和实际效果。通过这种积极的协同创新,我国健康传播的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传播队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医学知识和传播才能的复合型人才。长远的目标是在高校开设健康传播专业,其具体做法是既可以让目前的新闻传播专业增加医学知识的课程,也可以在公共医学管理专业中开设新闻传播、节目主持艺术的课程,培养医学—传播学兼通的新型人才,为健康传播奠定人才储备的基础。对于当前已经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传播工作者来说,就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起码要对基础的预防医学方面的知识有较为扎实的掌握,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从事健康传播工作时不会捉襟见肘,而能表现出游刃有余的胜任。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与健康传播的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有相向而行的气度和行动:对于原本从事医务工作的人来说,向着新闻传播和节目主持艺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也就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这对于正在建构学习型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发展的机会;而对于原本从事传播工作的人来说,除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之外,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其难度确实可想而知,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学习科学方面知识,不管是做传播,还是强身健体,都会在实践中受益无穷。
第四,严格规范健康传播的内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把健康传播的重点放在生理卫生基础、生活方式优化和强身健体经验的传授上面,而不是用危言耸听的不实之词去刺激受众的感官,用无厘头的噱头去忽悠人,更不能在严肃的科学知识中掺进迷信愚昧的糟粕。健康传播的内容是否合适,可以把以下三点作为衡量的尺度:一是医疗、养生实践已经能够证明具有实际功效的知识和方法,这是人类从珍惜生命的人文情怀的高度出发,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宝贵经验,这些知识和方法对于保障生命免于疾患的困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二是健康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不适宜于传授那些高精尖的医学知识,它所宣传的内容应该是普通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能见效的东西。因此,健康传播既不是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与诊疗学的高头讲章的讲授,也不是江湖骗子信口开河的胡说,而只能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普及性和通俗性的内容;三是健康传播的具体内容应该适合大众传媒的运作要求,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应该精心挑选适合自身信息传输特点的相关内容,探索能够适应受众接受要求的方式进行传播。只有在努力适应受众需要、适应媒体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较好传播效果,才能服务广大受众。健康传播只有在内容选择上放弃无所不包的错误做法,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可能向着科学发展的高度升华,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1]媒体名人卷入李一行骗事件[N].广州日报,2010-08-21.
[2]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李金龙)
G206.3
A
1001-4225(2015)04-0005-06
2015-02-17
於贤德(1950-),男,浙江宁波人,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