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亿,杨方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政治与社会】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
李亿,杨方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不仅是理论与群众双向诉求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两种异质话语体系冲突的现实使然,而共产党人善于话语体系转换的传统和品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又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不仅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还具备认知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0831.0810.018.html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是指围绕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长出来的包含概念、术语、判断、规律和范畴等表达形式的话语群和思想体系。在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不仅是一项符号表征和意义阐释的工作,更是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占据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战略任务。
自“三个倡导”提出以来,如何使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社会生产实践和治理之中,实现与群众的利益交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共鸣,一言以蔽之,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实践准则成为社会研讨的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化的意图之实现,要能够自主跳出主客二分的窠臼,实现本源话语体系和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转换成为一种必然。这种话语体系的转换主要指的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按照受众的经验、认知结构、工作生活背景等因素,自主自觉转换为与之相适应的话语系统,这种话语系统既可以是学术化的、精英化的,也可以是通俗化的、草根化的;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理论掌握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具备了可能性,而“群众掌握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具备了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必然是“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和内在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掌握群众,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力量
“理论掌握群众”是理论本身的使命和内在品格。而理论要掌握群众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要展现自身的力量必须找到‘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并说服他、掌握他。没有这个环节,思想永远是思想,人们的实践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不能引向对现实世界的改变”[2]。科学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总结规律的层面,而必须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力量。
然而,理论本身并不可能自主自觉实现什么,“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是截然不同的。为了使理论能够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力量,就必须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拓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能够使用实践力量的主体。因而,理论需要掌握人民群众这一实践力量的主体,才能实现改变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不断掌握群众,把握人民这一实践力量的主体,使之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回归自我生成的本源,成为广大群众的价值自觉和价值共识。
(二)群众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民大众根本需求的集中反映和逻辑应答,它为价值多元化时代面临道德困境、伦理焦虑的人民大众指明了一条科学的康庄大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深切关注人民大众命运的精神直面当今时代的种种价值负面和悖论。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由西方传入的主要以欧美为代表的近现代价值观,改革开放前与毛泽东时代的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4]。四种价值观在我国现阶段同时并存,展开着激烈的争辩交锋,直接导致了价值领域的真空区域产生,使得“一些人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依归,出现了‘价值真空’状态;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价值多样’而导致无所适从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对平民大众的价值取向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从而出现‘价值错位’;社会的宣传舆论与平民大众的实际观念存在断裂,出现了‘价值悬置’。价值真空、价值多样、价值错位和价值悬置,综合起来,又导致了‘价值虚无’的状况”[5]。同时“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群体之间在利益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导致不同群体在利益层面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凸显出来,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6]。
面对如此多元的价值选择和复杂的利益博弈,人民大众渴求能够挖掘更多的价值共识,凝聚一种符合自身需要的价值共识,以便于实现自我和社会发展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的需求中生长发展起来,从一开始,它就以解决人民的困境、满足人民之需要为目的而“出场”,它“最大限度地涵盖了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7]。它来自于人民,并且最终将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因而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期待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经验诉求的,因此它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准则,人民群众也必然选择其作为个人或者群体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凝练、培育到践行,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一定的盲区,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形式化的泥潭。这种情形表面上看是宣传教育过程中手段单一、简单抽象等原因造成的,实质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话语系统。当这两种话语系统直接对话的时候,冲突难以避免。正是在这种深层次的冲突影响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这种冲突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埋下了现实的伏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的理论境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人们往往很难把这12个词组、24个字全部记下来,或者此时此刻记住了,到下一个时刻又忘记。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重庆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研究”课题组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群众内心期待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具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清新明快的特征,同时他们更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字的表述,而不是两个字、三个字[8]。“三个提倡”的表述尽管“内容严谨、逻辑相连,但分层表述也容易造成一些问题:首先是层面太多,各自分别表述,繁琐复杂难以记忆,达不到贯通上下、浑然一体的逻辑谨严效果”[9]。
除了在表述记忆层遭遇“失忆”状态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教育中的境遇更值得我们关注。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有部分基层干部反映:“这一体系重要但不是必要,好看但不太好用,正确但不够通俗,明确但不够具体,完备但不好操作。”他们困惑于核心价值观的“无用”“无关”“无为”[10]。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最重要的宣传教育场域——高校,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概念捆绑式”和“快餐填鸭式”宣传教育,“造成80、90后青年并没有深刻领会它们的理念精髓,导致青年人没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追求,从而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尴尬局面”[11]。对普通大众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抽象,与生活相去甚远,因此难以嵌入日常生活,只能以宣传标语式的鼓动和动员来理解,或者作为一种书面的知识来识记,很难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里的把握。
(二)异质话语系统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境遇的根源
“有些主旋律的思想宣传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受欢迎的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的弊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形象,依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12]。技术手段的单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前面所述境遇的第一层次原因,而更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人民群众话语体系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的现实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表达,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寻常的说话言辞、文赋表述有着本质的差别,它必须遵从科学理论体系的表述方式,有一套概念、原理和相互关系构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属于一种政治话语、理论话语,遵从科学、理性和政治逻辑。而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往往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特征,随意性比较大,不受规则的束缚和限制,只要能够表述清楚言语的意思即可。民众的话语体系遵从的是一种感性、生活和经验逻辑。比利时学者芒德尔指出,“广大群众形成其信念和思想倾向是根据他们的经验,而不是通过阅读或上进修班——就连已经部分摆脱了统治阶级思想影响并且已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阶级觉悟的劳动群众也不例外。广大群众通过与社会主义者交往而获得的与他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日常体验不同的、具有决定作用的经验,显然是从社会主义者的实践中,而不是从他们的理论中感受到的”[13]。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和民众的话语体系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话语系统。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众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群众和群众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障碍。
在现实中如何跨越这道鸿沟呢?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要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变化为民众话语体系,要么使民众都成为抽象的理论家。然而“大多数民众对于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系统)的把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知识积淀以及具体的生活需求将之转化为某种可以操作或者触摸的形象化指标”[14]。并且使每一个民众都成为抽象的理论家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变为民众的话语体系,将其抽象性、概括性、政治性有原则地转换为通俗的、具体的、日常生活化的民众话语,方能在这道鸿沟上架起现实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其转换为具有中国表述、中国气息和中国特色的话语系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总原则和“接地气、接文脉”为总方法的话语体系转换基本经验总结。这些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的有益保障和推动力量。
(一)不断推进话语体系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及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品质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永远处于发展中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逐步完成的过程中,它包含着深刻的自我批判,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清算’自己的信仰”[15]。马克思主义在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吸纳转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等众多西方哲学的精髓,同时在自我的发展中也从不设置条条框框,而是建立了科学的、开放的理论品格。根据具体的实践,转化为与之相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吸收先进思想,努力实现与具体事实相结合的话语体系转换的思想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推进话语体系转换是这部思想史拥有不竭生命力的源泉和标志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是科学理论的创始人,更是运用实际转换话语体系的典范。马克思在写作《雇佣劳动与资本》时明确说明他的原则是:“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1]。把抽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通俗的工人的话语,实现话语风格的转向,增强理论话语的生命力和魅力。自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开始就形成了不断转换自我话语体系的传统和品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无时无刻不继承着这一优良的传统和品格,从不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而束之高阁。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自己的国家、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形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中国化,从而也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根据时代条件变迁和历史任务的转换,不断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推进话语转型”[16]。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迄今已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话语体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话语体系、‘三个世界’理论的话语体系、‘两次飞跃’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语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话语体系、科学发展观的话语体系”[17]等十大创新话语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话语体系转换的传统和品格的结果,是实现话语体系转向和创新的智慧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的可靠借鉴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即开启了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步伐,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也形成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切把握中国具体实际,坚定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实践经验总结,善于集中党和群众集体智慧;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讲究与时俱进同一脉相承辩证统一”[18]的基本经验总结。这些经验本质来看,即是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原则,“接地气、接文脉”的总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要借鉴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原则。在话语体系转换的过程中要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指南;要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理论和方法具有时代气息、时代特色。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才能顺利实现转换,取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成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要善用“接地气、接文脉”的总方法。“接地气”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转换要植根于中国的土地,植根于中国百姓。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用“中国话”讲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19]。“接文脉”指的是核心价值观的转换方法要坚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因子。“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转换这一命题的提出并非纯粹的逻辑演绎和价值悬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直面到的理论话语系统和群众话语系统两种异质话语体系冲突的事实要求,同时由于理论本身具备的掌握群众的品格和群众掌握理论的诉求的双向需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面临着必然的拐弯转向,而共产党人具备的转换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经验总结又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可靠的认知保障,这三重力量共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实现格式塔的转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这一命题具备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1.
[2]沈湘平,王葎.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32-36.
[3]《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4]杨学功.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13,(4):12-19.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6]高天琼.转型期利益群体需要及其结构特点——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23.
[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8]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J].探索,2010,(3):123-128.
[9]傅永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字表述的学理思考[J].齐鲁学刊,2014,(3):5-9.
[10]马可,李承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困境与破解方式[J].探索,2013,(4):112-116.
[11]王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困境与原因分析——基于L市80、90后青年调查的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14,(6):213-216.
[1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8-99.
[13][俄]戈尔巴乔夫,勃兰特.未来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135.
[14]向德彩.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话语建构——基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众对社会主义认知特点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5):50-56.
[15]孙伯鍨,张一近.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
[16]唐爱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54-58.
[17]卢国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25-31.
[18]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7-55.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17.
[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责任编辑:赵旭国)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Yi,YANG Fang
(College of Marxism,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The convers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need of a two-way requesting of the theory and the masses but also the natural result of conflicts between two heterogeneous discourse systems.Meawhile,the communists' expertise and tradition of discourse conversion as well as their summer of experience of the localization,popular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is conversion.It follow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ot only has possibility and the reality,but also has the cognitive guarantee.
socialist core values;discourse system;transformation
B824
A
1671-0304(2015)04-0048-05
2015-03-20
时间]2015-08-31 8:10[网络出版时间]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2013SJBFDY079);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换”(xjj2014-22);共青团扬州大学委员会重点调研课题。
李亿(1986-),男,江西兴国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