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富 业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保护与传承
于 富 业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121013)
摘要:针对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传承人缺失、听众缺失、流传场域缺失等状况,从传习所、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文化创意等方面提出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对策,以促进其在社会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传承。
关键词:本溪; 满族; 民间故事; 教育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除神话、传说之外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1]本文所言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是指狭义民间故事范畴,它是民间故事的子系统,也是满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代表,2007年6月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可以使其成为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广大民众受益。
一、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
1.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起源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起源于满族由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时期,主要流传于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是满族聚居地,满族先祖女真人很早就在此生活,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就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城设置千户所管辖女真人。明朝末年,黑龙江和吉林等地的建州女真迫于周边势力的侵扰并试图寻找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便陆续向南和向西迁移。直至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大多南迁至辽东山区一带,并在此繁衍生息。本溪满族自治县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聚居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并通过集体传承方式流传至今。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作为口头叙事文学,是民间的口头文学,并没有确切的起源时间和作者,广大的满族民众既是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创造者,又是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2.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前,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流传大多局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亲属关系网或居住较近的邻里关系网。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60年代的集体化生产模式使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流传扩展到劳动生产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集体劳动模式也使故事流传变得异常活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一度被划为“四旧”之列,尤其是与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相关的生活故事更被列为禁讲范围之内,本溪民间故事的流传自此进入“低谷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风气日益自由化,传统民间文化日益复苏,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流传状况也逐渐好转。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活动的带动下,大批的民间文学爱好者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搜集满族民间故事,大量的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也再次活跃起来,大部分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被收录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本溪县资料本》。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升温,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7年6月,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7月,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学者组成了满族民间故事调查组,奔赴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泥塔村开展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普查采录工作,全面整理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2010年12月,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局推出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正式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11年,夏秋主编的《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为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此导致人们的娱乐方式、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在新世纪“文化遗产热”中倍受关注,但是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效果仍不容乐观。
1. 传承人缺失
作为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离不开讲故事的人。可以说,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是以“人”为载体,没有了讲述人,故事也就无法保存、传承,即使可以形成文本或影像资料进行保存,但是也无法表现故事讲传过程中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一些能讲、善讲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家、故事传承人因为自身原因或社会因素已经不能再讲故事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文学普查中,“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善讲之人有20余人,其中较优秀的故事传承人有彭永发、韩胜山、王德文、金庆凯、金庆新、温文喜等”[2]。但是,2008年关于满族民间故事的再次普查却令人吃惊——传承人彭永发和韩胜山离世;在世的传承人要么无法联络,要么因年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限制而很少讲故事;要么因家庭变故而丧失了讲故事的热情和动力。
2. 听众缺失
听众是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永续传承的载体,只有这些故事接受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才能为故事讲述者提供强大的动力。在传统社会,农村里的青年群体是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主要听众,但是由于大量青年群体外出打工,他们接触了新鲜事物,体验了都市的娱乐生活后,往往会主动抛弃民间故事,致使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流传序列出现中断。现今的农村,每到农闲时期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然而针对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讲述的故事类型及题材相对有限,有些故事则成为永不能讲的禁忌。尽管如此,与传统社会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模式相比,现今的少年儿童均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家庭教育模式为辅。即使在农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倘若本村没有幼儿园,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家长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附近乡镇的幼儿园,每天接送,以求更好的学前教育。于是,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以及电脑、电视的普及,使得现代故事对传统故事造成巨大的冲击,少年儿童对传统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几乎毫无兴趣。如此看来,青年群体的缺失,儿童群体的偏离,使故事流传仅限于老年群体内部。这样,就使得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传承范围越缩越小,且陷入一个无生命力的怪圈。
3. 流传场域缺失
民间故事的讲述空间与情境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今,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讲述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空间场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即使人在,故事也在,却无处可讲,无环境供讲。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流传范围在逐渐缩小,能够完整讲述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家越来越少。由于满汉等族长期杂居相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受到汉族等兄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一些表现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不少汉族的优秀民间故事也充实、丰富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体系,但其原真性却受到了冲击。
三、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对策
尽管讲述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人和听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讲故事的空间与场域也日趋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已经彻底隔绝了对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感情,也不等于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生命力完全丧失。本溪满族民间故事需要的是“活”的保护与传承,既然是“活”的保护与传承,那就离不开人。应当通过教育手段,加大对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使其在弘扬满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民间文艺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传习所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传习所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也比较有效。本溪满族自治县可以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兴建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传习所,在传习所内开设有关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专题讲座,积极宣传,不限制听众,让所有进入传习所的民众都能够了解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此外,还要到工人文化宫,少年文化宫等场所开展现场讲演活动,让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感受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2. 学校教育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学校是保护与传承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重要场所之一。当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艺术最为有效的手段。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故事中所传达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对中小学生的性格塑造和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把优秀的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作品引入教材,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范围内的中小学广泛讲授,让孩子们从故事中汲取营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处世态度。还要在高等院校的相关院、系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也可将其列为全校的通识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保护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传承本溪满族民间故事。
3. 社区教育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进社区,才能真正做到全民互动、全民共享。在城市社区,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可以配合社区的文化建设,切实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可以选择利用周末的晚上,在社区的文化广场开展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讲演活动,让社区更多的人前来参加。也可以在社区内设置文化宣传栏,专门宣传本溪满族民间故事,并指派专门人员定期更新内容,保证周周有新故事,一个月为一季,一季结束后,立即开展关于“当月最好看故事”的评选活动,并派送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纪念册。在农村社区,也可以开展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活动。由于农村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在时间上就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时间段,有关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就要在农闲时间来进行,这样农民们才会有时间、有心情、有兴趣地参与进来。同时要考虑到农民们的文化背景与知识水平,尽量聘请当地的满族民间故事讲述者来讲述,这样才会让老百姓感觉是在讲自己身边的事儿,有亲切熟悉之感,也更容易调动老百姓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4. 文化创意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现阶段,大众传媒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文本阅读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极具特殊性,讲述的过程凝聚着情感,传递着无形的力量,是其保护与传承的首选形式。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更青睐于图书或影视作品,这些传播方式更加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在对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进行教育保护与传承时要重视这些手段,并加以利用。一方面,可以以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为文本基础,出版发行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读物,如画册、漫画、图书等等。面对学龄前儿童,他们还没有开始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正处于启蒙阶段,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可以让他们领略人生的第一道风采。可以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整理编辑成画册,用图画代替文字,这样更易于被这部分人群接受。对于少年群体,可以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改编成漫画、插图故事书等,这样少年群体读起来会更有兴趣。面对其他年龄群体,可以将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编辑成通俗易懂的书籍,供人们阅读、欣赏。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为原型,拍摄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进行宣传教育,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或动漫作品,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也可以走这条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大众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使其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让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辽宁省是满族的始兴之地,“满族文化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特点便是文化的融合性和学习性”[3], 满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为辽宁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就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而言,它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对本溪满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可以探究满族文化脉络以及满族风土人情,丰富我国文学、历史等学科研究;本溪满族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积极合理的传统礼仪规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还可以被改编成卡通读物,拍摄成影视剧或设计成其他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毫无疑问,有效保护与传承本溪满族民间故事,能够促使满族文化更趋多样性和完整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促进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升辽宁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使辽宁省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陈建宪.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7.
[2] 詹娜.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历史与现状探析[J]. 民俗研究, 2011(2):207.
[3] 赵茜. 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291.
【责任编辑田懋秀】
Educ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enxi Manchu Folktales
YuFuy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Benxi Manchu folktales produced in folk and spread in folk. Aiming at the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 that, there has been lack of successors, the audience and the spread places missing, and so on,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education protection and heritance of Benxi Manchu folktal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institutes, 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culture creativity, etc., to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heritage in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Benxi; Manchu; folktales; educ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