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宇 曾友良曹奉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6)
论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CJJ095)。
周泽宇曾友良**通讯联系人,E-mail:156762440@qq.com曹奉洁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文章从化学课程的价值及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现状出发,简述了中学化学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着重论述了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化学课程的价值;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51-03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6
化学是基于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相关性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课程,作为这门基础学科的承载者,它的价值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化学课程的研究价值;②化学课程的实用价值;③化学课程的发展价值。化学课程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应在探索、解答自然科学现象及事实时体现它的研究价值;同时,在生产生活及解决社会中的化学问题时应能发挥它的实用价值;此外,化学课程更应培养并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着力,此谓化学课程的发展价值[1]。
中学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后的化学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针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提出了集国家、地方、学校于一体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适应地方、学校及学生发展对课程的需要。现行中学一般采用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国家课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全国基本一致。其中,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形式。必修是基础,包括2个模块;选修是必修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包括6个模块。
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是许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一种课程形式,主要源于对传统的自上而下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反思。
在我国,对“校本课程”的解释有多种。叶澜认为“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2]”。杨骞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课程[3]”。尽管各家的表述不一样,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及地方课程的资源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通过调研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课程。
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物或结果。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构思、组织编撰、实施测评来实现校本化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的生成过程。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1.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1)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中的课程价值体现
在新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纵观课改历程可发现,化学课程的研究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受长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依然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化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把对系统化学知识的记
忆、理解作为化学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则是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化学课程还未真正落实到教育的本质,“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化学课程的发展价值还有待重视和开发。特别是面向21世纪,在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多样化人才更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巨大挑战,课程的设置、模式、内容体系,都应面向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不同区域的不同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课程更应体现本土化、校本化、人本化,突显课程的发展价值,此乃社会发展之根本,化学课程亦如是[4]。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化学教师及学生的发展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能使学校摆脱长期的被动局面,为学校、化学教师和学生参与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学习机会,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有助于学校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办学特色的养成
学校是化学教育实施的场所,是真正发挥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化学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和特色相结合。国家下放课程开发决策权,让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融入学校本身的教育哲学理念,因而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化学课程目标并形成其独特的办学特色。
②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化学教师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肯定了化学教师的专业作用,给予了化学教师课程决策权,同时也增强了化学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及教育教研责任,这也意味着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及素养,因而有助于化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能创设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将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可能,因而有助于学生个性的有效发展。
2.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主动探求知识,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基点,兼顾社会发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及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发展,设置化学课程内容,改进化学教学方式,即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合理有效开发。
(1)理论可行性
①“实践模式”“过程模式”理论为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模式”理论是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开创的。“实践模式”的课程哲学观强调“实践兴趣”这一终极目标,即在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意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或进一步理解环境的兴趣。教师和学生是实践课程模式中被预设的主体,课程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二者相互作用,提高课程主体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强调将教学目标融入教育过程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因此,实践教育过程的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有效研究者。教师可以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及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和课程开发。
②新课改为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课程的管理体制及形态上作出转变。国家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使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从“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给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以更为广泛的空间自由度,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本土化、特色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力求突破传统化学课程结构,加大化学课程的选择性与创新性,探索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校本课程体系。
(2)现实可行性
①学生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大部分是在全省范围内经过有效筛选脱颖而出的资优生,其中每一年级都有由资优生中的特优生组成的化学奥赛小组,因此,在化学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要从众多兄弟学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自己的办学特色,其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也应校本化。根据学生资源特色,选择以适合学生未来发展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等为目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设置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个性化发展的
学生为目的多样化化学校本课程,正是本校化学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
②教师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化学教研组是一支博学、敬业、开拓、进取的教育团队,共有教师3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金牌教练6人,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10人,学校注重年轻教师的挖掘和培养,实行“青蓝结对”(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对),促进教师素质的共同提升。
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我校自主研发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内容体系开放的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化学校本课程。
1.开发多样化的化学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化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我校化学教师共同编写了一套《化学自主学习册》(已出版),一共4本。《化学自主学习册》的每一章节均包括自学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学案,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此部分设计了一个“自我测评”和“疑惑摘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第二部分探究案,由师生在课堂内合作完成,并增设了备补探究及记录环节,旨在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部分训练案,由三类难度系数依次递增的题目组成,学生可根据自我的学习基础与能力,选择相应层级,用于课后巩固提升。
对于特优生,我校开放了化学奥赛课程。化学奥赛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部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选了大学相关课程进行教授,同时,由经验丰富的奥赛金牌教师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发了《金牌之路》、《高中化学竞赛热点专题》等竞赛课程;实验部分开发了《高中实验读本》,特优生可在开放的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反思。
对爱好化学的一般学生群体,我校开发了《实验化学》校本教材(即将出版),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是一些有趣又简单的小实验,如:隐形墨水、魔棒点灯、吹气生火、自制指示剂等。同时配选一些数字化实验(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比如阿司匹林的制备、荧光棒的制作、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相对复杂些。
2.设置研究性课程,促使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校还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课程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学生个体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一个指导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学生则根据研究主题搜集资料,自行设计研究方案,交由指导老师商讨方案的可行性或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达到最优化,最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完成研究性课程的实践或再探索。这种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挑战,同时也是自我成就感的一种培养。研究型课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我校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之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大川.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2(21):97-99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杨骞.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3(1):31-34
[4]柳云骐,李丽,杨国华.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6,(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