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

2015-04-01 07:29:23周意红
地理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学情气压降水量

周意红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湖南 浏阳 410300)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

周意红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湖南 浏阳 41030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变化;教师尊重个体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但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学情把握不准、不能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目标意识不深刻或课堂目标的执行力不强等,这极大地影响力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剖析一些教学实例,提出如下对策:“心中有人”,依据学情,恰当处理教学节奏:“手中有法”,引入生活,有力激发学习动机;“心中有标”,集中火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地理课堂教学;误区;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变化;教师尊重个体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但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学情把握不准、不能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目标意识不深刻或课堂目标的执行力不强等等。这极大地影响力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剖析一些教学实例,提出来如下对策:

一、“目中有人”,依据学情,恰当把握教学节奏

【误区一】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有的老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于是课堂过急过快推进,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教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气温和降水”中“世界降水”部分,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一个难点知识。如果我们只是用课件形象展示制作过程,总结一些气温和降水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课堂看似比较完美,其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地理规律和方法。反过来,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去找点、连线、画柱。老师通过学生的绘制情况,掌握学生的典型错误,如果学生点的位置错误,说明学生没有明白气温点从左到右分别代表1至12月的平均气温,气温点应该在月份的中间;若学生连线用折线,说明学生没有明白平滑曲线的意义;点和柱的高矮出了问题,说明学生不会运用月份做垂线和气温或降水平行横坐标的线找交点。教师抓住学生绘制过程的错误,讲解就更有针对性,更能深入学生的心中,因为这是学生所需要知道的。有效的课堂是给时间让学生暴露典型错误,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此错误。

再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气温和降水”中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计算方法,当教师运用雨量器计量时,日降水量学生一下就知道了,那月降水量呢?很多学生迁移月均温的方法,齐声回答把每一天的降水量加起来除以30。这时候教师如何解析呢?其实只要抓住月均温和月降水量的含义,月均温是一个平均值,而月降水量是总和,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对策】新课程标准重视学习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1]。准确把握学情,应该清楚学生哪些知识点是容易出错的、哪些知识点是容易混淆的、哪些知识点学生看书即可掌握等。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节课有部分内容学生是看得懂的,老师可以不讲。而对于一节内容中学生容易出错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课堂上,教师应该大胆地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关键在于讲清

楚错误的原因;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关键在于加强知识之间的对比,讲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教学进度由学情决定,该快就快,该慢就慢。

二、“手中有法”,引入生活,有力激发学习动机

【误区二】教师不能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课堂安静得出奇;或者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能简单地回答,却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地理思维。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气温和降水”中“世界降水”部分,有的教师课堂导入时,常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几章第几节?”,或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提几个简单问题。没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在刚刚下课的追、打、闹、笑等回忆中。而有的教师采取下列办法(适合秋冬季上课):“同学们,今天很冷的,让我们都伸出两个手掌,然后嘴对着手掌哈几口气,看看你的手掌有什么?”这个来自生活的实例,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询问这水汽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动一静的结合,如磁铁一般深深吸引着学生。

上面的例子是从外表入手,其实课堂更多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着力,让学生在课堂有成就感。这需要教师分解教学难点,层层设问,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例如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直接以此提问,有的学生很困惑,有的学生从书本中找到了答案,仅此而已。如果教师进行如下设计:①把降水量数值相同的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认识等降水量线。②引导学生读图例,颜色越接近绿色表示降水越多。③让学生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找出五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④读出赤道和南北极圈的降水量;特别是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和西岸的降水量。⑤找出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降水量。⑥学生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这样步步为营,先易后难,学生不但知道此地理规律,更清楚了地理规律是如何发现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慢慢地指引学生从知识的密林中走出来的过程。

【对策】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这一理念说明,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会生活、适应环境,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3]。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如上例中“哈气”活动生活气息浓厚,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的探究过程,则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心中有标”,集中火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误区三】老师的课堂目标意识不深刻,课堂目标的执行力不强。课堂知识讲解时,以为课堂知识讲得越深奥、知识拓展得越广就越好。这样多会出现这一现象:上课好像听懂了,课后做起题目来又不懂了。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热力环流”部分,我们往往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替代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直接入题,总结如下规律:①垂直方向上,低空气压高于高空;热力环流中所讲高、低气压指的是同一水平方向的气压。②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的两地点,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上升,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下降,气压高。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④近地面的地点与其相对应高空的气压名称正好相反。⑤同一水平面上的两地,等压线凸向高空的气压高,等压线凸向低处的气压低。这些规律是教师总结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部分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可能能懂,大部分的学生可能是似懂非懂。如果课堂上教师还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补充进来,有可能把学生搞糊涂。

其实,对于第1条规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气压的含义,即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空气柱的重量越大,空气的气压越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去做实验,去量气压数值。学生最易混淆的是垂直方向气压(地势越高气压越低)和水平方向气压(热力环流一节中研究的气压指的是同一水平方向的气压,即对比同一水平面上两地空气的密度大小),这也是本节内容的起点。第2条规律其实是理解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同一水平面上两地气压差异,如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或者海陆分布等因素引起同一水平面上两地温度的差异,而受热时空气膨胀上升,冷却时空气收缩下沉,进而导致统一水平面上的两地空气密度的差异,最终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此处的关键是把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清楚,将地理成因讲透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才能真正提升地理能力。第3、4条规律只要引领学生去观察书本上的插图即可。对于第5条规律(见图1),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地,等压线在A处下凹,只要在经过A处加一条等压线,根据垂直方向越往高处气压越低,故其气压值应该低于1004百帕,而B、C均等于1004百帕。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等压线的凹凸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猜你喜欢
学情气压降水量
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看不见的气压
幼儿画刊(2021年5期)2021-12-02 04:24:04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46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江西农业(2018年23期)2018-02-11 07:26:59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