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01 20:29胡贵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1期
关键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岗位分工专业化向岗位技能复合型转变。我院作为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行了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4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成本要求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做着相应的调整,由岗位分工专业化向岗位技能复合型转变。作为直接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我院利用企业办校的有利条件,紧密结合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了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分享。

一、操检合一管理模式

所谓“操检合一”管理模式,就是设备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取得相应上岗资格后,不仅能熟练地操作所在岗位的设备,而且能从事其所操作同类设备的日常点检、维护保养、自检自修、故障处理等设备管理活动。这是一种集设备操作、设备点检、设备运保、设备检修于一体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原来的设备操作人员、点检人员、运保人员、检修人员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的“变革”。

二、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

1.操检合一管理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理念启示我们,如果简化流程,缩短信息汇报链,减少多余的环节,将实现点检员与操检工的直接沟通,建立相互信任、信赖的关系,从而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及时,问题的解决和反馈也更加快速。操检合一模式,能促进操作工与操作工、操作工与点检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在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问题前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难题。

2.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成功实施操检合一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管理中的职务设计形式也逐步由职务专业化向职务扩大化、职务丰富化转变。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员设备管理理念,进入本世纪后在内容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充实,形成了包括追求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OEE)、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人员全体参加等内容在内的五大理念支柱,把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八大损失,例如停机损失、质量损失、产量损失、能量损失等概括精练为TPM的最终目的。在TPM先进理念的倡导下,“机电操合一”、“机电一体化”、“操检合一”成为很多企业和员工的迫切需求,生产操作工与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新一代的操作工相信:在操检合一的运作模式下,持续稳定、精密运行的设备状态给操作工不仅带来优秀的业绩(高产量、高质量),更带来组织对员工的认可和满意。在操检合一的推进过程中,认真主动巡检、精心操作设备的工作态度能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三、我院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实施过程

1.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的开办背景。为了调整韶钢的产品结构,增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开发,韶钢于2007年准备上马钢轧工程不锈钢项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输送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本宗旨就是要积极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韶钢钢轧工程不锈钢新项目的上马对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我院为举办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

2.炼轧班的开办过程。经过与韶钢人力资源部的密切协商,学院于2008年元月与韶钢签订了校企合作炼轧班定向培养协议书。随即启动了学员的选拔工作,通过自愿报名,韶钢人力资源部选拔,从我院2006级机械及电气相关专业中录取了91名在校生,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并于2008年4月举办了校企双方领导出席的开班典礼,签订了校、企、生三方培养协议书,从而开始了该班的冶炼与轧钢的岗位专业知识培训。该班学员来自学院2006级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在校生。

四、我院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培养模式的双轨制。该班的培养模式采用经选拔录取的学生保留原专业班级不变,在学制内按原专业教学计划跟班完成原专业的学习任务,保证取得原就读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同时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行冶金及轧钢岗位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第六学期开学初即与企业签订录用意向书,第六学期全部到企业顶岗实习,考取炼轧岗位的中级技能证书,毕业时即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种模式保证了学生原就读专业学习与定向培养专业培训的同步进行,做到学生在校期间,既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能通过课余培训掌握毕业后就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操作技能。

2.培养方式的双元制。定向培养炼轧班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原就读专业的培养主要是由学校完成的,炼轧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则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及第六学期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师资的安排、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效果的考核、定向培养班级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企业奖学金的评定与发放等,均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实行学校班主任与企业班主任双班主任制。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又保证了技能培养的适用性。真正作到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同时由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也确保了培训的效果。

3.学生身份的双重性。学生在校期间,既是原专业班级的学生,同时又是定向培养炼轧班的“学员”。既要完成原专业班级的各项任务,获得原就读专业的各项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参与原专业班级的各项活动,又要完成定向培养班的各项培训任务,获取炼轧岗位中级技能证书,参加定向培养班的各项活动;既要接受学校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又要接受定向培养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既要爱校,又要爱厂;既能享受学校的各项奖、助、贷政策,又能享受企业给予定向班学生的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实习补贴等各项待遇。由于学生在校时身份的双重性,使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作到心理、身体、能力上的提前适应,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在定向企业就业的稳定性。

4.学生技能的双证制。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既要获得原专业的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又要获得培训岗位的技能证书,因此实现了学生技能的“双证制”。既满足了企业对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避免了学生到企业就业后,企业仍需根据就业岗位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为企业节省了员工培训成本、培训时间以及到企业顶岗后再进行培训的时间冲突,同时也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五、我院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启示

1.双专业证书制的实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双重保障。由于学生保留原专业学习不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炼轧专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因此,学生即使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定向岗位就业,仍然能按照原就读专业的培养方向找到对口的工作。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时,世界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导致企业生产及用人的大幅度调整,面对定向培养企业解除原定向培养协议的情况,正好验证了这一模式应对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冲击与风险的独特优势。

2.为企业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了一种新途径。目前企业操检合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对操作岗位职工的培训来实现,由于这些人员普遍基础较差,即使通过培训能满足操检合一的基本要求,也很难再有更大的上升空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由于员工大多是一边在岗、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培训,有的甚至拖家带口,难以保证培训效果。我院这一模式由于实行高职在校生“双专业证书”的同步培养,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能掌握机电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针对就业岗位的炼轧专业技能培训,提前掌握了岗位的操作技能与生产工艺技术,消除了学生刚毕业到企业操作岗位的不适应现象,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到岗位后,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操作与设备维修维护的双重要求,成为真正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操检合一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经过几年的锻炼,学生真正作到既懂现场操作、工艺,又会设备管理与维护,为毕业生进一步走向生产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更好的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以及实施“双毕业证书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广东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在《关于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粤教工委[2009]22号)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第二学位专业、双专业、跨专业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通过学分制,成功的实施了“双学位”制度。而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实施学分制的学校较少,尚未能建立有效的实施双专业、跨专业、双毕业证书培养的方式与途径。高职院校为解决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通常是通过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方式来实现的(如机电一体化、机电维修等较为典型的机电复合型专业)。我院实施的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实施双专业、跨专业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4.为高等学校丰富与完善在校生资助体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目前,高校学生资助,除了国家给予的奖学金、助学金外,其他如企业、社会人士捐资等方式而筹得的金额较为有限。高等学校要想获得企业的资助,就必须在校企之间建立一定的利益纽带,必须真正切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实现校企双赢。我院炼轧班的开办,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又通过企业对定向培养班学生的奖学金与实习补贴等给予资助,为大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了一种企业资助的新途径。

虽然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院校企合作韶钢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最终没有能够成功完成,但我院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运行模式、高职院校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双专业毕业证书制度以及如何拓宽学生资助渠道与途径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积累的经验,对其他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鲁世宣.操检合一使设备零故障[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1,(1).

[2]包春波,张彦龙,杨奎军.设备的TPM管理[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05).

[3]张可安.“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9,(06).

[4]卢丽君.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三个维度——以财经类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5]黄银忠.高技能职教师资培养方案的构建[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作者简介:胡贵平(1966-),男,工程硕士,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