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又不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等多重特点。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的兴趣进行调查,并做简要的分析。同时讨论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形成自觉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学生想要接受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先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一个具有持久意志、想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心,要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表现出学习的兴趣[1]。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在时下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明确的可供参考的依据,还需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意义
现阶段一些学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倦,原因可能为学習压力繁重,或缺少兴趣引导,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体育的氛围普遍较弱,对体育的学习情趣更是不浓,高职院校的老师认为,学生们几乎没有太多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之所以前来上课,学分的牵制才是学生们前来上课的最大原因。
心理学上说,兴趣的概念比较统一,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强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之中,高职院校希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如果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就很难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2]。因此在高职院校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
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体育科目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让学生们自主发挥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增加活动机会去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立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调节和评价。
(二)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组成单独的学习小组,然后要求小组里的每个成员自觉承担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小组成员去完成任务,来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从而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在合作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与人的交往能力。
(三)探究学习
在健康的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进行事先的确定活动主题,创造出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来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四)教师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
在一些领域的知识上,老师可以只提出学习的要求,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去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该项体育技能的掌握,来加深对学生的兴趣培养[3]。例如,教师上篮球课、乒乓球课等,在简单的教学之后,让学生们自行进行练习或者分组对抗。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一个工具,教师加以指导学生收集综合信息的能力。
(六)发扬民主教学,听取学生的意见
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需要长久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当地参与体育教学的测评,从而让师生之间加深理解,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得以改进体育教学。
三、相应活动对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帮助
(一)指导学生寻求更多方面体育价值观是决定了学生体育参与动机行为的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体育动机的指导,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
(二)将竞赛活动教学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能引起一部分学生对于对该项目的兴趣,从而能培养学生更加坚定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好胜心都强,竞赛能够激起大学生的好胜心,也能够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培养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带些课前的准备活动以及喊口令,充当实习老师等等,让学生在成功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认知感。
(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观点,这不是一个任务,这是对其生活乐趣的一个良好填充。想要拥有一项或者几项终生体育项目,应该先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做到每天坚持,形成一个锻炼习惯。再有就是加强对体育项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熟练掌握一门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真正实地的运动。从而在以后的生活里能够因为兴趣和熟练程度,成为自己的一门终生体育。
四、结束语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这应该引起教育界以及各级校领导和相关人士的重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教学应该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涯和他们的职业生涯服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继康.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3]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