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何时溢满校园——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和分析

2015-03-31 12:55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育儿人文课外阅读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 颖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3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中国18 岁至70 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四成多的人很少阅读。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 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美国人年均阅读7 本书,韩国人11 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 本左右,新加坡5 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 本。相关数据还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 分钟以及45 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给阅读15 分钟。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 页的书只愿出13.67 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

从阅读种类上看,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的情况也同样,35%到38%都是小说类。而中国的畅销书则大部分是食谱、养生指南、教辅、育儿手册等。一言以蔽之,中国人要么不读书,即便读书,也是功利化阅读和实用性阅读占多数。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现学现卖,活学活用,所以教辅书往往最为畅销,虽然是“用过就扔”,但必须“人手一册”,因为“考试必备、升学必需”;其次是育儿指南,中国人的重心永远是在“关心下一代”上,从胎儿刚刚在腹中成型开始,如何“育儿”就成了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统统围着怀里的孩子转,这一点在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再次是食谱和养生指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健康的食物却越来越少,所以,“吃什么”“怎么吃”成了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大问题,我们都希望“吃出健康”“吃出好心情”,在“全民养生”“全民食疗”的大环境和大氛围下,黄豆大师张悟本和气功大师王林应运而生。几乎所有人对于所有事都是功利的,并且要求立即兑现过期不候、我们处在一个“谁都不愿多等谁”的不断加速再加速,每个人都在拼命旋转的快餐时代里,我们的阅读自然也就宿命般地沦为了“快餐阅读”“碎片化阅读”。

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绝大多数年轻人认为,“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实用”在这里显然是成为了“立即兑现”的代名词,不管是之于升学、育儿,还是健康,我们都要求立即兑现,就如同速效药一般。也正是这种心理滋生了实用化阅读和功利性阅读,即便在年轻人和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当中也不能幸免。

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教师,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一方面,中文系学生少读甚至不读课外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校作为一所老牌的师范院校,建校时间长(1908年建校),历史悠久,图书馆藏书门类齐全,尤其是文科类图书较为丰富;但同时我校藏书的流通率却很低,也就是说有效利用我校图书馆资源的学生比较少。据统计,我校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4.8 次甚至更低。有书不看已成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与阅读纸质书相比,他们更愿意利用手机或网络进行电子书的阅读或不断刷屏、自拍、发微信朋友圈等;而另一方面,我校只有7.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多,92.9%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并存。导致这种矛盾心态的原因很多,一言以蔽之,还是上面所说的功利化阅读和实用化阅读所致。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业压力。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校是一所师范类大专院校,以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为主,除了少数定向生以外(在入学之初就已与当地教育局签订合同,毕业后安排到户口所在地的小学工作,具有当地地方编制),绝大多数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对于他们而言,找份好工作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考证、考碗、考编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我校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拿到了育婴师证、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等,考证的初衷绝大部分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为自己增加就业的砝码,更好地就业等。因此,对于考证一族、考编一族而言,教辅书和学习资料才是他们唯一的课外读本。不是不想进行课外阅读,而是实在挤不出时间。既然有舍才能有得,那么还是挑当务之急,先就业再不断提升自己人文素养,这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

不能片面地指责他们的急功近利。我们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面包永远是高于爱情,高于精神生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对于一只脚已经踏入社会的准师范学校毕业生而言,尽快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显然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要,是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抛开这一点而空谈什么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在哪里就业都一样,空谈自我实现的需要,显然是糊弄人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空对着《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的涂自强大谈什么要多读书、不能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的所谓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多么可笑与可怜,他们不缺乏善良,但缺乏的却是常识。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其实都是如此。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谁也不可否认,所以,要抛开这个社会现实大谈特谈空谈人文关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人文关怀。反之,在当前这种快餐化阅读和功利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情怀。

其次,大环境小环境所致。我们说,人是具有从众性和媚俗性的,当大多数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你不去做,或者与之对抗,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将被众人看做另类。所以,在数字化阅读蔚为大观的今天,在纸质出版读物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和生活之时,坚持“好读书(纸质书),读好书”显然是有一些难度的。这需要一定的定力和鉴别能力,尤其是在面对着汗牛充栋的出版读物之时。不得不指出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好书的确越来越少,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平庸的时代造就了平庸的阅读现状,大部头的名著越来越少人问津,我们越来越缺乏耐性,大师也越来越少直至集体缺席。

最后,即便是在有限的阅读中,快乐原则又成了我们绝大多数读者的不二选择。除了实用类书籍如教辅、育儿、养生保健等,笑话、幽默故事大全、心灵鸡汤读本也成了很多读者的枕边书。读书就是为了消遣,为了一笑,为了自己给自己灌麻醉药,自己逗自己玩儿等,我们绝大多数国人患上了一种叫做“傻乐”的顽疾,先是为了“一只卤蛋欢呼”,紧接着将整个身心在心灵鸡汤中文火慢熬,将自己修炼的软绵绵轻飘飘,声称“在哪里都一样”,自己为自己的暂时不得志和不如意寻找借口。荒唐事很多,无奈人更多,自欺以至欺人这种由来已久的国民孽根性为当下心灵鸡汤的泛滥提供了心理基础和依据。

如何不再为了“一只卤蛋而欢呼”,如何将自身从心灵鸡汤的文火慢熬中抽身而出,在就业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之后,如何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这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在前文已经指出,我校只有7.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多,92.9%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这说明我校大多数学子并非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是没有付诸行动去改变。如何改变,如何在课外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任重而道远。当下,我国正在倡导“全民阅读”,我校“书香校园”活动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开展活动仅仅只是第一步。况且,活动究竟能不能落到实处,即便落到实处,又能否有效地贯彻和保持下去,这些都是问题。如何推进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过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将一起努力。

[1]曹文轩.一根燃尽了的绳子[M].作家出版社,2003

[2]颜 敏.在金钱与政治的漩涡中[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嘎登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丹梦.文学返乡之路[M].现代出版社,2011

[5]易中天.书生傻气,公民心事[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6]孔庆东.口号万岁[M].重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育儿人文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偷偷摸摸育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育儿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