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合作讨论中,突破教学重点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乡土案例是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
教材中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后,基本上是单一背记这个内容,到解答实际问题时,仍然出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课本中所归纳的理解不透。针对这样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十分重要。因此,现在讲授此内容前,先布置给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一个要求,要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向父母或长辈咨询有关水稻种植的情况,并将收集的相关内容整理好,以备上课时用。
课堂上笔者请三位同学分别对自己家水稻种植的相关情况进行描述。
学生甲:我家有三亩水田,分两块地。插秧、收割及田间管理等都是人工完成,基本不使用机械操作,劳动效率较低,大部分自家使用,产量相对不高。
学生乙:我家地处丘陵地区,水田面积较小,可用来种植水稻的田地一亩田还不到,其情况与甲同学所讲类似。
学生丙:我家位于湖滨地区,有四亩多水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时会使用机械收割,但插秧仍是由人工完成。所产的粮食大部分自家使用,单位面积产量不太高。
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教师让其他同学根据他们所描述的内容归纳家乡水稻种植的一般特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即“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再回到课本内容,让学生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就显得容易多了。关于“水利工程量大”这一特点,学生清楚我们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因此“水利工程量大”也就好理解了。
再如讲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从学生参观的社会实践基地——南京溧水区傅家边生态观光农业园的案例说起,让学生从感性中获得相关知识。即在农业发展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农业良性生态系统。通过身边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回答课本P43活动题第2题,“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地区采取立体农业布局模式”的原因;说明第3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等问题,就显得容易得多。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不但理解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也了解了家乡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理解对于有限的资源应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的原理,使学生接受到“因地制宜”辩证唯物论和科学资源观的教育。
二、在引导探究中,拓展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将课堂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的知识时,课堂就会变得精彩。乡土案例是学生所熟知和了解的,运用乡土案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另一方面,会增加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意识,提升其学习地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材以香港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纽约CBD及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为例说明。并安排了“读图2.5,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的活动题。尽管是很典型的案例,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效果并不尽人意。为了使学生能有效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改变了思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前,要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收集学校所在城镇主要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学习后,让学生讨论学校所在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布状况,分析其原因,并预测将来该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趋势等。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探究心理也得到激发。学习的过程由被动的课堂传授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探究意识及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以下是学生对城镇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从影响城镇的主导风向及目前的交通条件变化看,未来应该是这样的发展变化趋势:中高级住宅区主要向南(南有无想山风景区),环境优美,且交通也十分便利;工业区在目前的经济开发区位置(目前位于西北部),并向西拓展,理由是西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捷;商业区围绕目前的通济街步行街发展,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做好品牌,打造精品。文化区布局在东南,围绕高级中学、医院、体育馆等。并在内城进行合理规划,新建一些绿地,并可根据政策与实际情况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再如学习“城市化”“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等内容时,让学生从所在城镇的空间变化,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现象,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显然,合理应用乡土地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在分析评价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吸取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用所学地理知识评价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趋利避害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材中有一段叙述:“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交通是否方便。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针对这段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谈出看法。
学生的回答基本集中到一个方向,说这段内容只强调了“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环境效益”。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这是教材中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进一步说明,强调目前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通过对以上教材内容的学习与分析,教师将溧水区某镇企业发展与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地分析、讨论与评价,以深刻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材料一:原来该镇铜矿开采是龙头企业,由于资源数量的减少,企业效益下降;前几年,该镇工业发展转向化工企业,并且发展很快,成为该镇的龙头企业,而现在为什么又关停了。
材料二:该区对该镇化工区及矿区整治的要求,“2014年某镇将全面完成工业集中区化工企业的设备拆除,并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将大力治理铜矿地面塌陷等;全力推动现有企业绿色发展;加大污水的收集与处理,从源头上改善水质。”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的?
学生1:铜矿开采,源于铜矿资源,但由于铜矿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面临资源数量减少甚至枯竭,并引起地面塌陷等问题。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学生2:当铜矿开采因效益下降而转为化工企业发展时,只考虑了其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环境效益。
学生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对该镇化工区及矿区提出整治要求是合理的。
教师小结:过去以铜矿开采及化工企业为主,并且化工企业能快速发展,是从工业布局有利的区位因素方面考虑的,而现在关停的原因,是因为污染环境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学生不但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资源观、环境观教育。
四、对乡土案例教学的思考
1.选择的案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精不在多,案例的运用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用而用。
(下转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