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多元化教育

2015-03-31 19:19周凡圣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教育

周凡圣

(雅礼中学,湖南 长沙41000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教育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规模也空前壮大,单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2%~3%提高到了现在的15%,大学扩招使更多的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中小学生书包沉重,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基础教育教条刻板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进大学欢天喜地,出校门就业迷茫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而学?我们的教育如何做到更高效?当前,社会各界关于“教育多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须有多元化的人才做支撑,多元化的人才必须来自多元化的教育。做为一名学生,我深知个人的思考和见解都很有限,通过参考教育专家的观点,借助父辈的言传身教,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思考,在这里我尝试着表达对教育多元化的认识。

1 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教育形式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对象而有所变化。

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平均分配教育资源,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使各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公平教育提供保障,以此改变为了择校而耗费精力财力、甚至滋生腐败的现状,同时也利于解决部分家长因人才流动而影响子女教育的问题。

二是在职高以上的教育阶段,实施差异化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材施教,根据入学成绩和综合测评,建立“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通过开办特色专业、设置新型专业,从学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委培,对具备专业技术特长的奇才、怪才,可直接与社会企业挂钩,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材尽其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是深化课程设置改革。把课程与专业培养融合一体,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以实践为目的,学以致用。把管理课与专业技术课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和兴趣爱好,开辟专业选修课,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把教育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多渠道缓解学生出校门后的就业压力。

四是注重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导向。多元化的教育自然包括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爱好为目的,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的素质教育,确有天份和兴趣的同学把他当做毕生追求和职业当然是理性的选择,可是目前许多家长和学生却陷入了误区,不少同学为了文凭违背自己的志向,不管自己有无艺术天赋和兴趣都盲目地加入到艺考大军之中,将此当做通往象牙塔的捷径,最终却因竞争惨烈,在付出高昂经济代价之后无功而返。

2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手段,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保护人才。

一是兼顾教育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比如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等,对老师的评价就是他的学生的考分;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并没有硬性要求,现实中不乏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心理扭曲,选择死亡来对抗不合理评价的案例,因此,教育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十分重要,应当合理评价教和学,不仅要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业和心智都健康成长,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做到尊重个性,接受不同,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收获学业进步的同时,也收获自信和友善,收获人格上的成长,增强接受挑战和摆脱逆境的能力,古语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最科学的。

二是注重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运用。要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成长轨迹的记录,通过全过程中的积累形成最终评价。可以尝试建立积分制,记录学生课堂、课外活动情况,将学习成绩和道德操行等形成权重分值,再结合硬性的考试,来权衡学生的进步。

三是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当前,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政府机构,甚至学生都应该参于。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是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管理部门,有很大的片面性,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教育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民全社会的事,应多几股力量来共同推进。多主体的教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健康情商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全方位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更多的参照物来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加自主地学习。多方介入的评价,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举,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垫定基础,家校合作、社会合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教学相长,人们往往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主体,让更多的力量直接参与到教育中来。

3 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我国目前的教育规模空前高涨,一方面出现学校多、专业多、学生多的盛景,另一方面却出现师资少、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等怪象,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投入问题。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 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1993年,国务院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经费支出在20世纪末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迄今尚未实现[1]。加上我国教育投入同质化严重,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要改变这样的囧境,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应该是必由之路。

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加强经费投入的强度。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落实《发展纲要》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这方面虽然政府是投入的主力,但也应该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让民办高中成为有力的补充。二是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实现《发展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提高到40%以上的目标。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更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职高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设立专项奖励和补贴资金,从学校升级创优、师资培训、贷款贴息、中高职毕业生培养等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全方位扶持,推动和指导地方探索营利和非营利民办学校试点。三是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纲要》提出,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使20~59岁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使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5年,真正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因此,更应提倡教育投入多元化,利用社会多主体的投资,推动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大学等多阶段的教育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

4 招生制度的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招生制度还是被“应试”教育所捆绑,“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影响深厚。为了挤过独木桥,多少学子拼尽全力,多少家庭为之倾囊而出,又有多少同学为避开招生制度,割舍亲情,远渡重洋!面对这些乱象,我们的招生制度还忍心僵硬下去吗?!

不容否认,现行的统招制度维护了大多数的公平,仍然是甄别英才的有效手段。但自主招生无疑也为部分有特质的学生开辟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也是公平的,同样是选拔人才的科学手段。

然而,社会对新事物总是抱有疑虑,各种声音都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2 117名公众的调查显示,54.0%的人认为自主招生选拔的是“特长生”,52.9%的人认为是“杰出而偏科的学生”;此外,44.6%的人认为自主招生录取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30.0%的人认为是“三好生等全面发展的学生”,还有多达48.4%的人认为是“有权有钱家庭的孩子”。

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国人的矛盾心态,担心新的制度连原有的公平都保不住,成为投机者的便道,成为腐败者的温床,信任危机再次突显。但我们不妨借鉴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在录取上有很大自主权,他们根据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学生中学阶段的成绩、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推荐信、面试成绩,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培养对象进行合理审视,注重个人特质,不拘一格收纳人才,且对录取的学生实施符合个人就业愿望的教育方式,宽进严出,最大限度发挥个体潜能,推行实用教育,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学霸[2]。又如制造业强国德国,对蓝领倾注的教育热情和投入甚至还高于白领,他们十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珍惜偏才怪才,全方位的实用教育使其制造业雄冠全球。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大学同样也是招生自主权相当大,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搏弈中绝不逊于北大清华,这说明放开了绝不比捏紧了差。我们在谩骂应式教育的同时,决不能缩手缩脚作茧自缚。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中国效仿国外大学招生多元化的勇敢尝试,象征了国人的觉醒,应当支持和推广。但事实并不如意,我们的求稳心态还在作祟,看到弊端而不敢放手大胆改革。也许我们的天资并不优胜,但我相信自己的价值,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请给我们一个机会。

多元化教育的内涵还远不止这些,我的理解还很肤浅,有待进一步通过接受教育去提高和完善。我们期望教育更公平、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效,无论个人智商优劣、家境贫富、阶层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全民都有推动教育发展的义务,期望多元化的教育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终生教育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国民。

[1]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 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9-11-27(4).

[2]教改再试水:北大自主招生门槛再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21(1).

猜你喜欢
多元化评价教育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国外教育奇趣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