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媛媛,蹇世琼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隗媛媛,蹇世琼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他们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观念、方法、过程不当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对策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只有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才能有助于小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学校教育对学生知识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局限,逐渐转向为对学生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培养。
对于“习惯”,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对“习惯”一词作出了如下界定:“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学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1]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从儿童天性出发,培养一系列自然的习惯,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强制养成的习惯永远也不能消灭天性吗?……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复过来。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2]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问题的研究颇为深刻,在他眼中,“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而不良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3]
而关于阅读的定义,研究者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智活动。“阅读者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4]阅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阅读习惯主要是通过引起阅读兴趣进而激发阅读者主动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而形成的。然而,习惯的培养并非千人一面。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教师必须考虑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做到“授人以渔”,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阅读习惯本身具有不自觉性,很多情况下是在人的自发状态下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开端,也是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他们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构成诸因素中居于重要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经过教师对教材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之后才能向小学生呈现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时更多的是关注小学生对字、词、句、课文的背诵记忆及写作技能训练,缺乏从连续、发展的长远视角出发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1 缺乏整体教学观
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感知。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感觉、知觉获得的,是从直观感知开始,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整体知觉。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从“应试”教育观出发,偏重于在字词句训练上下功夫,忽视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训练不足。小学语文课堂一旦缺乏阅读训练,必然导致小学生不能流利的开展阅读,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理解难以形成,阅读兴趣难以激发。
2.2 教学方法选择单一
语文阅读方法丰富多样,按声音有无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按阅读方式可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每一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教师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注意阅读方法的正确使用。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多元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因此充满活力。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内容、方法理解的错位,造成语文阅读教学尽管活动时间多,但不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没有发挥出各种阅读方法的优势效用,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目标。
2.3 教学过程缺乏情感
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d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然而,一些小学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理解的片面性,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对小学生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对小学生阅读情感的教育。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5]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会模拟语气,不能读出感情,也无法深刻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4 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仍然局限于课文,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或者自读,然后教师基于文章范围内讲解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节语文阅读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式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一方面使阅读变成完全抽象的东西,不利于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容易使小学生形成“阅读无用”的错误印象,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既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3.1 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读”,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要学生读”就是小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中,学会在阅读教学中查找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个字,每句话,在阅读活动中学会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要学生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小学生心理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亲近学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第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目标,结合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给予合理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三,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过程的突出特征是情感性,他们正处于个性向社会性转化的关键期,愿意与他人交流交往,并在与他人交流交往中形成稳定性情感。这一特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合理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情感。
3.2 注重阅读教学方法,做到“读思结合”
古人云:“学起于思”,意思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做到边读边思考。首先,从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式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书本符号化的知识体系难以理解,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借助直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小学生对符号性知识的转化。对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实质就让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达成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将精读、略读、速读、选读等方法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再次,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和学会选择阅读的习惯,教小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将生字和生词圈出来,使其通过查阅字(词)典和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意,进而从句到段,再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3.3 创设阅读环境,阅读联系实际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小学生对阅读具有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小学生在阅读情景中模拟人物的语气、动作,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同时,教师应该将情景创设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小学生从心理上认识阅读,认同阅读,明白阅读的意义,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
3.4 合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他们形成专心致志的阅读习惯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教学信息现代化的背景下,网上阅读的便利化,使小学生越来越不愿阅读文本,而更愿意阅读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这些因素造成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转移。此种情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结合阅读教学需要,合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减少多媒体教学引起的分散小学生注意力的现象,使多媒体教学真正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与多媒体应用的一致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养成专心致志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对小学生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引导小学生走进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发展水平的目的。
[1] 柯永河.习惯心理学[M].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分有限公司,1998.
[2]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陈菊先.语文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责任校对 王小飞)
20140714
隗媛媛(198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
G623.23
A
1674-5884(2015)02-0008-03